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科:营造健康科研生态释放科学家精神
有些科学成果会因为时间推移成为过去,而伟大的精神总是长留历史的天空,最具时代穿透力。
一部科学史,其实也是一部科学家的精神史。他们在为科研事业而奋斗的过程中形成了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以“自力更生、协同作战、顽强拼搏、创新图强”为内核的预警机精神则是科学家精神的具体体现。作为我国军工电子领域独具“国防、科技、电子信息”特质的大型科技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中国电科),始终将科技创新突破与人文精神积淀同步推进,营造出独具特的良好科研生态,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塑形铸魂。
源头活水践行科学家精神
7月的北京,热浪袭人,酷热与闷热交替。
西山脚下,中国电科电子科学研究院,已是81岁高龄的王小谟院士依然会按时来到办公室,或研读文件,或与所带博士生探讨交流,其特有的爽朗笑声总能给人以夏日难得的清凉。
作为我国军工电子领域首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院士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这是莫大的荣誉,也是对科学家体及科学家精神的最高褒奖。
“正是始终发扬‘自力更生、协同作战、顽强拼搏、创新图强’的预警机精神,我们才研制出世界上最先进的预警机。”在2021年1月18日的颁奖大会发言中,王小谟向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时这样说。
拉开时间的长镜头,有些科学成果会因为时间推移成为过去,而伟大的精神总是长留历史的天空,最具时代穿透力。
在预警机精神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王小谟们”勇立潮头,敢为人先,潜心科研,戮力攻关,成为铸造“大国重器”的践行者、科技创
新的引领者,成为中国电科人的骄傲。
他们中有中国预警指挥机总设计师,有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倡导者和先行者,有中国舰载预警探测跨越式发展牵引人,还有中国相控阵雷达奠基人、通信对抗领军人、军事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开创者……
2021年1月24日,他们被中国电科党组赋予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电科改革先锋”。这也是中国电科成立以来首次对改革先锋进行表彰,体现出中国电科始终向科学家看齐,始终把科技人员、科技体的发展和国家事业、集团事业的发展更加紧密捆绑在一起的坚定决心。
营造生态创新基因驱动发展
2021年5月21日,中国电科首次科技创新单项冠军比赛启动动员会在京火热召开。
在全系统召开科技创新单项冠军比赛,旨在以点(单项冠军)带面(科技创新),关键核心技术补短修长,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夺取网络信息体系的世界冠军,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创新骨干力量。
这次会议特别强调,科技创新单项冠军,是指某一细分领域达到世界或国内最高水平技术指标的科技创新成果。
举办科技创新单项冠军比赛,体现出中国电科重视发挥人才作用,以人才带动科技创新,以科技硬实力支撑中国电科“世界一流创新型领军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
这不是中国电科激发科技人员活力的首次探索。
2014-2021年,中国电科举办“熠星创新创意大赛”,旨在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中国电科在技术、人才和资源上的优势,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力争让各类创新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得到合理回报。大赛共吸引近百家单位参与、3000多人参赛,征集有效项目近干项,投资意向已超过1.5亿,取得较大成效。2021年,国资委将其提升为中央企业双创平台,中国电科随即承办“2016中央企业熠星创新创意大赛”,聚焦网络安全、大数据
与云计算、人工智能与无人系统、物联网与新型智慧城市四大领域,来自中央企业和社会创客团体的1237个项目参赛,人数超过6000人,大赛项目获得各类机构投资已近10亿元人民币,在中央企业内充分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创造力,让热爱创新、热衷实践的双创人才,充分展现才华,让创新创业蔚然成风,探索出一条开放、灵活、高效的双创之路。
突破藩篱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中国电科的历史就是一部科技创新史,创新及创新驱动的人文精神对于我们而言是与生俱来的。中国电科要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党和国家在网信科技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集团成立以来,中国电科董事长熊力始终如此强调。
作为科技创新型企业集团,中国电科科技人员占比高达60%,如何把握科技创新的第一动力,最大程度地激发科技人员们的活力?最大的发挥文化软实力的驱动力,中国电科一直在思考,在探索。
“必须站在国家国防建设和信息化建设顶层需求的角度,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激发人的活力,通过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推动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来促进企业的发展,通过企业的发展来实现对国家责任和使命的全面履行。”董事长熊力表示。
为此,中国电科深入研究和洞察自身发展规律,探索建立了符合集团定位的发展思路,制定了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型领军企业方案并开始实施;构建“三三制”科技创新体系,即技术、军工、产业“三业互动”,系统、设备、元器件和基础软件“三级协同”,以集团公司创新院和重点实验室为核心层、集团公司与战略合作单位共建共管的创新平台为紧密层、国内外战略合作企业和高校为松散层的“三层布局”;用好科技创新“二十条”举措,从人才、平台、机制等制约创新的关键问题突破,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形成中国电科特的创新机制。
