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柏芝真版门照艳由“X门”的风靡说起
最初对“X门”结构的关注是因为国内娱乐新闻有关香港艺人的事件的轰动性,“门”一词在媒体、网络上高频出现。后来发现身边各式各样的“门”越来越多,而且关于“X门”的报道在网络、报刊和电视上铺天盖地,如我们常看到“电话门”、“补妆门”、“白字门”、“口误门”、“情报门”、“录取门”、“呵欠门”、“迟到门”、“生日门”、“短裤门”、“司法门”、“质量门”、“升级门”、“档案门”、“光能门”、“凸点门”等以“门”为词尾的新词语,许多热“门”事件都以“X门”为名。
    X门”的说法最早源头就是水门,也即是“X门”格式是英语的“X-gate”翻译引入的,而这一英语格式的原型就是美国的“水门”事件。“水门事件”的发生是由于19726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竞选班子成员潜入华盛顿水门大厦(water gate building)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器时被捕,引发了轰动一时的“水门事件”,对美国历史与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那以后,每当国家领导人遭遇执政危机或执政丑闻,新闻工作者常常会想到“水门事件”并与之类比。后逐经演变,复合词watergate中的“gate”逐步演变成了一个带贬义的后缀,指“丑闻”,尤指政治丑闻。并且构成了诸如:Altergate(篡改丑闻),Briefirgate(竞选渗透丑闻)Batgate(棒球丑闻),Debategate(辩论纪要丢失丑闻)Hollywoodgate(好莱坞丑闻)Hearinggate(听证丑闻),Wastewatergate(废水丑闻),以及众所周知的美国的Enrongate(安然公司丑闻)等大量词汇。在英语国家中,
似乎无论国内国外的大事小事,言“丑闻、丑事”必用“-gate”这一后缀构词,这些词的出现正体现了这种趋势:比如在Enrongate中,“gate”已不再是如watergate中构成复合词的一个单词,而是表示“丑闻”,“丑事”的后缀,Enrongate因此不是一个复合词,而是一个依词缀法构成的派生词。
    我们再把视线转向国内“门”的引入。在“水门事件”发生后,中国仿译英语,借入了“门”,创造了一系列“门”族词汇。“门”引入之后的最初意义,体现在理性意义上表示政治丑闻,彩意义为贬义,同时还包含有影响力大,当事人为高层人物等附加的限制意义。而这时“X门”类词汇也大多是由外语尤其是英语翻译而来的,如:伊朗门(Irangate):美国以武器交换人质,违背了其不屈服于“”的态度;另有拉链门(Zippergate):美国总统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性丑闻;还有情报门(Itelligencegate: 美国情报部门在发动伊拉克战争之前杜撰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情报,美国借此对伊发动战争;虐囚门(Prisongate: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之后,虐待战俘的军事性丑闻。这些“X门”结构都是汉语中对英语语言的借入后产生的新型用法。与此同时,汉语中“门”也由一个独立的名词变身为一个新的汉语类后缀,在原来仿译的基础上又加以推广,组词的范围更大,应用领域也更加广泛,就像近阶段频繁出现在电视媒体上的具有特指意义的名词性短语:门。2008年的娱乐圈开门大事就是陈冠希的照片丑闻;婚礼门:杭州石桥镇婚礼用车(广田雅阁)撞成两截,造成三死两伤的恶性交通事故;爆炸门:戴尔笔记本在两个月内发生三起爆炸事件,引发戴尔笔记本质量危机;资助门:孙俪不满受助生月消费超500元,爱心资助半途而废等等。由以上例子可
