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糅饰录》载“彰糅”工艺考略
□李京
摘要:《髹饰录》中记载"彰髹"工艺是中国传统漆器髹饰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艺独特,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但古代漆器遗存中至今未发现考证确凿的“彰髹”漆器,导致"彰髹”工艺的具体特征与源流成为我国传统髹漆工艺体系中一个尚未明确的问题。该文考辨“彰髹”工艺特征及其漆器实物,从而溯其源流,以完善对髹漆工艺的认知,为漆器的分类、命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髹饰录彰髹犀皮髹漆工艺
《髹饰录》中记载的“彰髹”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漆器髹饰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艺独特,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但历史上对其产生和发展的史料记载所言寥寥,朝代的更迭也可能使许多“彰髹”器物沉寂在历史尘埃之中,以至于古代漆器遗存中至今未发现考证确凿的“彰髹”漆器,“彰髹”工艺的具体特征亦是一个尚未明确的问题。
朱家溍于《中国美术分类全集》明代漆器卷序言中描述:“因为《髹饰录》著者力求详备,知无不录,然而有的器物制作很多,传世品也多;有的器物当时制作不多,是稀有品种,几乎没有实物传世……例如雕漆器,在传世的漆器数量中却相对地占有很大比重。故宫博物院所藏明代宫中遗留下来的雕漆器,数量上远远超过其他品种漆器《中国漆艺全集》中收录的明代以来的漆器亦多为雕漆器,其余髹漆工艺所饰漆器甚少,可见明清时期统治者对雕漆器的偏爱,同时使其他传统漆工
艺技法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市场空间,遗存甚少。因此,包括“彰髹”在内的大部分《髹饰录》记载的髹漆工艺均无实物可证“彰髹”纹饰与“犀皮”纹饰类似,部分学者将二者混淆。关于“犀皮”与“彰髹”工艺的关系,学界至今仍有不同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沈福文、乔十光认为“彰髹”“犀皮”是同一种工艺。沈福文在《中国漆艺
美术史》中提到“犀皮的装饰技法与斑纹
填漆相同,是依其表现的形式而得名,因
此它应属于斑纹填漆范畴内”]乔十光
在《漆艺》中描述“犀皮的工艺方法是在漆
器胎骨上用稠漆堆起高低不平的地
子……这类方法今称变涂”变涂,中国
古称“彰髹”叫
第二,长北、王柏杨认为“彰髹”“犀
皮”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工艺。长北认为二
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彰髹磨显出斑纹,’犀
皮'磨显出圈纹”4]王柏杨认为明代以
前“犀皮”是在“平整光滑的地子上逐层髹
涂不同的大漆,然后通过特殊打磨或钻
孔等手法来表达效果的……故此也有滑
地犀毗”“彰髹”工艺是“是人为打捻起纹
的,如在明代,这种方法或属于彰髹范
畴”。清代以后的“犀皮漆其实是犀皮和
彰髹的混称”5。
第三,何振纪认为“彰髹”“犀皮”是两
种制作原理类似且效果相近的工艺,但两
者分别在中国、日本独立发展46。王世襄
于《髹饰录解说》中亦曾提及众多传世所
谓“犀皮”漆器与传统“犀皮”工艺特征实
难相符的问题:”前人讲到犀皮的制法与
形态的也有许多家…
…有的与剔犀相
混。所以既于本书所讲的犀皮有异,与传
世的犀皮实物实难符合。
依据上述材料,可见笔者探究的“彰
髹”工艺无实物可证、工艺特征尚不明确
的两点疑问之根源在于:第一,明清时期
统治者对雕漆工艺的偏爱,使“彰髹”工艺
等传统漆工艺遗存甚少;第二,明代以来
