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民族远古时代即“好五”“重文绣”,在上古神话和古代文献里早有记述商周时衣服的“文章*希绣”已不足为奇;缝缀等工艺,更是制服之必需。在《书经》《周礼》《考工记》等文献中,都有以文章女希绣装饰衣服的记录。服饰成为生活必需和人文标志之后,各民族以绣饰衣,亦为风尚。百夷“衣绮丽”70,爨人“衣文绣”999“贵者饰锦绣”《云南通志》引《清职贡图》345,金齿百夷男“蹑绣履”,女“衣文锦衣”云南志略・诸夷风俗129,侬人妇女“著绣花履”“惯挑棉锦”《云南通志》引《皇朝职贡图》和《广南府志》370。有的中国传统纹饰“精刺绣者所绣之花鞋花袖,时样翻新”,有的“与苏湘绣相仿佛”,藏人男以“红绿十字文罽为衣”,女“俱彩罽为之。裙或文罽,或彩布罽”维西见闻纪63,苗族“以丝线织文于布为衣”,仡兜“女子短衣偏髻,绣五彩于胸袖间”,瑶人“冠红巾,衣花绣”……古代图像文献,让人直观看到不同族不同角人物的服装,看到服装上精美的饰品或绣纹。在青铜器、绘画、雕刻上,不少人物形象的衣着极多图纹,这些纹饰,应当多是绣品。它们印证了“蛮王并清平官礼衣悉服锦绣”云南志・蛮书62“绛紫锦罽”新唐书676的服饰特征(图1~2)。考古发掘也出土了一些工艺精湛的锦绣织品,如北京老山汉墓出土的刺绣棺罩、湖北江陵马砖一号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绢罗锁绣工艺、荆州马山楚墓出土的刺绣丝织物等。无论是古朴素淡,还是绚烂精致;无论是挑花、缀连,还是刺绣、镶缝,重文采,勤缝绣,几乎是中国所有民族古今一致的俗尚。
我国号称“四大名绣”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在国际上久负盛名;上海绒绣和顾绣、北京京绣、温州瓯绣、宁波甬绣(金银线绣)、河南汴绣、杭州杭绣、陕西秦绣、山西晋绣、江苏锡绣(无锡精微绣)、辽宁辽绣、江西夏布绣、湖北汉绣及江浙粤等地的发绣等名声遐迩;少数民族亦多纹绣彩锦,其中,苗绣、瑶绣、彝绣、羌绣、壮绣、侗绣、
满绣、土家绣和维吾尔、达斡尔、柯尔克孜等民族的刺绣,都达到出神入化的水平。
目前,中国传统刺绣工艺美术遗产被国务院批准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共有27个。它们分别归属于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4个民族的40个保护单位。
中国刺绣多重的文化遗产价值和意义,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绣:刺绣的手工艺价值
左边菱形图案及周边纹样是从民间采集的绣片上直接拍摄的,右边的菱形图案是电脑绘制的矢量图。左边的图案生动活泛,有细微变化,有手味或“笔”味;右边图案规矩,整齐划一,却死板生硬,了无生气。这类重复构成的抽象图案尚且如此,如果是花鸟鱼虫、人物故事,机绣更无法和手工比。手工作品比机制产品更有价值就在于它有“人味”,可以感受到绣娘在刺绣过程中的情绪起伏、技艺变化,看到绣娘个性、族文化特征
等痕迹。以这些独特的刺绣技艺装点的服饰、挎包、头巾、背被等工艺作品,蕴含浓郁的乡土气息,一旦被机械性工具“规整”,就只剩下“图案”了。
中国各民族采用挑花刺绣作装饰很普遍,种类也颇复杂。服装、鞋帽、围腰、背带、挎包、荷包、枕头等等,都是挑花刺绣的装饰对象。刺绣的工艺也比较多样,或单,或彩;有的绣于素底,有的绣在花底上。绣法更多,有平绣、络绣、辫绣、网绣、疙瘩绣、缠绣、架绣、游绣、梭绣、挑绣、包筋绣、堆绣、乱针绣、素绣、彩绣、贴布绣、连物绣、缘边挑绣、金银丝缝盘、错针杂线绣、剪空内贴布绣、叠绣、绉绣、镂绣、锑绣、纳棉绣、锁丝绣、破丝绣、数纱绣、打籽绣、板丝绣及连物编、染绣缀结合等,每一种绣法都有不同的技法。“用五碎布簇成四方锦”的贴布绣,“以丝线织文于布”的素绣,以红黑线或黑白线间缝的条纹双叉针绣,在布褐上刺绒花的立体“疙瘩绣”等,都独具民族特。绣娘如何用针布线,呈现出不同的构图方式和肌理效果。
不同绣娘和民族,文化传统不同,审美喜好有异,习惯采用的刺绣技法亦不尽一致。每一种或几种技法,在不同绣者的手下,都会以具有个性特征或民族特的风韵呈现出来。较著名的有彝族堆绣,土族的盘线绣(即以两根彩不同的丝线相互盘绕刺绣),白族的素绣、金银丝缝盘,布依族的缠绣,仡佬族的架绣、游绣、梭绣,傈僳族的海贝缝绣,傣、布依等族的香包绣袋,苗、壮等族的打籽绣、蜡染花布挑边加绣,塔塔
尔族的丝线平绣、丝线结绣、“十”字花绣、“米”字花绣、钩花刺绣、挑花刺绣(含单面挑、双面挑、素挑、彩挑等)、串珠片绣,海南黎族的人形挑花,云南路南彝族的十字挑花,纳西族的挑花飘带,基诺族的挑花图案,瑶族的挑花裤,四川羌族的串花、钩花、纤花(双面)、纳花(扎花)、链子扣等,具有浓厚的区域和民族特,行家可以一眼看出它们的差异。
