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经的风云人物(周正毅)
周正毅——资本魔方的玩家 周正毅,1961年出生于上海市杨浦区,小学文化;1978~1988年赴日本打工。;1989年返回上海,开设美通饭店;1994年周正毅夫妇开设“阿毛炖品”饭店;1997年大量购买长江实业、和记黄埔等李嘉诚旗下的蓝筹股,获利数亿港元;2001~2002年入股海鸟发展、英雄股份(现名为“大盈股份”)以及香港的上海商贸,上海地产等上市公司;2002年列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11名;2003年 5月,因涉嫌操纵证券交易、虚报注册资本被逮捕。后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2006年 5月,周正毅刑满释放;2007年1月周正毅因涉嫌行贿等犯罪再次被逮捕,2007年12月被判刑16年周正毅,前农凯集团董事长,作为一个富豪,他有些过于张扬,开着上海滩第一辆法拉利跑车,扮着类似贝克汉姆的发型,自诩“上海首富”,从手表到皮带扣都镶钻包金,常混迹于娱乐报纸头条。与此同时,他也有异常低调的一面,以至于即使亲朋密友也说不清他发家的详细经过。至于各家媒体,则在多年后仍津津乐道于有关他的种种传闻。昔日风光无限的“周公子”如今身陷囹圄,2007年底他因行贿等罪名获刑16年。周正毅的衰败竟比暴富来得还要快,这位“上海首富”也许再也没有机会在世人面前玩弄他所熟悉的“资本魔方”了。 周正毅前传
日本站“我相信每趟火车都有罪恶的货物!”史登堡(Josef von Sternberg)在1932年所拍电影《上海快车》(Shang hai Express)中的台词如是说。这句话同样可以套用在如流星般滑落的“上海首富”周正毅所搭建的财富迷宫上。
作为近年来新富陨落故事中的集大成者,今年(2004年)5月引爆并在内地和香港引起轩然大波的周正毅案,在时隔4个月后,终于有了来自官方披露的事件进展:上海地方检察院已于9月初正式批准逮捕周正毅,罪名是“涉嫌虚报注册资本”和“操纵证券交易价格”。尽管这两项控罪要比外界想象中较轻,但周案所掀起的波澜却很难被业界忘记。在过去,他在明星圈制造绯闻和在资本市场上“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均给投资者留下深刻印象。现在,他则成了由“格林柯尔”和“欧亚农业”引发的“民企恐惧症”的新代名词——投资者不难在周案中发现过去内地民企上市后频繁上演的“吸水三步曲”——“围飞”炒高、批股派货、向大股东高价收购资产——的影子。而在银行业和地产界,周案已触发了上海自1990年代经济重新起飞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整顿,全国范围内的行业政策重新检讨和整顿也由是加速。到底是哪些因素,使一个出身市井的穷小子摇身一变成为所谓的“上海首富”,而后又突然成为阶下囚,并在银行业和地产界引发大震荡?《环球企业家》无意去探究与当下案情相关的事件的来龙去脉,而是力求展现达到事业巅峰前的周正毅的生活中的每一侧面,并得到了一个类似于“美国19世纪的强盗男爵”及1980年代香港电视剧中的“流氓大亨”这样既让人击节称叹又让人生厌的肖像。周正毅火箭般崛起的故事——在这里要比过去讲述得更为完整立体——正是当今转型中国商业社会的一幕悲喜剧:在其二十多年的创业生涯中,精力充沛、志存高远、善抓机会、果断出击的周正毅再生动不过地诠释了“中国梦”;但其投机性极强的典型“新富炒作模式”——与权势结盟,拿“充水”资产向制度尚不完善的银行套取资金,投身像房地产开发这样令人目炫的游戏,充分利用内地和香港两个市场的空隙,
在一个地方造势,然后在另一个地方买卖图利,从而一夜暴富——最终还是引火上身。正如接受记者采访的上海的一位民营企业家所言, “周案的发生本质上还是个赢利模式的问题,而且它还不是个别的问题而是全局性的问题。因此周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也不会是最大的一个。”眼下,周还在谋求反击——他控制过的香港上市公司“上海地产”近日发表公告称:周已委托律师,寻求撤销向他追讨二亿六千多万元欠款的判决,及由安永接管其资产的令状。我们无法预测周最后的命运,但却可以确信,随着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最终确立,这样的故事再发生的机率是越来越低了。 上海往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