世人多将相似的“彰髹”与“犀皮”工艺混
淆,导致一些“彰髹”漆器被简单归类为
”犀皮”漆器,也使一些“犀皮”漆器传世实
物与传统"犀皮”工艺特征不对应现象产
生。因此,对于“彰髹”工艺特征与漆器实
物的考辨,我们或可通过比较“彰髹”工艺
与“犀皮”工艺特征之间的相似处与差异
点,并以此考证谬称为“犀皮”的“彰髹”漆
器及其具体工艺特征,从而追溯其发展历
程。
一、“犀皮”“彰髹”工艺特征之
辨析
文献中对“彰髹”的记载,最早见于明
代黄成《鬆饰录》的“坤集”中“填嵌第七”:
”彰髹,即斑文填漆也,有叠云斑、豆斑、粟
斑、稽蕾斑、晕眼斑、花点斑、秾花斑、青苔
斑、雨点斑、彣斑、彪斑、犀花斑、鱼麟斑、
雉尾斑、邹穀纹、石绺纹等,彩华瑸然可
爱。”477由《髹饰录》记录的这些“彰髹”纹
饰可知,它们的名称皆由模仿的自然物象
的纹理形状而来”杨明注解其“凡一切造
物,禽羽、兽毛、鱼鳞、介甲,有文彰者皆象
之,而极仿模之工,巧为天真之纹,故其类
不可穷”由此可见,”彰髹”工艺是以
模仿自然纹理为特征的一种髹漆工艺,且
人文研究
ART  EDUCATION  RESEARCH
其纹案并非形似整体的自然物象,而是表 现物象中某一最为显著的特征。清代段
玉裁于《说文解字注》中注解“彰”为“彣彰 也”",即驳杂的花纹或彩。依据各 “彰髹”名称,各类斑纹颜当是符合其称
谓。杨明亦于《髹饰录》的“细斑地诸饰”
中对斑纹状的髹饰进行了注释:“所列诸 饰,皆宜细斑地,而其斑:黑、绿、红、黄、 紫、褐,而质亦然,乃六互用。又有二
、三错杂者。又有质、斑同,以浅深 分者,总揩光填也。”依据上述材料, “彰髹”斑纹可使用不同颜,可呈现出多
相叠的斑驳纹样,“彰髹”工艺以其模仿 的自然纹理为主要特征”
王世襄于《髹饰录解说》中认为唐代 已有关于“犀皮”漆器的记载”但唐代袁 郊所著《甘泽谣》中并无“犀皮”二字的描 述,仅提到“文犀”二字:“田亲家翁止于帐
内,鼓趺酣瞑,头枕文犀,髻包黄穀,枕前 露橐一七星剑。”⑼在古文献中,“文犀”指 具有纹理或纹饰的犀牛皮革,如,《国语・
吴语》记载:“建肥胡,奉文犀之渠。”韦昭 注:“肥胡,幡也”文犀之渠,谓盾也”文
犀,犀之有文理者文犀”也常指有纹 理的犀角,如《旧唐书》卷五十九记载:“林
邑之西诸国,并遣遗和明珠、文犀、金宝之 物,富埒王者。”甘泽谣》中的“文犀枕”很 可能意指有纹饰的犀牛皮枕,而非犀皮漆
枕”因此,“犀皮”漆器可追溯至唐代的观 点尚存疑”宋代文献中实有对“犀皮”漆
器的记载,如: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十 三中提到“清湖河下戚家犀皮铺,里仁坊 口游家漆铺”;宋代《西湖老人繁胜录》“食
图1
店” 一类中也记载有“犀皮动使”1“动 使”即家庭中的日常用具。“彰髹” 一词最 早仅在明《髹饰录》中可考,可见“犀皮”之 称于文献中的记录应早于“彰髹”“犀皮”
工艺特征的相关描述则可以追溯至明 代”明代李日华的《六砚斋笔记》认为犀
皮是“割马鞍皮累数重漆”而制成[2”明 代都穆在《听雨纪谈》中记载:“犀皮当作
犀毗”毗者,脐也,犀牛皮坚而有文,其脐 四旁,文如饕餮相对”中一圆孔,坐卧磨
砺,极光润,西域人割取以为腰带之 饰”曹操犀毗一事与人是也”后人髹器 效而为之,遂袭其名”又有髹器用石水磨
之,混然凹者,名滑地犀毗。”3关于“犀皮”
漆器的彩构成,古文中也多有记载”明 代方以智《通雅》认为“犀皮”漆器应是“五
相叠”1”杨明亦于《髹饰录》中注解: “黑面红中黄底为原法”红面者黑为中、
黄为底”黄面赤、黑互为中、为底。”⑺9由 此可见,无论“犀皮”漆器纹理源于马皮肌 理还是犀牛皮肌理,其纹样都应为如同皮
革般的颗粒状、小而密集的圈纹,并且其 颜应由多相叠构成”结合上文“彰
髹”特征,可知“犀皮”与“彰髹”一样皆可
呈现出多相叠、彩华斑斓的纹饰”这也 是学界多混淆两者的根本原因之一”
《髹饰录》“彰髹”工艺中的“犀花斑”
纹理与“犀皮”纹理的相似与重叠,是目前 将“犀皮”与“彰髹”工艺相混淆的原因之 二”王世襄在《髹饰录解说》中认为“犀 花斑”指花似犀牛角斑纹的“彰髹”⑺7,