比如在许多民族中都很常用的挑花,从技艺类型上看,有单面挑、双面挑、素挑、彩挑、回复挑花等等,大多以十字挑法为主,故又叫“十字”绣花,即以斜“十字”针脉循布底的纹理构成各种图案花形。其针脉着法,有顺针和翻针两种。顺针法是依图案彩的搭配,斜金十挑成一段相等的明针,当同一彩的部位挑完时,再回针盖第二道明针,使之与第一道针脉交叉,而呈“十字”状,直至挑完同的部位之后,再换挑补;翻针法,也依据布面的经纬组织,挑一针即回一针,使针脉交叉呈“十字”状。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善挑绣者皆能兼用两法。海南黎族的人形挑花,云南路南彝族的十字挑花,纳西族的挑花飘带,基诺族的挑花图案,瑶族的挑花裤,羌族的串花、钩花、纤花(双面)、纳花(扎花)、链子扣等,都各有特。
各族刺绣中最常见的绣法是平绣,主要在平面底料上平行布线,针法简洁,绣面细致平滑。但平铺的走向如何,原线平铺还是破线平铺,都会产生不同的手感和纹理(图4~6)。
贴布绣主要以不同颜的布料剪出大型,然后用线缝缀固定。贴布绣在处理大面积块构成方面,效果显著。
如云南麻栗坡县彝族用三角布拼缀的“龙婆衣”,青海热贡地区的藏族堆绣和珍珠海贝缝绣唐卡、西藏巨型贴布绣布画等(图7~8)。
打籽^为苗族所喜用。先用打籽机将金线等缠结为较粗的造型线盘成图案,再用线固定在布料上,华贵而耐磨。固定时,绣娘根据图案构成的走势,随心盘结,在大的块中呈现手工特有的微妙变化和细籽肌理(图9)。
锡片绣多见于苗族中。要将细锡片按需要构成图案,用线缝缀在深布料上,是一个细致的活,需要极好的耐心和精巧的手工。锡片绣的金属质感和布料形成柔和对比,素雅而华贵(图10)。
绣品的质地,主要看绣线的材质和绣工的手艺。麻线的粗犷、棉线的温柔、丝线的华贵、金属线的炫耀、化纤的艳丽轻浮,一目了然。如果细察,则又有很多层面的感受。涉及触觉的,有绣品的弹性、精粗、冷暖、软硬、平滑、细润、毛糙、粗放以及许多只可意会的细微“手感”,等等;涉及视觉的,有绣品的肌理(包括材料肌理和织艺肌理等)、彩、光泽、明暗,等等。还有一些特殊的技艺,非巧手而不能为,比如在苏绣、苗绣里,绣娘凭手把一根丝线剖为数十根丝,再以如此细微的丝线绣塑形象,那种精致,让人叹为观止。
二、画绣:刺绣的艺术价值
以绣为画,称为“画绣”。画绣传统,在神话时代的蚩尤部落已有叙述。传说他们在大迁徙中,为了带走故土那些带不走的家园城邦,把它们绣在了身上。而在历代诸朝,上至皇家,下及庶民,绣个龙凤绣朵花,业已成制度成习俗。目前所见中国刺绣中最大的画绣作品是大英博物馆一件高241厘米、宽159厘米,来自敦煌藏经洞的巨幅刺绣画“凉州瑞像图”(图11),被认定制作于8世纪左右,约在唐代。大英博物馆的官方介绍中提到,这件绣品主要使用了北朝至盛唐期间十分流行的劈针法、锁绣法等,大多数针脚较长,约0.8~1.0cm,绣线依绣工理解的人体结构走向排列。
存活于汉文化核心区域江南水乡的苏绣,因其精良的刺绣技艺而为传统主流社会接纳,其绣品多为贵族豪门所用,精品进贡朝廷,绣工精湛的绣娘亦服侍于宫廷。以绣为画,在广东、湖南、四川等地上层社会中也很流行,或许与这些地方崇尚科举、诗书传家的社会风尚有关。苏绣、广绣、湘绣和蜀绣的艺术趣味,由此而易受精英文化影响,较早与文人艺术结合,使市井乡俗之作融进了些许华贵雅致意态。如工笔重彩花鸟画风格的绣品,即是苏绣、广绣、湘绣和蜀绣等得心应手的看家样式,迄今依然畅销。
当代苏绣、广绣、湘绣和蜀绣,秉承了这种画意传统,兼收西画的某些造型特,自成一种以针线造型的艺术类型——绣画。近年,模仿油画、照片的绣法开始流行,主要是为名人政要绣像,作为馈赠的高雅礼品。更为名贵的作品,是对古代名画的临摹。2021年举办的“中国传统刺绣艺术精品展”里,广州独秀庄刺绣科技
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几卷临摹古代名画的苏绣长卷《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永乐宫壁画《朝元图》《百骏图》《百鸟图》《富春山居图》等,以针为笔,线做墨,巧夺天工的精湛绣技让人惊叹。绣作不仅仅是对画作的原样临摹,更是一种异质化的提升。比如《百骏图》(图12)中的马,绣线不仅再现了传统工笔重彩之形神,而且,在塑造骏马皮毛的时候,绣线依体质结构排列走向,肌理纤毫毕现,呈现出绘画所不具有的鬃毛光泽,平面造型具有了立体质感。《百鸟图》中的鸟羽及《朝元图》中人物毛发的描绘,把绣线发挥到极致,其表现功能略胜于笔。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