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一、袁隆平经典语录。
日有所思,应有所梦。
我曾梦见试验田的超级水稻长得比高粱高,稻穗比扫帚还长,谷粒有花生那么大。
沉甸甸下垂的千万个穗子,好似气势磅礴的大瀑布。我就在它下面乘凉。
但愿梦想成真,让天下人都有饱饭吃。
——袁隆平
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简介
袁隆平院士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汉族,江西德安人。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六十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上:
中国科学家的名字
一九六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
一九六四年提出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观点,并开始水稻杂交研究。
一九七三年与他人合作实现了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
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一九七四年突破制种难关,研究出一套籼型杂交水稻生产技术,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人。
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七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十一亿亩,增产稻谷一千亿公斤。
一九七九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荣誉:
一九七九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一九八0年至一九八一年,赴美任国际水道研究所技术指导。
一九八一年获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一九八五年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 金质奖章。
一九八七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
一九八八年获英国朗克基金会“朗克基金奖”。
一九八九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一九九一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一九九三获得美国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
一九九五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一九九六获首届“日经亚洲技术开发大奖”。
一九九七年在墨西哥获得“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
一九九八年获“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
一九九九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二000年五月三十一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隆平高科(资讯 行情 论坛)”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这是中国证券市场首次以科学家名字命名上市公司和股票。
二000年八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高等院校“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这是中国首家以科学家姓名命名的高等院校。
袁隆平是国家高科技“八六三”计划生物技术的学科带头人,撰有《杂交水
稻制种和高产的关键技术》《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等论文,主编《杂交水稻》一书。
虽年届七十,袁隆平仍然活跃在科研和生产第一线,工作之余他的爱好是看书、听音乐和拉小提琴。
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了水稻优势的伟大科学家,他还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可袁隆平自称是个农民。他有怎样的人生轨迹?现摘登《不再饥饿——世界的袁隆平》一书章节(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供读者深入了解。
(一)
袁隆平从事农业科学实验已经好几年了,课余在稻田边观察寻觅,已经成了他的一个习惯。
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大学生,袁隆平从1953年跨出西南农学院的校门,就被分配在安江农校任教。他初登讲台,教的并不是自己在大学所学的专业,而是俄语课。第二年起才被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担任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等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工作。
袁隆平发现那株不同寻常的稻穗的这一年,正好30岁,还没有结婚,过着简单的单身汉生活。他于1930年9月1日出生在北京协和医院。他的父亲袁兴烈先生祖籍江西省德安县,毕业于东南大学中文系,做过县高等小学校长、督学,袁隆平出生时,他在北平的平汉铁路局当秘书。母亲华静女士生于江苏镇江的富裕家庭,在教会学校受过高中教育,做过小学教师。袁隆平在成长的岁月里,由于父亲工作地点的变迁,由于社会风云的变幻莫测,先后在北京、汉口、重庆、南京
等地生活和就读,地理尺幅上的大跨度,许多重大社会事件的发生,在他的心灵世界和人生经验上,增添了可感可触的思考材料,丰富了酸甜苦辣的生命体验。知识分子家庭环境和良好的教育经历,使他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兴趣爱好广泛,特别是擅长英语和游泳。这一切,促使他精神视野开阔,身体素质良好。
这个在大城市里长大并接受教育的青年,在偏僻的安江农校教师中,逐渐显
示出自己的特点和个性。他特别重视实验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十余次没有成功,上百次地切。百余遍观察效果不理想,就上千次地实践,一直到得到满意结果为止。有的晚上,他独自呆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凌晨一两点都没去休息,空寂荒僻的校园里,实验室的灯光在静夜中弥散。
来自实践的感性认识与理论相结合,使他在课堂上讲解起来游刃有余,不受约束。备课时,他常常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多种问题,尝试不同的解答方案,到容易为学生理解的一种。他讲课生动具体,富于启发性,很受学生欢迎。几年的教学实践,袁隆平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农校专业课教师。
(二)
袁隆平是个爱读书的人,他钻进书里就忘记了其他,有几次教研组长通知他晚上开会,他答应了,但看起书来就忘记了这回事,第二天问他才恍然记起。他尤其喜欢读外文书刊。那是他从大学里带来的一堆外文资料,早被他翻得皱巴巴的
了。母亲在他小时候就教他学习英语,唱英文歌曲。他在汉口博学中学读书时,这所教会学校强调博爱精神,注重人文素质,突出英语教学特,使他具备了视野开阔、博采众长的思维方式与综合素质。他在重庆相辉学院读书时,喜欢看原版英文教材和英文小说。合并到西南农学院时,他又学习了俄语。这个喜欢阅读和钻研的青年教师,生活上却从不讲究,率性而为,马马虎虎。上课时讲得投入,公式、定义、演算数字写满黑板,有学生正要上前帮他擦黑板时,却见他手指一缩,捏紧的棉衣袖子就成了快速舞动的黑板刷子,让学生们看得目瞪口呆。在纷飞的粉笔灰中,他们的袁老师正笑得开心、讲得得意。
袁隆平可不是一个书呆子,他性格开朗幽默,而且还多才多艺。他特别喜欢游泳,十岁不到就敢去横渡长江,在武汉读高一时,参加湖北省举行的游泳比赛,年龄才十六七岁、个头瘦小的他,竟一举获得汉口赛区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一名和全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如今,安江农校校园旁的沅水,成了他带领学生游泳戏水的天然游泳场,任何身强体壮的同事或学生,都赛不过中等身材的他。有时候,在皓月当空或繁星闪烁的夜晚,他会带着一把小提琴来到古老的香樟树下,让音乐在指尖流淌。
袁隆平不满足于在课堂里讲农业技术,喜欢把学生带进田野里,让他们从观察和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和动手能力。他长年在田地里侍弄庄稼做试验,被晒成一个非洲黑人的模样,得了一个“刚果布”的外号,也不知道是哪一个学生还是同事赠予他这个具有国际意味的称呼。他那乐观自信的笑容,也被称为“‘刚果布’的笑容”。
(三)
袁隆平在进行“无性杂交”实验的同时,开始关注水稻丰收增产的问题。
刚刚经过的大饥荒,太让人刻骨铭心了。袁隆平亲身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全国性的浮夸风,报纸上不断放出马铃薯亩产过8000公斤、水稻单季亩产过1500公斤的“卫星”。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袁隆平清楚这些“卫星”是彻头彻尾的大话假话。“”运动之后,全国性的大饥荒随之而来。人们吃不饱肚子,只能吃糠皮、草根和树叶,有些地方的人们饿得不行了,就吃不能消化的“观音土”。许多人患上了营养不良的水肿病,不少地方发生饿死人的惨剧。老百姓把这三年难熬的饥饿时期称为“过苦日子”,全国因饥饿而死亡的人数因为各地的瞒报而无法准确计算。
从此刻开始,袁隆平将人生的目标开始锁定在水稻的研究上。
他明确地意识到,要解开杂交水稻这道世界难题,必须首先要到在水稻中发生过的进行天然杂交的原材料。
(摘自《新民晚报》)
四、人物通讯的特点及类型
人物通讯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
人物通讯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学科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
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当然要具有新闻性。从实际报道的情况看,这些能够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