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时间特点是平均每月有两个节气,每个节气的时间间隔约为15天,上半年的节气大多在每月的6号和21号左右,下半年则在每月的8号和23号左右,最多相差一两天。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如下: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古人根据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指导农业生产不误时节。
据文献记载,我国中原地区在商时已出现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名称,周时期发展到了八个。到了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特点,反映了季节、物候、气候变化等方面的规律,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每个节气的简要介绍:
- 立春:斗柄指向法为斗指寅,太阳黄经为315度,于公历2月3-5日交节。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 雨水: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公历2月18-20日交节。此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
梅雨季节是什么时间
- 惊蛰: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公历3月05-07日交节。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我国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 春分: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公历3月20-22日交节。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
- 清明:斗柄指向法为斗指乙,平气法为冬至后105天,定气法为太阳黄经为15°,公历4月04-06日交节。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 谷雨:斗指癸,太阳黄经为30°,公历4月19-21日交节。意味着雨水生五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 立夏: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公历5月05-07日交节。是夏季的开始,万物生长旺盛。
- 小满: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公历5月20-22日交节。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也指北方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尚未成熟。
- 芒种:斗指己,太阳黄经为75°,公历6月05-07日交节。谐音“忙种”,此时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同时也意味着各种作物都在“忙种”。
- 夏至:斗指午,太阳黄经为90°,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此后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
- 小暑: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公历7月06-08日交节。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未达到最热的时候。
- 大暑: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公历7月22-24日交节。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要注意防暑降温。
- 立秋:斗指西南,太阳黄经为135°,公历8月07-09日交节。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
处暑: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
- 白露: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公历9月07-09日交节。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 秋分: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公历9月22-24日交节。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依我国旧历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
- 寒露: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公历10月08-09日交节。此时露水更多,气温更低,意味着气候将逐渐转冷。
- 霜降: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公历10月23-24日交节。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 立冬:斗指西北,太阳黄经为225°,公历11月7-8日交节。标志着冬季的开始,意味着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
- 小雪:斗指己,太阳黄经为240°,公历11月22-23日交节。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
- 大雪:斗指癸,太阳黄经为255°,公历12月6-8日交节。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北方进入严冬。
- 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70°,公历12月21-23日交节。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 小寒:公历1月6日前后。标志着寒冷初期的到来。
- 大寒:公历1月20日前后。表示一年中最冷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