闪辞24次,闪进精神病院
作者:金枫
来源:《莫愁·智慧女性》 2011年第11期
    ●父母鼓励个性发展
    1987年11月,邢亦明出生在沈阳市。其父邢逸林是市政府的公务员,母亲裴茹宁是沈阳第一制药厂的技术员。夫妻商议,要让儿子受最好的教育,把儿子培养成一流的人才。有了共同的目标,夫妻二人恨不得学龄前就教会孩子一切。
    1994年,亦明上学了,父母更是抓紧教育,连亦明玩耍的时间都剥夺了。儿子连续多年的班级考试第一,回报了邢逸林夫妇的努力。
    2000年夏,亦明考上了沈阳市赫赫有名的初中。开学后不久,他回家讲述班级竞选班长的过程:“他们那么吹嘘自己,我都替他们脸红!
    邢逸林问儿子,“那是你当选了?还是勇于表现的同学当选了?”
    亦明低着头,嗫嚅着:“当然是自吹自擂的同学当选了。我没敢报名,也觉得和他们那样争没意思。”
    那一刻,邢逸林突然意识到,自己和妻子多年来只关心儿子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竞争教育。邢逸林与妻子商量要转变对儿子的教育策略,要让儿子懂得选择和竞争。
    此后的六年,邢逸林夫妻想尽办法强化对儿子的选择与竞争意识教育,卓有成效。
    2006年夏,亦明以高分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工商自动化管理专业。次年寒假,亦明向父母报喜。刚开学,亦明就考进了文学社。一个月后,校报招聘记者,亦明知道这个工作可以接触很多教授学者,能丰富人脉,为此,他做足功课,终于打败了竞争对手如愿以偿。同时,他不再参加文学社的活动,因为他觉得那里对其今后没有丝毫帮助。
    儿子在选择和竞争中当机立断并初战告捷,邢逸林夫妇非常高兴,多年耳提面命的灌输终于见了成效。
    半年后,亦明全力竞争校广播站播音员,因为那个位置能锻炼各方面的才能。就这样,大学期间,邢亦明“跳槽”达16次,每次都热情饱满全力争取,理由都是为未来发展锻炼才能。
    半年“抛弃”13个单位
    2010年6月中旬,拿到毕业证的亦明赶到广州,应聘进入一家大型机电设备制造公司。当天,他向父母报喜:“我击败了27个对手,是我的能力、口才和获奖证书让评委当场就录取了我。相信我,我会在这里大展才华。”
    得知儿子第一次应聘就马到成功,邢逸林和妻子喜上眉梢,并在电话里鼓励道:“好样的,凭你的才干肯定会受到赏识。只有我儿子跳槽的份,哪有他们甩我儿子的份!”
    不过,三天后,亦明闪电般辞职了。原来,部门主任向他交待工作,三个月内要熟悉六个操作岗位,并通过考试,才能正式上岗。亦明当时就急了:“我是来当工程师的,竟让我干工人的活,这不是资源浪费吗?我可是名牌大学的优秀毕业生!”
    部门主任非常吃惊,这种用人方式在公司运行多年,即使硕士、博士毕业生也不例外。这位主任当即接受了他的辞职。
    不过,亦明可不害怕,他和父母通电话时愤愤不平地抱怨:“就那点操作规程和技术,我半个月就能弄明白,还向操作工学习?我可是去管理他们的!”同时,告诉父母,他早有防备,第二天就去新公司应聘。
    看着妻子忧心忡忡的样子,邢逸林却非常乐观,他相信儿子的实力并欣赏儿子的作为,“爸爸支持你,一定要个让自己满意,能大展才华的公司工作。”
    两天后,亦明出现在一家物流公司的招聘会上,这次他应聘的岗位是运输调配自动信息管理中心的助理工程师,又是一举夺魁。不过,这次他还没来得及向父母汇报,当天就辞职了。
    原来,应聘成功后,亦明胸有成竹地被带到工作岗位,领导刚刚交待完他的工作,还未说明试用期和考核办法,他就急了:“你们信息管理中心的助理工程师,一个中学毕业生都能干,让我这样的名校大学毕业生来干这个?”