在实践中,中国电科始终把创新作为保持自身优质高速发展的根本和动力源泉,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工程任务,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良好机会和支撑,构筑国民经济创新
力和央企核心竞争力。近年来,中国电科积极参与“核高基”“北斗二代”“探月工程”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工程任务;主动开展了“新型智慧城市”“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等大系统概念创新和顶层设计;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重大工程在国家立项,中国电科成为该工程专项委員会唯一企业代表;成功开发6位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原理样机,量子随机数发生器刷新世界纪录;突破自主千万门级FPGA架构等关键技术,实现国内首创;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基于外延层转移的大尺寸金刚石/氮化镓异质集成器件;为世界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提供了500米口径天线,有力支撑了中国乃至世界深空科学研究……这些都为科技人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和施展平台。
塑形铸魂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讲,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更是文化精神的竞争。
如何最大可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让创新人才拥有获得感的氛围?
中国电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近年来,中国电科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同时积极搭建人才培养平臺,疏通人才成长通道,丰富人才培养方式,努力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共享发展成果,全体员工有更多的获得感、更多的幸福感。
“训战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管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艰苦岁月还是在当前企业的高速发展期,放手让年轻人在“战争”中学习,在任务中积累经验,在岗位上提升技能,这是中国电科培养人才的法宝和诀窍。
以中国预警机研制史为例。王小谟作为中国预警机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在人才培养方面更是颇有成就,他大胆让年轻人参与到研制任务中来,先后培养了18名雷达和预警机领域总设计师,打造出了中国预警机事业的中坚力量。
中国电科不断加强领军人才的培养,21人入选国家“干人计划”,
8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356人被评为国家“特贴专家”。2021年,潘玉华、李莹、贾珩珺、郑君锋作为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光荣履职;沈军、何波、杨萍、李莹、杨庆、张祺、赵利莉等7人获全国技术能手。
“是金子就要让其发光”的选人用人法则。中国电科在用人问题上不唯资历,不唯学历,更不唯关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突出政治觉悟和科研技能,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岗位上,让人才用能力说话。
中国科学家的名字让人才像“活水一样流动”的交流轮换机制。为避免“一岗定终身”,中国电科通过内外部之间、总部和成员单位之间纵向、横向、内外的“三维立体”人才交流轮换,使人才在不同岗位和不同角中充分得到锻炼和实践积累,促使人才开阔视野、均衡发展。
中国电科持续推进“*****”重大人才工程。“*****工程”以建成100名具有企业家素养的高层次职业化经营管理人才、600名具有攻关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带头人与领军人才、200名技能带头人、600名具有市场开拓能力与能够打赢市场仗的市场营
销骨干、60个创新团队为目标,大力培养高端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培养系统集成级领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具有企业家素养的高层次职业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培育高级市场营销人员,为中国电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支撑。
分层分类的干部管理模式。在领导干部层面,总部部门专务及以上领导干部、二级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由党组直接管理;上市公司总经理参照成员单位领导班子副职进行管理;子集团管理的下属单位的负责人,根据授权实行任前或任后报集团公司党组备案。在技术人员层面,2021年制定颁布《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和首席专家管理办法》,推行“长师分设”,建立起独立于行政之外的以两院院士、首席科学家、首席专家、高级专家和专家为梯度的高层次专业技术领军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截止目前,中国电科已经建立了由11名院士、56名首席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