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地理是一门非常有趣且实用的学科,它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奥秘,探索大自然的规律。初一地理上册的知识为我们打开了地理世界的大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经历了“天圆地方”的猜想、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及现代科技测量得出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约 6371 千米,赤道周长约 4 万千米,表面积约 51 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 地轴:地球自转所围绕的假想轴。
2、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其中,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北极,它是地球上的最北点;与北极对应的点叫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
3、 经线和纬线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纬线指示东西方向,赤道是最长的纬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
4、 经度和纬度
经度:人们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 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从 0°经线向东、向西各分 180°,分别称为东经和西经。
纬度:赤道的纬度为 0°,从赤道向北、向南各分 90°,分别称为北纬和南纬。
(三)利用经纬网定位
在地球仪上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二、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1、 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2、 方向:自西向东。
3、 周期:约 24 小时,也就是一天。
4、 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二)地球的公转
1、 定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2、 方向:自西向东。
3、 周期:一年。
4、 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
三、地图的阅读
(一)地图的三要素
1、 比例尺
定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表示方式: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比例尺大小与内容详略、范围大小的关系: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2、 方向
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为北方。
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 图例和注记
图例: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
注记:地图上文字说明部分,如山脉、河流、城市的名称等。
(二)地图的种类
1、 自然地图: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图等。
2、 社会经济地图:人口图、交通图、工业图、农业图等。
四、地形图的判读
(一)等高线地形图
1、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2、 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3、 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山顶: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
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
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二)分层设地形图
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按照不同的高度和深度,着上深浅不同的颜,以鲜明地表示地面和海底起伏的形态。
(三)地形剖面图
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沿某一方向画一条直线,然后将该直线与等高线的交点投射到平面上,得到沿该直线的地形剖面图。它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五、海陆分布
(一)海陆比例
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 71%,陆地面积占 29%,概括地说,“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二)海陆分布特点
1、 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2、 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3、 无论怎样划分两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三)七大洲和四大洋
1、 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