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本动漫自被引进中国之日起,在中国已有了30余年的历史,但是,一直到现在仍旧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本文将把这30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析,从引进初,到电视发展阶段,再到网络时代。主要根据大众媒介传播效果进行受众分析。
关键词:大众传播媒介;受众需求;说服;网络传播
对于中国的80后而言,提起日本,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都是日本动漫,从《樱桃小丸子》《高达》系列、《哆啦A梦》到经典的《足球小将》《网球王子》,再到近几年网上人气一直居高不下的《海贼王》和《火影忍者》等等,这些都是大部分80后绝对不会陌生的名字。作为一名新闻系的学生,很希望对这种现象从传播学角度做出解释。
1 日本动漫引进之初的传播
首先从日本动漫最初被引进中国的时期开始分析,主要从培养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培养理论,由G·格伯
纳等人提出。格伯纳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培养理论的基本论点是:电视已成为人类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根据伯格纳的培养理论,在电视机这种大众媒介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那些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并且习惯了日本动漫的表现形式和价值观。
2 电视发展阶段日本动漫传播分析
但是,我们看到喜欢日本动漫的不仅仅是早已培养起来的80后,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甚至还有很多非80后的成年人也加入了庞大的“漫迷”军团,对日本动漫的喜爱已经超出了年龄的界限。针对这种现象本文将从日本动漫的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两方面进行。
2.1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动漫的传播内容
使用与满足理论被认为是一种受众中心模式,它是由卡茨在1959年提出,它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由此传播效果理论开始由“媒介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过渡。动漫作品既可以成为娱乐人们生活的“
调味剂”,满足受众的视听娱乐需求,也可以渗透成人的世界观,表现人类的智慧,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
(1)对日本动漫的追捧是受众自动选择使用的结果,日本动漫之所以会广受喜欢,从其内容上来看主要是因为抓住了广大漫迷的心理,由此满足了漫迷的精神需求。在动漫中总是深深渗透着对现代人心理的人文关怀和对现实的冷静的思考与责任感。具体来看,在微观层面上,早在九十年代初,日本动漫就开始贴近现实与心理方面的剖析,由原本普遍爱与友情的主题转为更加人性的与现实的刻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下,人际关系越来越淡漠,伴之而来的是自我的迷失、精神世界的极度空虚与孤独,而优秀的动漫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友谊、善良与梦想的世界,唤起了我们心中的美好,或是通过那些与我们同样迷茫的主人公的心理成长,引起强烈的共鸣。在宏观层面上,日本很多优秀的动漫作者或导演都表现出对人类命运的冷静思考与强烈的责任感,如宫崎骏的《幽灵公主》是对人类与大自然矛盾关系的思考,同时,优秀的动漫都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受众,尊重受众的理解力、判断力,在叙事过程中不硬性灌输,也不代替受众思考,而是让受众自己体会动漫人物的命运,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2)受众在观看动漫的过程中,也会获得娱乐与放松,满足了受众的生理需求。因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无论是上班族还是学生,都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而动漫这种生动活泼,搞笑幽默的表现形式,极大地满足了受众视听娱乐放松的需求。
2.2 从视觉说服理论分析动漫的传播形式
因为在各种传播行为当中相当一部分都具有说服动机,因此可以从一个更广义的角度来看待说服性传播。传播学者郭庆光将传播效果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就是对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即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另一个层次是对大众传播产生的宏观效果的研究,在这一层次上的传播效果强调的是“不管传播者有没有主观意图,他们所从事的传播活动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结果。”
(1)日本动漫的形象性视觉特征与说服。视觉形象理论认为视觉形象区别于其他传播形式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标记性、结构的不确定性。其中,形象性的意义在于它能启发人们特定的情感反应。因此,形象性在动漫的视觉传播与说服中具有重要地位。动漫在视觉表现上具有独到的优势,它可以以生动形象或者富有夸张与想象力但同时又简单的表现形式,为受众所喜闻乐见,获得一种视觉享受。
(2)动漫彩的运用与说服。日本动漫对彩的运用技巧已经日渐成熟,用彩构成了一部动漫的感情基调,不同的彩也形成了不同的动漫风格。受众对于动漫的第一印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体彩给人心理上的感觉。例如,绿川幸、宫崎骏的动漫则采用比较温暖柔和的颜,给受众一种温暖怀旧的感觉。
(3)动漫的视觉象征与说服。众所周知,动漫不同于电影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动漫中没有真人真物,全都是虚拟的漫画形式,在日本动漫中,或运用夸张,或基于幽默,或为了美感,人和物都会有变形。
3 网络时代日本动漫的传播分析
近些年来,广电总局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对动画片引进和播放的规定,但日本动漫仍然占据六成的中国动漫市场,那么,在限播令下,日本动漫又是通过什么渠道到达受众?答案很明显,就是网络传播的兴起。网络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海量而且内容丰富,打破了时空界限,可以进行全球化传播,而且还具有互动性。在网络传播时代,充分显示了“受众本位”,受众根据局自己的需要,选择使用什么样的媒介,接触什么样的传播内容。
首先,网络传播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传授关系,打破了二者的界限,使大众传播进入“自媒体”时代。拥有动漫资源的受众将其发布到网络上与他人共享,既丰富了网络上的动漫资源,又促进了日漫的传播。其二,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快,全球性,导致了日漫的更新速度快,受众可以及时接触最新的优秀日漫。其三,网络视频技术的发展,使得受众接触日漫更加方便快捷,几乎每一个视频网站(优酷、土豆等),网络电视(PPLIVE、PPS等)都拥有大量的动漫资源,网络上还是出现了很多大型,优秀的专业动漫网站。
4 结语
日本动漫之所以在中国具有如此持久的影响力,在于它用商业手段运营的同时,不忘表现出对受众的关注。同时,绝不低估受众智商。在满足受众视觉刺激,休闲娱乐的同时,在动漫中融入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对人生、时代和社会的观察与反思,从而引起受众的共鸣,也引起受众的反思。正如有人评论的,“好的日本动漫”让我们“边哭,边笑,边感悟人生”。在商业手段的背后,确是可以抚慰受众心理的温暖内容。
日本站 参考文献:
[1] 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新华出版社,第227页.
[2] 人悦.视觉传播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32233页,237页.
[3] 保罗.梅萨利.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中的应用[M].第5页.
[4] 林之达.传播心理学初探[M].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53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