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粤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月考试卷22
考试试卷
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
总分栏
题号
总分
得分
评卷人
得 分
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绮丽(qí) 恬静(tián) 头衔(xián) 阴霾(mái)
B. 祈祷(qǐ) 虐杀(nüè) 孪生(luán) 悚峙(sǒng)
C. 黄晕(yùn) 丫杈(chà) 颠簸(bǒ) 卷帙(zhì)
D. 徘徊(huái) 称职(chèng) 枯涸(hé) 滑稽(jī)
2、
对下列文章的概括介绍或分析,你认为有误的一项 (  )
A. 《祖父、后园和我》不仅写出了童年的欢乐和情趣,写出了浓浓的亲情,更写出了“我”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
B. 《冬夜的灯光》多次运用对比手法,使我们感受到荒凉小镇上,沉沉黑夜中的人们的善良、热情.
C. 《风筝》一文作者回忆幼时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对其“精神的虐杀”一直使自己很沉重,直至成年后解释清楚后才得以解脱.
D. 《金花》与《纸船》两诗都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主题都是抒发子女对母亲的爱.
3、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踱步(duó) 霎时(shà) 水波粼粼(lín)
B. 劳碌(lù) 痴想(chī) 猝不及防(cù)
C. 啜泣(chuò) 耸立(sǒng) 苦心孤诣(zhǐ)
D. 凋谢(diāo) 提防(dī) 庞然大物(páng)
4、仔细阅读诗文《一句话》;回答。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
A. 这首诗总结了中国的历史,预示了中国的未来,全诗蕴藏着火山爆发式的激情梅雨季节是什么时间
B. 诗中巧妙地使用了一个反问句,用以增强缄默的火山爆发前的气势
C. 诗的最后两句,是化用鲁迅“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诗句,来展示中国革命的前景
D. 这首诗对孕育革命的旧中国运用了借喻手法,从而增强了诗歌磅礴的气势
5、横线上填入词语;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各科教师都应该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和完成作业时,正确地使用语文。不能因为__________就_________,正如_________,也不可能________。分科教学是为了工作的便利,学生所受的教育是整体的,是不能割裂的。
A. ①不是语文课。 
 ②让学生任意颠倒史;地、理、化方面的事实。 
 ③语文课虽然不讲各科知识。 
 ④可以在语文上马马虎虎
B. ①语文课虽然不讲各科知识。 
 ②让学生任意颠倒史;地、理、化方面的事实。 
 ③不是语文课。 
 ④可以在语文上马马虎虎
C. ①不是语文课。 
 ②可以在语文上马马虎虎。 
 ③语文课虽然不讲各科知识。 
 ④让学生任意颠倒史、地、理、化方面的事实
D. ①语文课虽然不讲各科知识。 
 ②可以在语文上马马虎虎。 
 ③不是语文课。 
 ④让学生任意颠倒史、地、理、化方面的事实
6、
下列各项中,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山中杂诗》中“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两句使人想到山中屋宇所处地势的高峻,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B. 《逢入京使》中“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两句既能表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同时也表现了他开阔豪迈的胸襟。
C. 《论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他认为好的诗歌随时代不断发展,诗人的创作也应该求新求变。
D. 《约客》中“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乡村景,烘托出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静和谐气氛,衬托了诗人心情的平静。
7、
【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乙】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曰:“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世说新语》注:①东渡:公元316年,西晋在异族入侵中灭亡,第二年,渡江至建康(今南京)的西晋旧臣拥司马睿为帝,史称东晋。
下列与例句中“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A. 明帝问何以致泣。 
 
B. 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C. 皆以美于徐公。 
 
D. 策之不以其道
8、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仲永之 悟,受之天也 初极狭,才
B. 未尝 书具 默而
C. 父异焉,借旁近与 渔人甚异
D. 忽啼求 予尝求古仁人
评卷人
得 分
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
9、按要求改写句子。 
 嘎羧的吼声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
10、想一想;将正确的字填在括号里。 
 拮 洁 结。 
 团____________
11、写出反义词。 
 模糊—____冷清—____可贵—____
12、读古诗《石灰吟》说说。 
 《石灰吟》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_, 他是钱塘人。他是一位民族____, 也是一位政治家。
13、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评卷人
得 分
三、诗歌鉴赏(共7题,共14分)
14、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潋滟”指的是______。 
 (2)这首诗作者抓住______的天气特征,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______
15、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题目中“闻”的意思是 ______ ;这首诗被前人称赞是杜甫 ______ 。 
 (2)请用自己的话说一下诗的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反映了诗人当时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16、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钱塘湖即 ______ ;因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此湖还有个别称 ______ 
 (2)解释诗中加点的词语。 乱花: ______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美景给人带来的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