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说明书 | ||
(10)申请公布号 CN 110663305 A (43)申请公布日 2020.01.10 | ||
(21)申请号 CN201911013058.9
(22)申请日 2019.10.23
(71)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地址 210008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北京东路71号南京土壤研究所
(72)发明人 刘明 李忠佩 江春玉 吴萌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李静
(51)Int.CI
权利要求说明书 说明书 幅图 |
(54)发明名称
(57)摘要
本发明属于土壤改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红壤边际土地适生耕层的构建方法。本发明提供的红壤边际土地适生耕层的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边际土地表层15‑30cm深度的土壤翻开;(2)依次将化肥、土壤改良剂均匀撒施在翻开后的表层土壤上,并与表层土壤混合均匀,土壤改良剂的施用量为375kg/亩‑1700kg/亩;(3)将15‑30cm深度翻开的表层土壤复原,在复原后的土壤上进行起垄种植即可。本发明公开的红壤边际土地适生耕层的构建方法能迅速形成适生耕层,有效改善了红壤边际土地的物理结构,缓解了土壤酸化,同时提升土壤微生物功能活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 |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公告日 | 法律状态信息 | 法律状态 |
权 利 要 求 说 明 书
1.一种红壤边际土地适生耕层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边际土地表层15-30cm深度的土壤翻开;
(2)依次将化肥、土壤改良剂均匀撒施在翻开后的表层土壤上,并与表层土壤混合均匀,土壤改良剂的施用量为375kg/亩-1700kg/亩;
(3)将15-30cm深度翻开的表层土壤复原,在复原后的土壤上进行起垄即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壤边际土地适生耕层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的边际土地表层深度为15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壤边际土地适生耕层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的化肥施用量为10kg N/亩,5kg P
2
O
5
/亩,10kg K
2
O/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红壤边际土地适生耕层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改良剂的施用量为1700kg/亩。
郭晓敏资料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红壤边际土地适生耕层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改良剂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石灰10-12%、腐殖酸原料42-47%、蚯蚓粪42-47%、松土剂0.01-0.0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红壤边际土地适生耕层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改良剂的重量百分比为:含石灰11.5%、腐殖酸原料44.5%、蚯蚓粪43.95%、松土剂0.0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红壤边际土地适生耕层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腐殖酸原料为风化煤或草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红壤边际土地适生耕层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化煤或草炭中腐殖酸含量大于4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壤边际土地适生耕层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改良剂为秸秆腐解物。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红壤边际土地适生耕层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秸秆腐解物来源于水稻。
说 明 书
<p>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壤改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红壤边际土地适生耕层的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南方红壤地区有待开发的荒山、荒坡和荒地4800万公顷,由于红壤特有的酸、黏、板、蚀、旱、瘠等特点,导致缺乏合适作物生长的适生耕层,制约了这些边际土地的利用。土壤质量降低与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不合理,容易导致土地、人口和粮食生产矛盾的激化,因此,如何提高红壤地区边际土的质量是促进南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