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言包括语言系统、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狭义的语言只指语言系统,而言语则包括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当语言与言语对举时,语言一般是指语言系统。而在其他情况下,语言一般用于广义。语言系统由语汇材料和语法规则构成,而语汇材料和语法规则又都有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语音、语义和语汇、语法都自成系统。所以语言系统包括上述四个子系统。言语活动就是运用语汇材料和语法规则交流思想的活动,简言之就是说话。而言语作品则是言语活动的结果,也就是说出来的话。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都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两种形式。语言与言语既有一系列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主要区别在于:1.语言是抽象的,言语是具体的。2.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个人的。3.语言是现成的,言语是临时的。4.语言是有限的,言语是无限的。5.语言是稳定的,言语是多变的。
语言与言语又有密切联系,二者互相依存。一方面,语言来自言语,依存于言语。语言系统是从具体的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另一方面,语言又制约着言语,指导人们进行言语实践。
2、 语法范畴——语法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法范畴是各种语法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广义语法范畴,从语法形式上看,包括所有显性形式和隐性形式,从语法意义上看,包括所有结构意义、功能意义和表述意义。狭义的语法范畴是由词的形态变化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又称为形态语法范畴或形态范畴。
3条件变体——音位的条件变体是指那些出现条件受环境限制的音位变体,即一个音位的各个变体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只出现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下,处于互补分布的状态。例如英语的/p/、/t/、/k/三个辅音音位,当它们出现在词首时是送气的:top[t’p](顶部)、pool[p’u:l](水池)、kill[k’il](杀死),而出现在/s/后就变为不送气的了:spool[spu:l](线轴)、stop[stp](停止)、skill[skil](技巧)。
4、皮钦语(pidgins皮钦语(Pidgins)又称“洋泾浜语”,洋泾浜是旧时上海外滩的一个地名,为当时外商集聚之地,在当地人和外国人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临时混合语,称为“洋泾浜语”。
二、分析题
1、分析下面一组词语的义素结构。
{}=  [ 用沸汽、加热、食物]
{}=  [ 用沸水、加热、食物]
{}=  [ 用沸油、加热、食物]
2、分析下面几个音素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
[f]:唇齿、清、擦音
[n]:舌尖中、浊、鼻音
[k]:舌根、清、塞音
[x]:舌根、清、擦音
3分析下面句子的述谓结构。
A、对这个问题,老王发表了意见。
          O2        A1  V1  O1(某人  阐述  某问题匀组词语)
                                    A2  V2    O2
  B、去年,小王用自己买的毛线给他织了一件毛衣,这件毛衣这时他正穿在
      T1    A1  I( A3  V3  O3) D  V1  F    ^  O2    T2 A2  L
身上。
4、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分析下面的句子。
艺术 选择     过程      画家 本质 力量 不断 对象化 表现
                                                   
                                                         
                                                                 
                                                               
                                           
                                                               
                                                         
