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十三势拳谱面世认定
张三丰十三势拳谱面世认定
一、太极武道为李博与李春茂传授
河南省博爱县唐村李氏八世祖李春茂,乃李伦、李仲、李俊、李岩之生父。李春茂拜千载寺、太极宫武道长李博为师,习十三势拳、剑、艺,学而有成,是太极拳传世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著有《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行功歌》等太极武道著作。《李氏家谱》八世李春茂辞条:“春茂,字廷璧,号叶蓁,配赵氏、辛氏,行一生四子,长李伦,次李仲,三李俊,四李信。万历年贡生。生于隆庆二年八月,卒于康熙五年九月。早年依父济源读习四书五经,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官拜师博公习拳,读《孙子兵法》,练无极功、十三势拳、剑、艺、箭艺,誉传神功,弘扬三教,论游教传拳于晋、鲁、陕、浙、湖而名焉,擅观星相,推步八卦,号称三教武师,又称武杰进士。以教书传拳为生焉。”
二、李仲与《十三势行功心解》
九世李仲,字峰,号仲元,化号大亮。贡生,生于万历二十六年,天启年河内学府文武双修,曾与弟李岩,陈沟姑表陈奏庭千载寺拜师习拳,教书传拳于开封、杞县,未久加入李自成军中,及至李岩、李牟遭受冤杀,仲解甲离闯营,李牟之子李怀功随之,同赴浙江,投奔浙江,依弟李俊,书社、武堂,教书传拳为生,康熙一十八年卒。
三、李元善复兴张三丰十三势拳
十世李元善,继祠李岩。生于明崇祯十五年,早年随父李仲,浙江读习文武。习十三势拳、剑、法,武堂训导,先后在开封、济源、
山西教书传拳,门弟数千。晚年主修《李氏家谱》、太极拳秘谱《张三丰先师十三势法说》,为李元善继承、传家的手抄本。
《张三丰先师十三势法说》简称《张三丰太极法说》(或可称《太极法说》),为杨露禅传家之太极拳秘谱,递经杨班侯、杨健侯至杨少侯、杨澄甫而嫡系秘传。现行刊本为两家著作所完整披露:一见于《杨澄甫式太极拳・杨澄甫家传的古典手抄太极拳老拳谱影印》,即杨氏家藏本,此谱为杨露禅曾孙、杨澄甫次子杨振基“趁出书之机”于1992年6月20日公布;一见于《太极拳讲义・附录・太极法说》,即吴爱仁堂珍藏本,此谱为吴鉴泉次子吴公藻著作之香港再版易名《吴家太极拳》一书中所公布。杨氏家藏本和吴爱仁堂珍藏本同为精良的手抄珍本。北京图书馆典藏抄本《太极拳宗谱・张三丰先师十三势法说》,仅多出《张三丰先师本传》。
杨露禅所得而传家者,乃是李元善的手抄本。为资考证,先扫描杨露禅曾孙杨振基先生《杨澄甫式太极拳》古典手抄太极拳谱一页(见下图),再对照《李氏家谱》之谱目的字迹,同是李元善的手抄真迹。或问:杨露禅为何能够获得李氏家传珍藏之拳谱手抄本呢?答曰:古代武技相传,以能统其宗绪、发扬光大为师门重任,证之李道子明训“未成功器,勿名师门”,理无二至。杨露禅说“陈长师,乃蒋发先生唯一之弟子”,唯一者,惟精惟一,一诚而已矣!
十三势拳全部动作如下: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鹅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搬揽捶、如封似闭、抱虎归山、
揽雀尾、肘底看捶、倒辇猴、斜飞势、提手上势、白鹅亮翅、搂膝拗步、海底针、扇通臂、撇身捶、卸步搬揽捶、上势揽雀尾、单鞭、云手、高探马、左右分脚、转身蹬脚、进步栽捶、翻身撇身捶、反身二起脚、双风贯耳、披身踢脚、转身蹬脚、斜单鞭、野马分鬃、玉女穿梭、单鞭、云手、下势、金鸡独立、倒辇猴、斜飞势、提手上势、白鹅亮翅、搂膝拗步、海底针、扇通臂、上势揽雀尾、单鞭、云手、高探马、十字摆莲、指裆捶、上势揽雀尾、单鞭、下势、上步七星、退步跨虎、转脚摆莲、弯弓射虎、上步揽雀尾、合太极。
四、关于《张三丰承留》“元善从复始”
《太极法说・张三丰承留》说:“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授之至子来,字著宣平许。延年药在身,元善从复始。”
笔者阅读这首古风,每思“元善从复始”之语义,认为“元善”二字关乎这首古风的作者。现在渐趋明朗:元善者,李元善也!原来,《太极拳宗谱・张三丰先师十三势法说》是唐村李氏八世李春茂得之于千载寺太极宫博公武道传授,而秘传李伦、李仲、李俊、李信等子弟,至十世李元善恢复张三丰先师十三拳名目传扬。李春茂授拳,内外有别。斯技旁门甚多,外间所谓“头套拳,一名十三势,即十三折,亦即十三摺也”,与张三丰集成的传统八门五步十三势拳,势有区别,显非武当派内家嫡系所承留。
五、李鹤林述作《太极拳论》与《打手歌》
李鹤林,李氏十二世,父李如椿。乾隆四十年贡生,生卒年为1716至1808年。其手抄《太极拳论》如下:
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欲长,退之则欲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其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
李博
多□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也,是为论。
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次二月二日于唐村讲武堂
李鹤林
唐村李氏拳谱中的《打手歌》是七言八句,比世传《王宗岳太极拳谱・打手歌》的七言六句多出两句,颇为足读。其中“聚力”二字,较王谱“巨力”二字为胜,而“刚柔快慢自有为,形观耄耋能御众”二句,更活现悠然自得之貌。这篇《打手歌》原件,有“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次二月讲于唐村讲武堂李鹤林”题签,显然是一篇讲稿。
六、《十三势论》备考
李氏拳谱抄件《十二三势论》如下:“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高低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譬之将植物掀起而加以挫折力意,其根自断,损坏之速乃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按:李氏拳谱此件,未署何人所作所抄,有待原件公布与校准,姑且录此备考。
注:□处为原字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