    这位领导没有生气,而是心平气和地看着亦明:“我的同学在航天中心工作,那里的名校博士毕业多年都在进行数据整
理工作。惊天的壮举具体到每个人的工作都是简单重复的。”
    亦明粗暴地打断了领导的话:“你招聘有耐心的人才吧,我需要马上就能彰显我智慧与才能的工作岗位。”
    一个月内,邢亦明应聘成功四次,却都是工作不满一周就“闪辞”,理由都是对方没把他当人才对待。
    2010年7月下旬,亦明成为广州一家大型外资化工集团公司自动化管理中心的分析师。
    亦明工作非常刻苦,他用一个月的时间拿出一份五万字的报告。不过,自动化管理中心的主任却告诉他这份报告无的放矢。他认为主任是忌妒他的才华,又把报告交给总工程师。结果,总工程师也“忌妒”他。他不甘心一个多月废寝忘食写的报告竟被说成一钱不值,于是直接闯到总经理办公室,上呈报告。
    第二天,报告回到亦明的办公桌上,总经理的批示是:“年轻人想法大胆新颖,精神可嘉。不过,所有构想无异于空中楼阁,不具有可行性。建议你多学习多请教,多了解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多做些具体细致的工作……”
    还未看完批示,亦明腾地站了起来,自言自语:“这么大的集团公司,老总都这么守旧古板,肯定没有发展前景。”他坐下来,立即写了辞职信。
    到2010年年底,亦明先后“闪辞”1 3次。裴茹宁非常担心儿子的状态,力劝他脚踏实地。不过.自信满满的亦明并不买账。
    闪辞闪进精神病院
    201 1年1月初,初到北京,又是马到成功,亦明成为某计算机集团公司的市场调研员。来到市场开发部,经理让亦明跟老调研员苟健实习,试用期满,再给苟健做一年助手。
    跟随苟健仅一周,亦明就认为已经掌握了市场开发的基本情况。不过这回在母亲的劝说下,他变得低调多了,开始留意收集相关信息和资料,并偷偷查看苟健的报告。这一看,他差点笑出声来:这也太简单了吧。
    没多久,亦明把近两万字的分析报告交给了市场开发部杜经理。杜经理连看都没看:“苟健这样的资深调研员,三个月做一个市场调研,已经是非常艰难了。你仅用半个月就完成一份调研报告,数据是否经得起推敲,可想而知。”
    又是平庸自大、压制人才的领导,亦明选择直接总经理。总经理看过报告后亲自亦明谈话:“看得出来,你很有头脑也很乐于钻研。可是,工作太不扎实了。”
    虽然不认可总经理的批评,可总经理亲自点拨自己,亦明觉得很有面子,“我要在半个月内再拿出一个调研报告出来。让总经理明白,过去市场调研部的人都是庸才!”
    他不再跟着苟健实习,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查看大量资料并认真分析总结。1月底,亦明又拿出一份市场调研报告直接送交总经理。这次总经理不客气了,在报告上批示:“仍是与现实市场无关的一份报告。小伙子,要想在本集团工作,请听从杜经理的安排,跟着优秀市场调研员苟健一步一个脚印地好好实习。”
佟凡
    亦明想不明白,这样一个著名的企业,老总的思想也如此僵化?亦明才不想在这里白白浪费时间呢,辞职是他的不二选择。
    春节前,亦明回到沈阳,见到父母就生气地说:“那些大企业的领导,徒有虚名,不识才也不会用才!”
    裴茹宁耐心地告诉儿子,“如果一个企业不重视人才压制人才,是有可能的,可那么多大公司都不重视人才,都是庸才当道,那绝对不可能。一定是你的认知有了偏差。”
    虽然不甘心承认儿子眼高手低这个事实,可邢逸林也不敢再拿儿子的前程冒险了。这时,他也开始劝儿子踏实一点。
    在外面处处受到“不公正对待”,回到家里父母又这样批评,亦明没有醒悟更没有反思,而是倔强地认为自己是对的。他板着脸对父母说:“借我两万元,我再闯荡半年,就不信没有我的用武之地。”
    春节后的三个月,亦明在上海先后又跳槽10次!
    5月中旬,亦明到上海一家大型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应聘。主考人员问他毕业一年从事过什么工作。亦明像打了兴奋剂似的,大讲24次跳槽的“辉煌”经历。主考官冷冷地打断他:“我们公司的水太浅,养不了你这样的蛟龙。”
    这是亦明大学毕业求职以来第一次没被录用,不过,他的情绪仍很亢奋:“我是龙,不是小鱼小虾1”
    当听到儿子在电话里大讲特讲“蛟龙之说”时,邢逸林夫妇都被吓坏了。他们要接儿子回来,可被拒绝了,儿子不肯告诉他们住址。
    随着求职碰壁次数的增多,亦明渐渐感到绝望:所有的单位都不识他这条“蛟龙”,父母不但不认可自己还要来上海领人。他的心里全是怀才不遇的迷惘与屡次碰壁的痛楚,“他们都是些有眼无珠、忌妒贤能的家伙……”他绝望地咆哮着。
    终于明白儿子出了大问题,邢逸林后悔得直打自己耳光。他和妻子飞到上海儿子。儿子的手机停机了,上海那么大,就像大海捞针。
    在上海半个月,没到儿子,邢逸林只好回沈阳等待。
    6月中旬,接到上海救助管理站电话,儿子已疯疯癫癫。夫妇俩把儿子接回家,儿子仍是叫喊:“我是蛟龙,你们养得起我吗……”
    之后,亦明因患精神分裂症被送进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邢逸林追悔莫及。
    点评:晓梦斜阳(心理咨询师)
    有这么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
    想成为一个英雄很难,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并不难。可多数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被功利心裹抉,总希望子女出人头地,名列前茅,成为接受掌声的英雄。
    孩子长期在这样高期望值的环境中成长,自然就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和目空一切的性格与习惯。亦明就是在结果取向的家庭教育环境中成长的,父母只关注成绩,灌输给孩子竞争意识,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这种关注点的偏差直接导致了亦明习惯于用立竿见影的好成绩向父母报喜,因而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导致自己适应社会不良。
    家长要避免对孩子期望过高,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降低期望值、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要允许孩子有失败的经历,允许孩子不那么耀眼。否则,即使孩子“有出息”了,身心却不够健康阳光,那么一切都可能归为零。要知道,孩子的健康快乐才是教育根本,这也是孩子走好人生路的根本。
    (编辑  李婉莉  njlw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