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
陈艳红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 610225)
摘 要: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画以线的艺术表现力屹立于整个世界舞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线不仅仅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成为艺术家情感支撑的精神命脉,通过 对万象事物的直观把握经历化具体为抽象的过程,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段,因此,线的艺术表现力在中国画中具有生命的律动。正是因为线历经了从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形成了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才让线条在中国画中的独特艺术魅力永垂不朽,从而巩固了线在中国的地位。
关键词:线条;中国画;艺术表现力
一、线在中国发展的历程
线的历程可以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早在原始社会新时器时代,人们在审美观上略显雏形,在陶器上出现了由线条构
成的装饰图案,其中动物纹、几何纹等图案较为普遍,原始的巫术礼仪全都定格在这些抽象纹饰上,线条绘制的图案凝聚和积淀了大量的原始社会内容和形态,是具象写实到抽象符号化的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原始形成过程,所以说,那些波浪起伏、手拉手的每一根线条都孕育着原始社会律动的生命。青铜器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力量,线的美学形式由活泼愉快走向了沉重神秘,呈现的是一种神秘狞历的美,这时期同时发达成熟的是具有同样审美对象汉字的出现,它从对客观世界各种对象,形体、姿态的模拟,从而依据自身规律,净化成一种抽象的线条美。 从原始社会一直到战国时期,《人物御龙图》和《人物龙凤图》已见中国人物画的雏形,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T型帛画代表了当时绘画的最高水平,整幅画采用墨线勾勒,线条流畅严谨,好像每一根线条都蕴涵着一种动势, 将天上、地上、人间的内容连贯在一起,活泼且富于弹性,更好的发挥了线条的表现力,由此可见,这时期以线条为主要表现力的绘画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画的集大成者,线的表现力在这时有了很大的发展,东晋顾恺之将线又发展到一定的境界,恰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行云流水”,张彦远评论顾恺之笔迹“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驰电疾”唐朝吴道子画画“弯弧挺刀,植柱构樑,不假借笔直尺”线条富有运动感和节奏感,获得“天衣飞扬,满壁飞动”的艺术效果,可见线条的艺术表现力在中国的衍变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二、线的艺术表现力是怎样体现在中国画中的
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线始终贯穿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熏,其中,笔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为中国画的艺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根基,在中国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中国画线艺术的发展,线不仅是艺术家造型的重要手段也是表达情感的重要艺术语言,在中国绘画中,线条也有其自身的独特审美艺术价值,谢赫提出
中国传统纹饰的六法论中的“骨法用笔”就是通过用笔的气韵、力度、意趣、气势体现出来的,历代名画记张彦远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齐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又说“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彩,则失其笔法,启曰画也,《引(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第三十二页》阐明中国画骨气、形似皆归于用笔。黄宾虹根据多年实践,将笔法总结为“平、留、圆、重、变”,笔墨总结为:“浓、淡、破、泼、焦、积、宿,这正是中国画深邃意境的重要表现手段。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观,而笔墨可以把宇宙天地本来的状况统一起来达到完美统一。可见“六法论中“骨法用笔”的重要性。中国画艺术是线的艺术,即用笔用墨,讲求的是阴阳之气,通过笔墨的变化反应客观事物运动的规律。中国画线不能脱离传统的笔墨韵味,在文化元素多元化的今天,只有回到呵护孕育的传统文化用思想中去充分挖掘养分,才不会削弱中国画用线的品格和表现力,才使线的艺术表现力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第三,影响线艺术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书画同源
“书画同源”在中国绘画史上已经具有根深蒂固的地位,中国画讲求笔墨的运转,这些笔触的运用来源于书法中的用笔,将书法中的起承转合运用到绘画上,更得以展现画面的风骨韵味古往今来,首先将书法同源观点引入的是唐代张彦远的“书画同源”理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迹暎乎瑤牒,事傳乎金冊。庖犧氏發於滎河中,典籍圖畫萌矣。軒轅氏得於溫洛中,史皇蒼頡狀焉。奎有芒角,下主辞章;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
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引(历代名画记)二十七页》此段就提出了“书画同源”之初的状态,书画是同体而没有分开的。中国画尤其注重线条的体感、质感、速度,这就将书法用线的抽象意性赋予绘画于力量感,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是书法中富有弹性的描法,线条粗细均匀,似在飞
100www.sjgzzs
艺术探讨
