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音乐2021年第3期
MODERN MUSIC 多元艺术形式的“走西口
张亚
[摘要]自明末清初始,三百余年间,“走西口”不是简单的三个中国汉字,而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沉淀,在
它的背后书写了一段又一段的传奇故事,缔造出一部闻名天下的移民历史。走西口对于汉族和蒙古族人民之间的
文化艺术交流起到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从地方小戏到民间歌曲,从器乐作品到影视作品,以“走西口”为主题的
艺术形式在我们生活中屡见不鲜。它已经上升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一个艰苦奋斗的民族见证,一个商业传奇的
底。
[关键词]“走西口”;地方小戏;民间歌曲;竹笛协奏曲;影视作品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3-0067-03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五次著名人口迁徙之一,是自明清以来一段自发性的移民活动,又被称为“走口外”“跑口外”“走场子”等。
“西口”原指大同市右玉的杀虎口,后改为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据调查,走西口的路线大体分为两支四路,但是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中西部等地区。在四路中,山西人主要集中于从杀虎口出发进入鄂尔多斯以及包头等地。今天的包头城常住人口的一半以上都是当时移民过去的。“走西口”的活动历经三个世纪,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促成了一个商业奇迹。
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各种文艺形式对于这样的文学母题的描述层出不穷。采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对于山西人民的艰苦奋斗进行了细致地刻画,表现了山西人民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百年传承,经久不衰。
一、形成原因
在“走西口”的这条路上非常艰险,土匪强盗、山怪野兽经常出没,有的人在离家时都会给自己烧“离门纸”,有的人甚至到离世都无法回归故土。即使在这样的艰难险阻下,仍然有一代又一代的山西人走出去,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一定要去走一遭?土壤贫瘠、自然灾害、人口上涨、人地矛盾越来越明显以及清政府出台的各种政策,这些原因使得山西人民一定要在“西口”的路上走一回。
(一)自然因素
清朝前中期山西西部、西北部地区土地贫瘠,康熙顺治年间自然灾害频发,至雍正元年“近水居民耕种无资,
[收稿日期]2020-09-21
[作者简介]张亚(1996—),女,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太原030000)衣食匮乏”⑴,乾隆两年山西等地发生特大灾荒,襄垣等地突降极大冰雹,足以砸死人畜。但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人口却在不断上升。至雍正二年,600万以上人口的省份就占有多数,至乾隆十八年全国人口高达1275万,至乾隆三 十年竟高达21000万人口,平均人口土地面积在逐年下降,所以人们将目光转向了地广人稀的内蒙古地区,这就是山西人民"走西口”的根本原因。
(二)社会因素
内蒙古属游牧经济,地广人稀,拥有着天然的农耕条件。但由于马上民族对于耕种知识的匮乏,土地资源无法得到最优利用。清朝初年,天下未定,对于蒙古(今内蒙古自治区,下同)。地区进行了“封禁令”。到康熙年间对于蒙古的统治逐步趋于稳定,并且单一的游牧经济已经无法满足蒙古人民的需求。但是总体而言,游牧民族对于耕种毕竟知之甚少,也没有实践的经验,官员们为此一筹莫展。这时有些地方官员突然提出让汉人与蒙古人一同耕种,蒙古人进行收租汉人进行耕种,形成了“人养地,地养人”的格局,口内以种地为生,口外以地租为养。虽然这样做有利地改变了两地的情况,但是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撼动口内的贫疾和口外的经济。
到雍正元年,清政府又下令内地人民可以到口外开垦土地,使得蒙古地区的外来人口不断增长。到乾隆八年,多数地方又频繁发生旱灾。清政府下令“如有民出口者,门上不必阻挡,及时出发”,这就促使口内贫民携家眷多数像口外进发。到清末年间,由于蒙古地区被沙俄统治,威胁清政府赔款、割地,造成清廷国库空虚。由于各种因素所至,光绪二十八年,正式发布“放垦政策”,称为“贻谷放垦”[2]。在此期间,收入273万两,大规模弥补了清政府财政上的不足,是走西口历史上又一高潮。民国二十三
067
当代音乐• 2021年第3期
