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据统计,中国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力合作的项目已超600个。其中,电力总投资超5300亿元,在全球20多个国家拥有投资运营的电网资产。截至孙涛2017年5月,国家电网累计海外投资逾千亿元人民币,资产超过3800多亿元,涉足巴西、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国。
然而,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面临巨大挑战。如:政治环境、业主方对项目管理的国际化要求、当地复杂的经济环境与法律法规、语言问题、文化与宗教、项目融资等。回顾历史,比对欧美和日本发达国家企业国际化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缺乏针对投资所在国家和地区的项目管理研究,缺乏大量属地化、熟悉和认同中国文化的管理人员已成为中国海外投资项目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也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的重大障碍。
在此背景下,中国高校的价值尤为重要。“一带一路”建设将通过具体的项目体现,中国高校需在研究和教学领域提供有效服务,特别是在国际项目管理研究、智库和国际化战略人才的培养方面树立超前意识,为我
国企业海外项目培养本土化战略人才。
中国高校不仅需要与发达国家高校开展合作,也需要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并引领合作,为“走出去”的中资企业和项目提供人才支持,培养国际化、属地化的项目管理人才,为国家长远发展培育战略性海外管理人才。这是时代赋予中国高校管理学科的重要使命。
孔子学院并不能直接为中国企业培养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因此,更重要的是“请进来”,让有潜力的、优秀的外国人到中国高校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更专业的,知华、友华的属地化人才。各高校应针对“一带一路”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招收(项目)管理留学生班,培养属地化人才,也为中国在项目和投资领域的话语权奠定基础。因此,自2015年起,山东大学管理学院设立了项目管理硕士国际班(IMPM),面向中国海外项目目的地国家招收国际项目管理硕士留学生,培养一批既掌握项目管理知识和技能,又充分了解中国文化的国际项目管理人才。
海外属地化人才培养有三大关键点:整合国内外高校和企业优秀师资、政产学研合作,为学生提供奖学金和实习机会、动员和整合学生,为中国企业和国际合作提供服务。这需要各方顺势而为,加强合作,共建平台,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实现共同发展。
目前,大部分“走出去”企业正在经历由“借船出海”“主动出击”到“扬帆起航”的蜕变。本土化人才资源既能增强对当地的亲和力,加强对当地文化、市场的了解,又可以节约劳动力成本,让本地人服务本地。因此,对有志于开拓和强化海外市场的企业来说,储备和培养本土人才恰逢其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