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论文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核心术语研究的重要成果,介绍了刘禾、李博、徐素华和其他相关人员的研究成果,虽然他们大多并非马克思主义的专业研究人员,但是他们的研究无疑为我们开阔了视野,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核心术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视角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中国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核心术语的中国化。实际上,近代以来中国人话语的变迁就是一定程度上从“传统话语”向“革命话语”的转变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核心术语产生与流变研究,一方面可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令人信服的科学描述,而且可以明晰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中国化的。
一、美国学者刘禾的研究
刘禾在《跨语际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一个很有创意的观点:不同语言之间的“互译性”完全是历史地、人为地“建构”起来的,是“虚拟对等”,而不是“透明地互译”,因此她对语言的“对等性互译”持完全否定的态度[1]。后来我国学者黄兴涛撰文《“话语”分析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对刘禾的上述观点提出修正:语言间的部分互译是可能的[2]。因此马克思学说只能部分地“中国化”,这是就理论层面的探讨。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附
录中,刘禾列举了近千个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将它们大致分为:源自传教士的新词、中-日-欧外来词等,使我们对近代以来汉语吸收的“新词”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其中部分是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些核心术语,如:
1. 现代汉语中的中——日——欧外来词
资本家——shikonka——capital
共产——kyosan——communize
辩证——bensho——dialectics
进化——shinka——evolution
意识形态—ishiki keitai—ideology
2. 回归的书写形式外来词:源自古汉语的日本“汉字”词语
(1)Capital,shihon,资本。宋何选《春渚纪闻·苏刘互虐》:“吾之邻人,有一子稍长,因使之代掌小斛。
不逾岁,偶误质盗物,资本耗折殆尽”。谓经营工商业的本钱。又参“母财”,严复用之翻译“capital”,见《原富》。
(2)class,kaikyu,阶级。唐陆龟蒙《野庙碑》:“升阶级,坐堂筵”。指台阶。汉王符《潜夫论·班禄》:“上下大小,贵贱亲疏,皆有等威,阶级衰杀”。指尊卑上下的等级;《旧唐书·高宗纪上》:“赐阶级有差,量才处分”,指官的品位、等级。
(3)feudal,hoken,封建。《诗·商颂·殷武》:“命于下国,封建厥福”谓大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谓封邦建国。
3. 源自英语、德语、法语的汉语音译词
Anarchism,安那其主义,来自日语的替代词无政府主义
Darwinism,达尔文主义
德先生(democrary)和赛先生(science)
4. 源自俄语的汉语音译词
李博Bolshevik,布尔什维克
Leninism,列宁主义
Marxism,马克思主义
以上研究让我们见识了一个彩斑斓的马克思主义核心术语中国化的图景。
二、德国学者李博开创了一项颇具前瞻性的研究
在李博的专著《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中,他大体梳理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术语产生的条件和主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术语的历史和作用,如汉语借用日语的术语:社会、革命、资本、阶级、帝国主义、生产、劳动、农民、地主、人民、权力、解放、反动、思想、辩证法、价值、意识、无产阶级、实践等,以及未受日语影响的术语:买办阶级。他的研究成果令人震撼:在当下的大众话语中有如此众多的“革命话语”影响着国人的思维和语言体系,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无意识”状态,因为人们如此频繁而平常地使用这些马克思主义术语,基本意识不到这些原本属于“外来”的“革命话语”。具体列表如下:
李博严谨细致的研究令人钦佩和信服,他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多姿多彩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核心术语图画。
三、徐素华对MEGA2版本的研究
徐素华从文本、文献、语义学的视野下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在中国的传播进行了系统研究,不但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探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内容,而且彰显了作者深厚的外语功力和国际研究视野。
她把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文译本划分为5个阶段。1是以日文译本为主要文本依据的阶段,时间大致在20世纪初到20年代末;2是英文本、德文本、俄文本、法文本、日文本平分秋的阶段。时间大致在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3是俄文本为主的阶段,时间大致在30年代中到40年代末;4是俄文本为主,其他文本为辅的阶段,时间大致在40年代末到70年代末。5是原始文本为主的阶段,时间大致在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时期,特别是1975年开始的MEGA2版成为主要依据版本。[3]
在核心术语方面,中国人直接把日文中的汉字搬用过来,如共产党(Communist Party)、共产主义(Communism)、资本主义(Capitalism)、唯物论(Materialism)、唯心论(Idealism)、认识论(Recognizeknow)、辩证法(Dialectics),区别仅在于日文用繁体字,中文用简体字。
作者最厉害的是把马恩原著中的德文、英文、法文等与中文译本相互对照,以使我们领会到原著的精髓。如
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有一个重要术语“资产阶级的法权”,原文是德文“bürgerliche Recht”。1930年,李一氓译、上海社会科学研究会出版的《马克思论文选译》翻译为“资产阶级的权利”。1955年集体译、唯真校订、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出版的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文选》翻译为“资产阶级式的法权”。1972年,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翻译为“资产阶级的法权”,成文官方确定译法。“bürgerliche”的德文原意是市民或公民的意思,与英文的“citizen”相同,英文的“资产阶级”是“bourgeoisie”,来自法文,德文的对应词是“bourgeois”。1995年由中央编译局重新修订、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修改为“资产阶级权利”。[4]
书中有关术语的语义学研究相当多,这为以后研究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研究模式。
通过以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核心术语研究方面的梳理,可以让我们开辟一片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崭新天地。虽然其中很多并非马克思主义专业研究著作,但他们间接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范式、角度和内容,这些研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美)刘禾著、宋伟杰等译.《跨语际实践》,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2]黄兴涛.《“话语”分析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
[3]徐素华.《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MEGA2视野下的文本、文献、语义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前言,4-5页.
[4]徐素华.《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MEGA2视野下的文本、文献、语义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84-187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