知,“X门”结构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已经从政治领域扩大到娱乐、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而且无论是不是到“丑闻”的级别,只要是对当事人的都可以称作“X门”,“门”也由一个独立的名词变身为一个新的汉语类后缀。可以说“X门”结构的构词方式完全是通过翻译并且借助传媒工具借入的新型构词方式。在“X门”结构传入之前,现代汉语中“门”原本是一个自由语素,可独立成词,也可作为词根与另一词根构成复合式合成词,其中词根“门”是合成词词汇意义的主要承担者。但是当“X门”结构传入之后,像“门”等以“门”为词缀的一族新词,语素“门”逐渐失去了它意义的实在性。“X门”中的“门”的意义逐渐虚化,“门”语法化为一个词缀,属于定位粘着语素,不具有独立运用的能力,在“X门”结构中位置固定,附着在词根之后。然而跟大部分产自本土的定位语素不同的是,它除了表示语法意义之外,还带有一定的词汇意义(指“丑闻”、“贬义事件”、“事件”等);另外,其他汉语定位语素大多由以前本土的不定位语素虚化而成,而“门”作为一个定位语素,是完全由国外翻译引进的,因此,这就是为何现在产生的“X门”结构的新词汇意义与“门”的原有意义没有关联的原因。
    也有学者将“X门”词类在国内的发展简单概括为了三个阶段:意译阶段,即水门事件之后,国内新闻媒体中出现的“X门”多少对相应词汇的直接翻译和借用,用来指代极具爆炸性丑闻,大多是政治丑闻,如“伊朗门”,“拉链门”等;其次是仿造阶段,国内媒体出现了一些“X门”仿造词,而且不局限于政治事件,只要是影响较大的丑闻或者掩盖的真相突然泄露都可以用“X门”。如“间谍门”等,现阶段我们所接触的便是“X门”的泛
化阶段,用来表示具有一定轰动效应的新闻事件或风波,而且由于当前社会的变革,求新求异的心理使得“X门”的词汇意义继续泛化,构词也非常活跃,大量新词的出现,使“门”逐渐成为一个能产性强表意形象的新兴构词成分。
    以上是我们由“X门”风靡的现象,由国内到国外发展演变的历程做的一个纵向横向宏观的把握,那么从微观具体来关注一个新的结构,我们就要分析它的结构和用法。
    从搭配对象上看,“X门”主要的结构方式是附着在双音节的X后面,构成一个三音节的附缀式复合名词,当然也有极少数“X”不是双音节的,如“价格欺诈门”等,但出现频率较低。其中“X”可以是名词,如“拉链门”,也可以是动词,如“贿赂门”,由“X”跟后缀“门”组合成一个体系性结构。
    在句子的使用和充当成分上,“X门”可以直接充当句子成分,可充当主语,宾语,介词宾语,定语等等,以充当宾语最为常见。例如:冠军基金陷入“停牌门”(《沈阳晚报》2008-08-21);港女乒陷入“身份门” 寄望奥委会网开一面(《新快报》2008-03-20)。另外,“X门”后加上“事件”、“丑闻”、“问题”、“麻烦”等名词后,可以共同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句子成分,在这里“X门”就成了“事件”或“丑闻”的定语。例如:“虎照门”事件逼近真相会有怎样的结局?(新华网 2007-11-21)然而,当我们细心回想,会发现在对“X门”结构的运用中,“X门”后的“事件”、“丑闻”等名词,出现率已成下降趋势,新闻媒体或是日常交谈,人们愈来愈习惯
直接在话语里引用“X门”而省略后面的名词,直接让“X门”充当主语、宾语等。我认为这种语言的逐渐省略现象,与语言追求简洁经济性有关,在语言使用中存在一个“经济原则”(省力原则),它要求在日常言语交际中,尽量减少使用词的繁复程度。在这里,无论是““X门”事件”中省略了“事件”一词,还是“X事件”直接由“X门”替代,我想都与这种经济原则是分不开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导致了“门”的泛化。第二个原因,我想““X门”事件”是否可以认为是语意的重叠现象呢?因为在汉语中,“门”的基本意义过于强大,“X门”结构的刚刚传入往往会使听众不知所云,于是不得不在“X门”后加上“事件”、“丑闻”等加以表面,从而造成了语言累赘的产生,一定程度上也违反了经济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