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门的读后感范文系列7篇
    三重门的读后感内容 篇1
    读读停停,三天的时间我终于读完了这篇听闻已久的小说——《三重门》。惭愧的说,最早知道这篇小说的名字,是在《征途》游戏的答题活动里。题目是这样的:韩寒于初中时写的——《三重门》体裁是A小说,B散文,c诗歌,我猜一个,选A,于是答对,多了一分。
    读完整篇文章,不得不从心里佩服这个比自己小了好几岁的人。在他的小说前,我仿佛卑微的小草不幸被大树遮住了阳光,这时的小草还会在乎大树比自己年轻么?
    以前打死我都不信,十多岁的小屁孩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而现在,不用打死我我已经信了,事实摆在眼前,不是么?
    这时的韩寒,该是有一举成名或是要把多年积在心头的感想一股脑儿的写出来吧?于是我们有幸见到如此之多的恰当得如六月天里吃上一条雪糕般舒服的比喻。还好自己平时博览书,学富差一点五车,不然还真体会不到其中的妙处。不过我觉得比喻有点多了,吃了几根雪糕之后,暑意已消,再多吃的话,可能会拉肚子的。
    看着这篇小说,不经意的想起了小妹,她的文章里,似乎有着韩寒的影子……有机会一定要问问她是不是读过《三重门》。如果没有,韩寒可能又要大笑了——有人不要钱帮他打广告,他能不乐吗?不过一想到他一定不会在乎这样的广告,心里不禁又黯了一下。
    写了这么多,似乎跑题太远了(看,这就是与名作家的区别与距离之所在)言归正传,因为我觉得我的这篇文章快要写完了,再不回归可能就没有机会了。韩寒像一条蛔虫,似乎知道我的所想,用他的笔,将我好多好多想写写不出来,想说又不能完美表达的话,只用一篇文章就做到了。现在天气这么热,弄得我现在又想吃雪糕了。
    不过看完之后,我开始有些讨厌小说这种体裁了——非得要这样结尾么?悬念还是……真希望他这样一直写下去。
    三重门的读后感内容 篇2
    话说,我怎么居然看起了《三重门》呢?按照我的性格,那简直是“难以忍(读成rěng)受”(学Pangerli状)。自韩寒出道以来,相继出现了许多“青年作家”,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大家极为熟悉的郭敬明。原来我一直对这些不屑一顾,这虽然也算得上是时代的产物,可我觉得这些实在是俗物一堆,看它们纯属浪费时间。
确切一点讲,就像武侠小说,我也许并不是真的认为它有多么不好,不过是因为种种原因而错过机会,当真正有机会时,又觉得自己太滞后了。所以,为了掩盖这种客观上的“失误”,才产生了主观上的这种想法。韩寒郭敬明什么关系
    有人会问,那这次呢?也许、可能、大概是因为前一阵看《沙漏》消磨美育课的时光时,感到在学习之余,确应该看些东西,不论他是低俗还是高雅,总之是“开卷有益”。上学期似乎什么都没看,想写东西时也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这实在是一种极为痛苦的感受。
    那天在旧书摊上看到《三重门》,随手一翻,发现,竟是曹文轩先生为他写的序,好奇心顿时大增,便毫不犹豫地付了钱抱回宿舍去了。
    昨天英语读译课,我实在无聊,适逢我们小组讲演,结束后被点名提问的几率也大大下降了吧。便躲在桌洞里,悄悄看了一节课。其中罗天成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做人,要么大俗,要么大雅,半俗不雅是最痛苦的人。”
    我不得不说,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忽然想起我在龙潭上初中时,该是大俗了。那时候还小,什么都不懂,更不知道思考的乐趣,只知道要好好学习,考个好高中。去了汇文后,思考多起来,也体会了人可以思考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汇文的环境很纯净。我也常沉浸于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姑且算作大雅吧。来到师大,
我困惑了,学业和生活交融在一起,思想也趋于大众化,却也常为自己制造些小小的闲适;捡落叶、写随笔、画漫画……学业却也像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书也没以前看得明白了。忽然感到心中痛苦不堪,便“恍然大明白”了:我现在的状态就是传说中的“半俗不雅”……
    想起这些,一股悲凉涌上心头。既而,竟感到些许愉快:在汇文时也不过是“小雅”,我想,没有人天生就是大雅的,都要经过一个半俗不雅的过程。有的人坚持不懈地追求大雅的境界,便终于熬过了这个痛苦的时期,超脱为大雅之士;有的人却被内心的痛苦折磨怕了,虽不舍曾经的“小雅”,却也只好“假装超脱”,沦为大俗了。