又据《本草纲目》的“兽部犀条”:“犀角 纹如鱼子形,谓之粟纹”纹中有眼,谓之粟
眼。”可见“犀花斑”应似鱼子状、粟米
状,纹中有眼,是一种同上述“犀皮”肌理相
同的小而密集的圈状花纹。“犀皮”与
“彰髹”虽为“填漆”章节中分别记述的两 类工艺,但与“犀皮”工艺相似的“犀花斑” 技法亦被归入“彰髹”工艺。《髹饰录》中亦
有记载佐证这一相重叠的分类。《髹饰
录》记录“犀皮”“文有片云、圆花、松鳞诸 斑”⑺《髹饰录》的“彰髹”中亦记载着从 其称谓看来与“片云、圆花、松鳞”肌理类
似的“彰髹”,如云状层叠花纹的“叠云
斑”、圆点状的“圆花斑”与“蓓蕾斑”、与
“松鳞”同为绿的细密花纹“青苔斑” 等”因此,“彰髹”工艺作为一种晚于“犀
皮”工艺诞生的髹漆技法,其包含的“犀花 斑”特征与“犀皮”斑纹特征相重叠”可见 “彰髹”的髹饰斑纹亦将“犀皮”工艺的圈 纹包含在内”
依据上述考证,可见“彰髹”工艺的产
生晚于“犀皮”工艺,且“彰髹”工艺种类繁 多,其工艺纹饰与“犀皮”工艺有所重叠”
就此特征而言,或可推论“彰髹”工艺是明
代漆工在“犀皮”工艺的基础上,对于各种 模仿自然斑纹的髹漆技法作出的总结” “彰髹”并不单指某一类单一的纹案或技
法,而是如杨明所注“凡一切造物,禽羽、 兽毛、鱼鳞、介甲,有文彰者皆象之,而极 仿模之工,巧为天真之纹,故其类
不可穷
也”,是一种包含所有模仿自然物象的花 纹的,且种类繁多的工艺的总称”依据此
考辨,对于明代及以后的此类漆器,人们
不应将其概而称为“犀皮”漆器,而应对比 “犀皮”与“彰髹”的工艺特征,复原其“彰
髹”之名。
二、彰髹”漆器考谬
明清时期,统治者的审美喜好不断更 迭,现今漆器遗存多是雕漆器,而考古发
掘与馆藏文物中几乎没有被称为“彰髹”
的古代漆器。依据前文考据,可知“彰髹” 与“犀皮”皆可呈现出多相叠、彩华斑斓 的斑纹,其中纹饰特征也有重叠之处”因
此,部分学者将明代及以后的“彰髹”漆器 谬称为“犀皮”漆器。我们应谨慎区分“犀
皮”与“彰髹”的工艺特征。依据前文对
“彰髹”工艺具体特征的考证,可以发现现 存的一些传为“犀皮”工艺所髹饰漆器,其
漆面纹理与彩实难与之相符”笔者从
古代漆器遗存中发现以下四件漆器的髹 饰工艺应归类为“彰髹”工艺”
1984年,安徽省马鞍山东吴朱然墓
出土的耳杯(图1),其正面黑漆花纹不显著。背面黑、黄相间,表面光滑,花纹线条旋转自如,有行云流水之势。又如江苏省江宁三国孙吴墓出土的黑质黄纹“犀皮”漆器(图2),其斑纹呈线形层叠状,亦是黑、黄二相叠。两件漆器的纹理并不似“犀皮”工艺细密的圈状花纹,而更似《髹饰录》“彰髹”工艺中记载的模仿虎斑的“彪斑”彰髹,或模仿雉尾黄与黑两相间的“雉尾斑”彰髹。
福建省邵武宋代黄涣墓中出土一件仿建窑兔毫盏(图3),此茶盏是仿建窑兔 毫盏的漆器。兔毫盏是宋朝建窑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之一。黑釉中透露出均匀细密的黄细密线条,因形状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纤细柔长而得名。该漆器表面用金黄漆液髹饰,形成了如兔毫一样的斑纹。因此,此髹漆工艺因模拟动物斑纹的特征,应当归于漆器的“彰髹”工
艺。
清代亦有一件被谬称为“犀皮”漆器的“彰髹”器物。如2007年北京华辰拍卖公司所拍清代“犀皮”圆漆盒(图4),其纹亦不似“犀皮”的细密圈纹,而更似《髹饰录》所载“彰髹”工艺中黑质红细文填漆而成的“绉穀”纹。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注解“穀”为:“縛之细者也。诗: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締,是绁袢也。传曰:礼有展衣者,以丹穀为衣,蒙、覆也。締之靡者为绉,靡谓如糠碎然。细之至也。笺云:绉締、締之蹙蹙者是也。此谓里衣绉締。外服丹穀衣。穀与绉締正一类也。今之绉纱、古之穀也,周礼谓之沙,注谓之沙穀,疏云轻者为沙。绉者为穀,按古只作沙,无纱字。”822可见“今之绉纱、古之穀也”。“穀”即有皱纹的细纱。古文中“绉穀”一词同样指皱纱,古代更有“穀纹”之称,指绉纱似的皱纹。古代诗歌常用“穀纹”一词比喻水的波纹,如唐代罗隐《贺淮南节度卢员外赐绯》:“御题綵服垂天眷,袍展花心透穀纹。”宋代苏轼《和张昌言喜雨》:“禁林夜直鸣江瀨,清洛朝回起穀纹。”考古资料亦可证“穀”作为一种绉纹的细纱织物。女口,河北藁城县台西村出土的商代中期丝织品,是粘附在铜觚上的残存实物,其中就有绉纹的穀。由此可见,《髹饰录》记载的“绉穀纹”彰髹应是一种模拟细纱的褶皱且似水波纹的细密肌