舞飘动,恰如春蚕吐丝,将书法中线条的节奏感完好的呈现于形象的塑造,使线条本身所具有的表现性和情感性在中国画中体现出。随着线条在书法中的表现日趋成熟,对中国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线条”也就成了中国画最显著的特征。书中有画,画中有书这样的完美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各具独特的优势,书法中线条的律动在绘画上得以展现出来,赋予绘画以新的灵魂,而线条也在这无形之中更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2、传统美学思想
中国画是以意象造型为主要特征,以线为造型手段,凝聚了传统的哲学思想体系,其中最具影响力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他们在先秦时期就以初步形成,也是最为活跃的时代。中国画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艺术,其来源就是两千多年儒道思想的影响。
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体系中是以“仁”为核心,“仁”最早出现于《尚书. 金膘》,是指一种美好的品德。《论语.阳货》中子张
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便是仁了,孔子归纳为“恭、宽、信、敏、惠。孔子提出“仁”是人的本质,也是作为“美”的内在规范,《论语.八佾》中提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乐”的前提是建立在以“仁”为内容的基础之上,没有“仁”,何谈“礼”和“乐”,孔子以个体行为规范社会的伦理道德,从而建立一种普遍性的审美意识形态。随即在《周易》中又提出了“中和之美”,即天地的和谐统一,《周易》将这一范畴推演到自然和社会,“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它不仅强调“刚中”,也强调“柔外”,在对立统一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也即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贯穿宇宙的一条总规律。春秋末年的《考工记》载:“画缋之事,杂五,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强调的就是一种“和”的思想,通过与之间的渐次搭配关系,从而形成代表宇宙的东、西、南、北、中之位,天玄地黄为中央之,即五行说,符合宇宙的运行的规律。绘画也是如此,《考工记》记载:凡画绩之事,后素功”,绘画先要处理好“素”,“素”即白画纸,绘离不开画纸,画即是勾线,线是用墨来体现的,笔墨是线的重要手段,是历代画家重要的表现手法,这也就是线为什么具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
传统的道家思想是以老庄为核心的美学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以“道”为核心的,“道”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本源,老子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的思想,即是一种似有非有,似无非无的境界,是“有”和“无”的统一体,美的形成就是“有”和“无”的辩证统一关系,美本就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形成过程,太实则不美。音乐、舞蹈、绘画不就是完美的体现吗?音乐没有节奏便不是好的音乐,绘画没有空隙意境将难以营造,舞蹈没有节奏的动作将显得石板,宇宙间经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循环往复的过程,线条的流动性则需要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到天体宇宙都是按照这种规律产生旺盛的生
命力。庄子是老子之后的又一大哲学家,庄子是以“气”为核心的美学思想。人之死,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生死为徒,吴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为美者神奇,其所恶者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实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引《知北游》)在这里庄子提到“臭腐”化为“神奇”的关键之处就在于气的“聚”与“散”,可见,“气”在传统的哲学体系已经得到重视,气是生命的延续,气不仅是精神力量的的展现,而且也是物资力量表现。中国画重视气韵,南齐的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到的“气韵生动”,就是说的绘画要塑造形象的精神气韵,其中最的得以展现的就是线条的运用,线条能够塑造出形象的精神气貌,也是中国画的灵魂。
结束语:
每一种绘画语言都有自身的独特之处,笔墨在中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汇聚了传统文化的精髓,笔墨也成了中国最具特的文化,用墨需要毛笔,而笔墨在纸上是以线条的方式呈现,在中国画和书法中,线条以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占有独特的地位,线条是中国画生命力的体现,没有线条就谈不上中国画,因此,线条就成了中国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灵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仙线条具有形式丰富多样,笔法多变,适应不同的物象和质感,并且也倾入了艺术家的情感,从而演化出自身的形式,这就是线的艺术表现力在中国这么具有生命力的原因。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2009.7
[3]王伯敏.黄宾虹画语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
[4]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5]陈振濂:《线条的世界》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2 年10月第1版
作者简介:陈艳红(1995.10—),女,汉族,籍贯:四川达州,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研究生,专业:美术,研究方向:美术理论与策展。
101
视界观.2021.0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