年又推行“移民政策”,鼓励口内的人到口外定居、耕种, 加快了蒙古草原生产力方式的革新,这也使得蒙古地区尤 其是包头、鄂尔多斯等地的外来人口超过本地常住人口。
从私下开垦到“借地养民”[3]再到全面鼓励,“走西口 ”逐 渐被官方所认可,以“走西口”为主题的艺术形式也逐渐
得到官方推崇。
(三)主观因素
连年灾荒使得山西等地民生疾苦,从小就养成吃苦耐
劳的优秀品质。如今河曲仍流传一首民谣“河曲保德州,
十年九不收。女人挖野菜,男人走西口。”⑷被生活所迫不 得不走西口,这也是晋商成功的原因。当时由于交通不便,
不管去哪里都是“脚量”,用双脚丈量“西口 ”之路的艰 险。挑一根扁担,一头粮食一头行李,风餐露宿,野兽出
没,没有胆量和刚毅如何能看到希望。
二、各种艺术形式的运用
由于“走西口”的因素,使得山西与内蒙古、山西与
河北等地交流频繁,商业不断发展。俗话说“商路即是戏
路”,各种艺术形式也借此,对于“走西口”的运用更是 “不厌其烦”,情意绵长地叙说着山西人这一路上凄美的 故事。
(一)河曲民歌《走西口》
山西的河曲县一直被冠以“民歌之海”的美称,在这 里“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父老尽歌讴”,四大悲剧作家元
朴就是河曲人。明朝末年连年灾荒,使得河曲地区的人民 不得不到口外去谋生。“黄龙弯弯的河曲县,三亲六卷漫绥
远,二姑舅呵三老爷,八百里河套葬祖先。⑸”短短30个 字,道尽了河曲人民在这条路上的悲凉。
河曲民歌走西口描述的是一对新婚不久的小两口,迫
于生计,男子不得不到口外谋生,妻子送了一程又一程。 不舍、牵挂、忐忑、悲切在这一首民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5 --- I  1 7 1 2 5| 1 7 1 2 - |5 #4 5622143 25^
(女)紧紧地拉着 哥哥的袖,(男)知 心的话儿
(女)紧紧地跟在 哥哥身后,(男)难舍 难分我(合)紧紧地拉着哥哥的手, 汪汪的泪水够走流
不忍
说不肚5 25 1 2 76 | 1 5 - | 5 61 21 23) ||: 5 5 3 j_(女)哥哥你走
(女)哥哥你出(女)哥哥你走
-E
吃、一
£ i
我我我 6 一妹妹妹 •6
一一妹妹妹
6-一小小小56 32 实在难 有句话儿 氐心6・
--
35
i78
i  込
5拉路走
23
走旷
云西村
西
31
簸K
2
-5 67
(女)只恨 (女)虽有
岁岁
.•2
妹言
•1
•妹千年
i  76我不能 万语也 我也要.22
跟难等♦---------5-65|54-3|5217 1| 你 V走, (合)等着叫你回头, (合)等着你 到白头, 生死哥哥要 哥哥也2
12 676家家家
到到到 回回回 6~5 - -  (53 5 - 2 | \ 2 76 £ 5 • □ o
5 5 3 1 (男)哥哥我走 (男)哥哥我出 (男)哥哥我走
6 561 6 |42 45 21
76|12 5
哥哥的手, 送哥送到大
口。大路
口, 人马多来解忧愁。多少
时候,盼你也要白了
头。
礬2
|£□口口
(
76
西村西
、2
1 -?1
拉眼论 8
手想无
06
235-31|6561^6| 4^2 45 21 76 |(2^
5 - 35|6-
6 61 56 32|5小妹妹她实实在在留
小妹妹你别再 留 小妹妹你别难 受
妹妹的手,
—起走到大门□.T3P 离别的愁,求妹莫把眼泪流。要去多少时候,妹妹总在哥1岳心头。
杜淳主演电视剧语言素朴、情感诚挚,虽无华丽辞藻,却感人至深。
一位年轻的妻子,送别新婚丈夫。哥哥要走,可是我却留
不住,我有几句话想要告诉你:路程寂寞千万走那大路, 这样车马过来还能陪你聊聊天,我也会放心一点。可是你
这一走要走多久,怕是要等你到了白头。我知留不住你, 我也无法与你一同启程,只有每天在村口痴痴地等着你。
妹妹啊,我知道你想留住我,但迫于生计,为了我们的生 活,我不得不舍下你。妹妹,你莫哭,无论到哪,你都在 我心里。你要等着我,生死我也会回到家门口。
在曲式结构上采用A+A1+B,前两段采用相似的结构, 再现了 “哥哥”与“妹妹”的离别状态,为后面的高潮做
了铺垫。B 段为女生独白,表现了妻子内心的挣扎和不安。
最后,以“生死也要回到家门口”结束。也预示了在走西 口这条路上的艰险与危难,留不得、不舍走,在家中还有
一份牵挂。生死难料,在这条路上他们唱出了 “天下民歌 第一曲”[6]。
句句揪心,诉说衷肠,深刻地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眷
恋与不舍。河曲方言独特的韵律,采用后鼻音,一声和二 声读同音,多采用儿化音处理。这些独特的风格,使得河 曲民歌更加深入人心,引人深思。
(二)二人台《走西口》
《走西口》是二人台剧目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真
实地刻画了当时人民迫于生计,无奈之下西出口外的悲凉 场景。二人台是在河曲民歌的基础上衍变出来的戏曲形式,
在今天的山西北部、西北部以及内蒙西古部地区等地均传 唱甚广。此剧目感情真挚、语言朴素、曲调优美,具有浓
郁的民族特。
剧目中描写了新婚不久的夫妇太春和玉莲,由于粮食
欠收,为了生计二人不得不分离,表现了当时人民悲凉艰
苦、难舍难分的情景。全曲以玉莲站在屋顶摔下来结束,
半个小时的时间唱尽了 “走西口”的辛酸与悲凉。在戏剧