图2
图3理。王世襄注解“绉穀纹”彰髹为黑质红
细文填漆而成。结合上述考证,“绉穀纹”
彰髹应是髹黑漆为地,红漆填空隙,磨显
后则至红、黑相叠的波纹状肌理。而此清
代漆器纹理红、黑两相叠,弯曲起伏的
不规则纹理与上述对“绉穀”纹彰髹的考
证相符。因此,此清代漆器工艺应是《髹
饰录》中记载的“彰髹”工艺的一类。
工艺纹饰的特征决定了相关器物的
分类,依据上述对古代“彰髹”漆器遗存的
考证,可知“犀皮”工艺虽早于“彰髹”工艺
出现,且“彰髹”工艺是于“犀皮”工艺基础
之上拓展而成的,但依据《髹饰录》总结的
明代以来对“彰髹”与“犀皮”的区分,我们
更应将这些明显与“犀皮”细密圈状斑纹
不符的髹漆工艺称为“彰髹”,而不应混淆
两者的工艺特征与名称。
三、自然与格物:“彰髹”的意义
《髹饰录》中记述的其他髹漆工艺,如
戗金、戗银、雕漆、剔红等都已得到了相当
广泛的研究。而“彰髹”作为“坤集”中填
嵌类中的一节,却鲜少被研究与讨论。中
国古代工艺美术不仅仅是一种纯然的外
在审美表现形式,其本体呈现的物象元素
人文研究ART EDUCATION RESEARCH
也紧密地维系于中国古代文史传统之中。工艺美术作品的纹饰图案表现的物象元素,不仅是工艺上审美意趣的展现,而且是一个特定时期文化与历史的审美记忆,更是当时社会、文化在工艺作品形式本体上的投射。“彰髹”工艺作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中极具特的一种技法,其纹案展现的物象原原本本地将工匠对事物的认识表现在工艺作品之上,这也是当时人们的宇宙观、自然观在工艺美术作品上的直接呈现。
中国儒学传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由上述考辨可知,《髹饰录》记载的“彰髹”工艺于明代已经发展成熟。当时儒学代表的哲学观念在民间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当古人缺乏对自然的认识时,一些人就试图用经过实践积累的知识解释自然。因此,他们将自己对自然的理解与认知描绘在器物之上。在宋明的求理精神的影响下,自然物象成为“格物穷理”的经验对象,而不再是感应现世政治的符瑞之物。宋明儒学以“理”的精神赋予物的世界全新的意义与特征。理学“格物”的认识观与当时繁荣的中外经济交流,复兴了被儒家文化边缘化的农学、本草学、造园、制物工艺等具体的知识和技术。这导致宋明以来的漆器纹样产生世俗化的倾向,对物象的描摹不再过于重视表现神异彩、宗教信仰和道德比拟,而是重在描述与辨析客观自然物象的相关特征。明代《髹饰录》记载的“彰髹”斑纹显然也具有这种客观、朴素的表现自然物象的特
中国传统纹饰
征,如“彰髹”工艺中十七种斑纹的命名,
都是对其模仿的自然物象的认知的直接
表达。这一特征正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
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
在《周易•乾卦•文言传》中就有阐发:“夫
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
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
弗违,后天而奉天时。”5这一思想强调人
要遵从自然界事物发展规律,首先就要尊
重自然,与自然相协调。制作这些“彰髹”
纹饰的工匠正是怀揣着对天地自然的崇
高信仰,模仿自然界的万物而制造器物
的。制造“彰髹”漆器的工匠从自然万物
