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美术高年级课堂传统文化的融合与探究
摘 要:近年来,很多学校都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更好地将传统文化、民族信仰、生命传承与课堂实践活动相结合,传统文化教育和美术教育的交汇点是爱国主义教育,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从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方面着手,通过知识的传授,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技能操作和实践,从点滴小事抓起进行有效培养,融入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美术作品,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的起源,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关键词:美术课堂;传统文化;融入方式;学习策略
一、研究其与课堂融合发展的背景
小学阶段随着年级的升高,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及创作热情与创新意识,创作出高质量作品,再也不会出现“我不会”“我画不出来”的声音,这就需要教师来引导学生拒绝快餐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渗透到美术课堂中。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要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渗透到美术课堂中,首先,需要让学生多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认真了解古人的艺术成就。其次,教学中需要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工匠”精神贯穿其中,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探究、感知、体验、发现并领悟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美学价值观。
二、研究其与课堂融合发展的方法
在中国传统艺术的教学过程中,想要课堂学习效率高,就应努力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学生而言课堂是否具有趣味性很重要,特别是小学阶段,单纯欣赏传统作品肯定会令学生认为课堂枯燥无味,所以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就围绕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有趣的课堂形式。
(一)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作用,这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如:《做个存钱罐》一课中,可以让学生通过了解古代的存钱罐——扑满,体会古代时人们聚财择用、勤俭持家的寓意;在讲授《大花鸡》一课时,让学生通过图文、视频的学习,深入理解“鸡”谐音“吉”的文化符号和内涵,借助引导学生认识古今文化的差异性的方法,教师可以从多元化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水平,人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并非是要完全继承,而是可以尝试性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优化改进这一过程。
(二)教师要想激发学生了解水墨画的兴趣,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学习各种水墨画,让学生能够欣赏和了解更多水墨画作品,这样能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形成研究水墨画的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李可染的《万山红遍》、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奔马》,让学生能够清晰认识到不同的彩能够创作出不同的画作意境,也能够给予观赏者不同的感受。
(三)欣赏传统纹饰、民族服饰文化。例如:教师在讲解《吉祥纹样》《祝福》两课时,可以从了解“中国古代十大吉祥纹样”和“华祝三多”小典故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纹饰之美;在教授《多彩的民族服饰》一课时,从歌曲《爱我中华》的倾听,到观看欣赏动画短片《万华镜(解说版)》,让学生从情感认知上逐步理解民族服饰文化特征,教师可以同步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以欣赏和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形态的理解和认识。
三、研究其与课堂融合发展的策略
中国传统纹饰
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在冀教版的小学美术书中,有涉及传统民族文化的内容,如兵马俑、古代陶瓷艺术、古代青铜艺术等,这些传统文化也是小学艺术教学的核心。教师也可以通过播放弘扬传统文化的视频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如优秀的鉴宝节目等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传统文化。其次,我们应该探索民俗,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可能的情况下,教师可鼓励学生参观当地或者周边的博物馆,以便在参观过程中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学生们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之后,他们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了解传统文化,甚至是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第三,传统文化来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引导青少年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这些古老民间绘画以及传统中国美术文化知识内容的文化渊源和相关社会背景,强化并提高青年学生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研究其与课堂融合发展的显性特征
异彩纷呈的课堂效果证明:源于生活的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创新思路,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学生在课前寻、收集等活动中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将教材内容延伸到课堂之外,从而可以达到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并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近年来,很多学校都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更好地将传统文化、民族信仰、生命传承与课堂实践活动相结合,传统文化教育和美术教育的交汇点是爱国主义教育,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从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方面着手,通过知识的传授,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技能操作和实践,从点滴小事抓起进行有效培养,融入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美术作品,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的起源,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