    共有6个层次,11个结构体,22个结构成分。
5试从词语的构造方式的角度对下列合成词进行分类,分别填入相应的各项中:
  修辞 阿姨 瓜子 燕子 女儿 马儿 作者 司仪 刚刚 第三 作为 忘记 窗户 木头 开头 后现代 后年
词根和词根组合的合成词 修辞 女儿 司仪 刚刚 作为 忘记 窗户 开头 后年 瓜子
  词根和词缀组合的合成词 阿姨 马儿 燕子 作者 第三 木头 后现代
  前加式派生词 阿姨 第三 后现代
  后加式派生词 燕子 作者 马儿 木头
三、简答题(共32分,每小题8分)
1、简要分析礼貌原则、合作原则及二者的关系。
合作原则是由格赖斯提出的,包括四条准则:1、真实准则;2、适量准则;3、关联准则;4、方式准则:要显豁,避免晦涩;要明确,避免歧义;要简洁,避免罗嗦;有条理,避免杂乱。其次是礼貌原则,它是由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提出的,内容包括:
1)得体准则  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使别人少吃亏,多受益。
2)慷慨准则  减少表达利自己的观点,使自己多吃亏少受益。
3)赞誉准则  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对别人少贬低多赞誉。
4)谦逊准则  减少对自己的表扬,对自己多贬低少赞誉。
5)一致准则  减少自己与别人观点上的不一致,尽量减少分歧增加一致。
6)同情准则  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尽量增加同情减少反感。
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及其关系: 在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的合作非常重要。常言说的“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就是说双方必须有着良好的交际愿望,这样才能彼此默契,言语交际才能顺利进行。但是在多数场合,合作原则跟礼貌原则并不能完全兼顾。常常会发生维护合作原则而违背礼貌原则或维护礼貌原则而违背合作原则的情况。
2、简要回答什么是语法形式、语法意义以及二者的关系。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是语法学的核心内容,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没有不表示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也没有无语法形式的语法意义。但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又不是一一对应的,一种语法形式可以表示多种语法意义,不同语法形式又可表示相同语法意义。语法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什么样的语法形式表示什么样的语法意义,什么样的语法意义用什么样的语法形式表示,即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的对应关系。
    语法形式是反映词语的组合规则和语法类别的形式标志,是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手段,又称语法手段。语法形式可分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语法形式可以直接感知,主要包括语序、虚词、词缀、重叠及各种语音形式。隐性语法形式不能直接感知,但可通过能否组合、替换、扩展、变换等方式分析抽象出来。以下几种主要的语法形式: 1.语序/2.辅助词/3.词缀    /4.内部屈折/5.重叠/6.语调和重音/7.异根式和零形式
    语法意义是由语法形式表示的、反映词语的组合方式和组合功能、表述功能等的、高度抽象的意义。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等是反映组合方式的,名词、动词等是反映词语的组合功能的,陈述、疑问等是反映词语的表述功能的。至于性、数、格、人称、时体等范畴意义,也是反映上述方式和功能的(详见后)。语法意义必须是由某种语法形式(包括显性形式和隐性形式)表示的,如果没有相应的语法形式,语法意义就不能成立。有些语言中名词有阴性、阳性等性语法范畴,或现在时、过去时等时体范畴,而有些语言中没有这种语法范畴,就是因为有些语言用不同的语法形式表示阴性、阳性或现在时、过去时等意义,而有些语言只用不同的语汇形式表示这类意义。只有前者的意义才是语法意义。语法意义的类型可以分为结构意义、功能意义和表述意义三类。
3、从语音、语义、语法的角度谈谈语言中最基本的两种关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
1)组合关系也可以称为句断关系   组合关系体现为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  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互相关联的语言单位组合而成的整体之中。组合规则就是语法单位一个一个组合起来时所遵循的规则。组合规则是保证语言的句子结构的有序性的重要条件,语言系统如果没有共同的组合规则,就会乱套。例如“了”、“摔坏”、“杯子”,可以组合成“杯子摔坏了”、“摔坏了杯子”,不能组合成“了摔坏杯子”、“杯子了摔坏”,这里可以组合与不可以组合,就是由语法的组合规则决定的,是说同一种语言的人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  2)聚合关系也称为联想关系  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之中, 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这种关系称为聚合关系  聚合规则就是在语法结构的同一位置使用具有相同功能的单位替换所遵循的原则,也就是语法单位的归类原则,替换原则。同一位置可以替换的单位具有相同功能,往往可以归为一类。例如“我们看电视”,其中的“电视”可以用“报纸、杂志、电影、戏剧、杂技”等等替换,说明这些词语具有共同的语法特征,属于同一个聚合。语言符号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发生在心理记忆中就形成了聚合关系,彼此有聚合关系的语言成分组成系统。语言符号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发生在线性排列中就形成了组合关系,彼此有组合关系的语言成分组成结构。组合关系的发生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形式手段,如排列的相对次序、形态上的变化以及专门用于组合的符号等。利用一定的形式手段以便按一定组合关系组成结构的规则是结构规则。规则和规则之间也有聚合关系,从而形成规则的系统。聚合和组合是语言中的两种最基本的关系,也是语言得以运转起来的
两个最基本的条件:组合通过结构使静态的语言单位能够按表意的实际需要组织起来而进入动态的使用;聚合则通过系统为组合的实现提供了各种可能的选择。
4、简要论述语言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但可以将这些原因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社会原因、心理原因和语言内部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利用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以达到互相了解、协调共同活动的目的。语言要很好地发挥这种交际工具的作用,就必须反映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各种认识和各种社会经验,紧紧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语言的交际工具的属性,决定了社会的各种发展变化必然会促进语言的发展变化。如在语汇发展中提到的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都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二)心理原因
语言既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而且语言的意义并不是直接与客观事物现象
相联系,而是通过人们的思维认知活动与客观世界相联系的,因此语言的发展变化必然受到人们的思维认知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三)语言内部的原因
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都是语言发展的外部因素,语言的发展变化,还取决于语言自身的内在因素。
语言发展的规律
(一)渐变律
语言的发展变化是一种逐渐变化的过程。这是由语言的社会性质和交际功能决定的。语言的社会性和交际功能决定了它的发展变化不可能采取突变的方式,而只能采取渐变的方式。为了适应交际的需要,语言必然要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和人的认识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为了保证交际顺利进行,语言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固性。如果语言的形式和意义随意改变,必然会妨碍交际。
(二)不平衡律
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均衡的、匀速的,而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言
各子系统发展变化不平衡。第二,不同时期语言发展变化不平衡。第三,语言系统中的各种变体发展变化也不平衡。
(三)相关律
语言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以及每个子系统的各个单位都处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之间呈现出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某一子系统或某子系统中的某一单位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矛盾,破坏了原有的平衡,语言系统内部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间的关系,以达到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