中获得灵感并如实、朴素地描绘自然,使
“彰髹”工艺不同于其他工艺,它的产生源
于其时人们对自然虔诚的态度。工匠将
万物视为人生存的基础,将变幻莫测的自
然万物描绘于当时最珍贵的器物之上。
结语
文章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明代之前
漆器已经开始使用“彰髹”技法,而非到了
明代才出现“彰髹”技法。第二,明代《髹
饰录》记载“彰髹”技法是在最早可追溯至
宋代的“犀皮”工艺基础上的延续,并在此
基础上不断扩展,形成了以模拟自然万物
为特征的斑纹髹饰技艺。工艺纹饰的特
征决定了相关器物的分类,依据“彰髹”与
“犀皮”两种工艺的差异,笔者认为,应将
与“犀皮”细密圈状斑纹不符的斑纹髹漆
工艺称为“彰髹”。安徽省马鞍山吴国朱
然墓耳杯、江苏省江宁孙吴墓漆碗、福建
省邵武黄涣墓仿建窑兔毫漆盏以及一件
北京华辰拍卖行于2007年拍出的圆漆
盒,应归类为“彰髹”漆器。第三,“彰髹”
工艺是宋明“格物”观念影响下的产物,其
作为中国传统漆艺技法亦典型地反映出
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蕴含的
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也正是其工艺
价值所在。“彰髹”工艺在“犀皮”工艺的基
础上不断演进,丰富了“犀皮”工艺技法,
对后世漆器及其综合髹饰工艺的发展具
有重要的先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家溍•明代漆器概述——《中国美术分
类全集》明代漆器卷序言[J].故宫博物院院刊,
1996(3):0.
[0]沈福文•中国漆艺美术史[M].北京:人民
美术出版社,1997:124.
[3]乔十光•漆艺[M].河南:大象出版社,
2004:24—165.
3](明)黄成,著,(明)杨明,注,长北,译注.
髹饰录图说3]•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134
[5]王柏杨•明代犀皮漆(滑地犀毗)制作技法
考析[3].收藏,2016(19):209.
[6]何振纪•《髹饰录》传统技艺复原与再设
计—
—以“彰髹”为例[J].创意与设计,,014(3):
94
[7]王世襄•糅饰录解说[M].北京: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 :
3((清)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
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9](唐)袁郊•学津讨原•甘泽谣[M]•上海:
商务印书馆,1920:16.
[50](战国)左丘明,著,(三国吴)韦昭,注.
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08•
[01](宋)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胜录[M].济
南:齐鲁书社,1996:650.
[90](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M].南京:凤
凰出版社,2010:33.
[03](明)都穆•听雨纪谈[M]//四库全书存目
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
书社,199.:013
[64](明)方以智•通雅[M].北京:中华书店
出版社,990:43
:05](唐)孔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中华
书局,1980:17.
(作者单位:湖北美术学院)
编辑王旭
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