中二人新婚,孙玉莲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太春登场,述 说了借米无果,有走西口的意愿;回到家中,无从开口; 最后说明了意图,玉莲由喜转悲,不奈之何;临走前,玉
莲大篇幅恳切的嘱咐,情深意长;送走太春后,
只能将希
张亚:多元艺术形式的“走西口”
望寄托在对未知生活的憧憬中。
全曲大量使用儿化音“人儿”“泪蛋蛋儿”,使感情的表达更加真挚、朴实,更能体会到下层人民生活的无奈。采用叠字“花花花花”“一个一个”,突出了作品中的节奏感、朗朗上口,反而更具有地方特。衬词的选用“呀哈嘿”“哎咳咳”,增加了作品中的表情彩,增强语气、加快节奏。
在音乐上,尤其是在送太春时的旋律,大多采用大跳,表现出二人悲切的心情。有些地方采用拖腔,一方面表现二人的情意绵绵,另一方面表达心中的无奈。但是从主体而言,仍然是以二、三度为主,表现出二人情意绵长的爱情故事。
(三)
竹笛协奏曲《走西口》
最初二人台的伴奏乐器是“梅”,后来才又加入了扬琴、四胡等。由于音乐的不断发展,“梅”已经无法完成伴奏任务,才逐渐被与之相似的竹笛取代。现在,仍然有老年人把吹笛子叫做“哨梅”。竹笛协奏曲《走西口》作于1980年,定稿于1983年,由南维德、魏家稔、李镇老师根据二人台《走西口》改变而成的。全曲分为[新婚][哭别][相送][盼望]组成,经过多次改调表达了主人公心情的转变以及乐曲推进。全曲使用了D调曲笛、A调梆笛、F调梆笛、降B调曲笛,使整首作品更加饱满,更具感染力。
第一段[新婚]由D调曲笛和A调梆笛完成,表现新婚之后二人的喜悦。此段为单三部曲式(a+b+al),节奏慢起逐渐加快,中间加入了十六小节的吐音,短小精炼,整段具有浓郁的北方特,尤其是三小节的滑音,体现了独具特的二人台风格。
第二段[哭别]采用F调演奏,整段悲切凄凉。为单一部曲式,节奏较第一段更自由,但是情感更加饱满,多出采用颤音、花舌,增强乐曲中哀怨悲伤的情绪。尤其连续三个下行剁音,给人一种大哭时捶胸顿足的抽泣感。543  2.
第三段[相送]由降B调和F调演奏,给人一种如歌如泣的哀怨之情。属于无再现的单二部曲式,首先以降B 调深沉的音演绎夫妻二人离别的情绪,大部分采用大气
、(大r■咅》
震音,尤其连接下历音,表达情感上的变化。-
后进入F调较快的演奏,可以理解为丈夫离去,妻子在后紧紧追随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四段[盼望]由D调曲笛完成,表达了对未来满怀期待的心情。属单二部曲式,最后将情绪引向高潮,在渐强顶点时结束全曲,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
(四)
电视剧《走西口》
《走西口》拍摄于2009年,由李三林指导,杜淳、苗圃等人主演,讲述了山西人在西口路上的艰辛与悲凉。民国初年,山西祁县田家大宅因田耀祖赌博而输光家产,幼时家庭变故,田青与母亲相依为命。从小就立志赎回家产,振兴祖业。与翠翠私定终身后,决定和他夫梁满囤去走西口。在途中遇到绑匪,险些丧命,之后拒婚裘小被迫三年不准进入制革业,又遭梁满囤算计入狱。虽历经挫折,但是得到了与之相守一生的豆花,最终用自己的双手换回了田家大宅。但是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连年变故让田青深刻意识到匈奴不除,何以为家。于是在母亲的支持下,毅然卖掉田家大宅,支持革命事业,投奔大青山游击队。最后,妻子豆花唱出了“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唱尽了这条路上的悲欢离合、风雨沧桑。
走西口这部电视剧是以男人走西口为主,讲述了田青与三个女子的爱恨情仇。前期与翠翠私定终身,但翠翠轻信人言,最终死于父亲刘一刀下。田青为救豆花,又以兄妹相处,最终携手一生。至于裘巧巧,一厢情愿走向悲剧。但贯穿其
中的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世界大同是为仁,祖国山河是为义,家国天下是为礼,刚柔相济是为智,一诺千金是为信,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这就是晋商崛起,纵横商界的根源所在。
在今天,右玉县的杀虎口仍然留有厚重的历史痕迹,青石上,古时车辙印还在无言诉说着沧桑的过往。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交错着时代的光阴。时过境迁,留下的只有一条寂寥的古道,道尽了三百余年的沧海桑田。
注释:
[1]刘春玲.试析清代走西口的成因[J].阴山学刊,2004(02):67.[2]陕劲松.“走西口”中的民族交流与文化融合[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02):73.
[3]达力扎布.蒙古史纲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179.
[4]张晋俐.“二人台”《走西口》的艺术特分析[J].中国音乐,2006
(02):173.
[5]王晋华,甄晓.乡音:山曲与走西口[J].中国音乐,2009
(01):189.
[6]加俊.河曲民歌《走西口》背后的艰辛与辉煌[J].晋中学院学报,2005(05):22—25.
(责任编辑:张洪全)
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