    唉,不知我辞了学委的职务是不是不堪忍受的表现,我真的不够勇敢,既然如此,这时也不便再提了吧,只是以后不要这样了,我原来可不是知难而退的胆小鬼。
    说了这么多,我想我还是不愿沦为大俗的,所以,接下来该做什么,还是靠自己了。
    三重门的读后感内容 篇3
    看《三重门》仿佛在回忆过去,而读主人公林雨翔的故事就有对看镜子照的感觉。
    正如后记中写的:这就是糊口。的确,本书写的都是大实话,出自肺腑之言,都是直白,尖刻的。人物披露出的是少年的狂傲,青春的不羁。也许这是一个典型得到心理春秋,十来岁的少年处在一个不循分的春秋,爱表现,爱出风头,有一定的才华与能力,但愿得到老师与同学的赞美,以此来知足自己的虚荣心。所以林雨翔想树立的是一个独立完全的自己。对于欣赏自己而自己不喜欢的老师,为了达到某些目的,仍会好好地利用这个机会。在今人看来这不能算作无情,且美其名曰“现实”。
    与我们这些同龄人相处,父母们扮演的上一支配者与被支配的角。我们的饮食起居都是父母包办。为了我们,父母宁可自己少用一点也不会让我们比别人差。这在无形中给我们造成了压力,使得我们被“逼”着学习,实在关心、理解并不是父母单方面的“必要前提”,而是亲子间互相的“重要前提”。看看两鬓斑白的父母,受着布满期盼的眼光,一种肩负重任的感觉自心头由然而升,于是硬着头皮委曲往书堆里钻。终极,在无奈之余无意偶尔的发泄竟被说成率性;一阶段的失败被以为是不求长进,贪玩,父母对女儿的言行表现有最后的裁判权。反之,一个家庭的喜乐也受我们的支配,女儿考上重点大学,全家津津乐道喜上眉梢。更有胜者,一家三口今天“新马泰”明日“港澳台”。假如孩子高考落榜,那么家中立即变得死气沉沉,静若无人,有时还有吵架声传出;学习考试期间家长陪读陪夜是普通现象。可谓“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专心我们永远也不会理解,更不会接受。
    孩子的无奈,父母的期待,老师的苦衷。你可以对当今的教育轨制诉苦,但不应指责。或许现在的你正如那个林雨翔。《三重门》没有结束,林雨翔只是在十字路口发呆,不知道结尾应是什么。到此,小说告一段落,而大家仍在自己的道路上继承走着。作者也但愿各位能继承。无论发生什么事告诉自己:我是天上的星宿,老是发光的。作文
    三重门的读后感内容 篇4
    《三重门》这本书刚刚看完,心里就产生了一种冲动,但却不知是为何而冲动。它使我感触很深很深,里面的每一段句子都能令人捧大笑,但不知为何,我每读一段都感到了淡淡的忧伤,心也空荡荡的,十分凄凉,十分不好受。
    主人公林雨翔就如现在的我们一样,虽外表看起来十分快乐,其实他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对自己的失望,对我国教育的失望。也或者说是我做为一个教育的失败者对教育的抱怨吧,痛恨吧。
    在故事中,我们了解到,主人公林雨翔的父母为了使他上好的高中,不惜放下尊严去拉关系,走后门。最终主人公林雨翔也得偿所愿,上了好的高中,可在那里,他又学到了什么呢?有的只是迷茫,有的只是孤
独而已。最后主人公林雨翔面临着被退学的危机。一切都是那么的简单,主人公林雨翔千方百计的才进了这所高中,如今却要退学,我无法形容他那一刻的心情,或许韩寒也表达不出来吧.而只能让他一个人,孤独的、迷茫的徘徊在无人的小道上,让故事结束吧.无处话凄凉,是的,而我又是与他何等的相似呢?
    还记得,前些日子,父母总是问我有把握考上吗?而我又能怎样回答呢?我能回答的只是有信心了,事后也只能一个人蒙在被子里深深的自责.给父母一丝希望,给自己的却是无尽的绝望.
    转眼间,就要中考了,也就那么十来天了,望着日渐薄稀的日历,只希望它能一下子全部掉光,让时间快点过去,让中考快点过去.但在我的内心深处却这样想着:“让和时间停下来,让我多学点,让我喘口气.”可这,都只是我天真的想法而已,时间不是人所能触摸的领域,命运是不由人的.
    哎!
    刚开始是什么都想学,什么都认真去学,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淡了,再也没有了往日的雄心状志了,主动也换成了被动,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做完英语再做数学,做完数学再做物理,做完物理再做化学,做完化学,再做……麻木,很麻木.
    就这样,日子平静的过着,过的很压抑,很无趣.慢慢的开始教育产生抱怨了.幔慢的又学会了偷工减料,
又慢慢的学会了无所谓.周围的同学急上急下的,拿着笔也不知在涂着些什么,而我却忧哉游哉的拿着本《三重门》,整一个大闲人,一个对教育麻木的学子.林雨翔如此,我也如此.我们是多么的相似啊,开始是期待,后来是恐惧,最后是心灰意冷,无处话凄凉,只能一个人,默默的承受着一切,什么也不能做,什么也无法说,有的只是自责,有的只是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