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1日,北京百岁“剃头匠”靖奎安祥去世,享年101岁。在第37届印度果阿国际电影节上,中国参赛影片《剃头匠》引起轰动,最终获得了电影节最佳影片奖——金孔雀奖。片中主角靖奎老人赶到了现场领奖。近几年,靖奎老人仍在京城剃头理发,2011年国庆节前夕,98岁高龄的靖奎老人坐客北京电视台《咱爸咱妈的美好时代》节目,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能够干净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是他最大的心愿
电影《剃头匠》讲述的是在北京胡同里,一位老剃头匠敬大爷的故事。这也是靖奎老人的真实生活故事。在北京的胡同里,一位老人依然在走街串巷,几十年如一日地为他的老主顾们服务。眼看老主顾们越来越少,剃头匠敬大爷开始感觉到寂寞,免不了为自己的后事发愁。敬大爷从12岁学剃头,干了80年,这一年已经94岁了,孤身一人,仍然眼不花、手不抖,服务周到,深得老主顾们的喜爱。现在每天仍旧骑着三轮车上门给顾客理发,沿着一条单调平淡的轨迹生活。
电影里的敬大爷原名叫靖奎,一个耄耋老人,他有80多年的剃头经历,至今仍住在北京胡同的大杂院里,过着北京城内最底层最普通也是最平淡的生活,他经常给老主顾们上门剃头、聊天,他希望每个人干干净净的来到人世,也希望人们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离去……
导演哈斯朝鲁说:“这大概是全世界目前最年长的非职业演员担纲一部电影的主角。其他大都由本人或从敬老院里选的非职业演员担任。但影片又不是纪录片,而是一部故事片,都是靖奎老人的日常生活故事。
靖奎老人经常骑着三轮车到老主顾们家给他们上门剃头,每次只收取5块钱,即使别人多给的也不会接受。回家后,敬大爷会拨弄自己那座每天慢五分钟的老座钟,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用随身携带的小梳子梳理自己雪白的银发,因为靖奎老人希望每个人时常都是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
靖奎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干净、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打扰子女,不给他们添麻烦。
但老人不愿意把自己的心思告诉他的老朋友,这是他一个人的秘密。他一面给老主顾剃头,一面观察人家的安排。有一天,他忽然想起自己已经多年不照相了,至今还没有一张能够用作遗像的照片。于是,他开始悄悄地为自己准备。他发现,拍一张令自己满意的照片竟很不容易,还有一身体面的中山装,以及殡仪馆的告别仪式要用的500字生平简介等等。靖奎老人虽然生活俭朴,但是个十分讲究的人。
靖奎老人给人剃头时,将顾客的脸上涂满肥皂,一只手一刀一刀地伴着刺刺啦啦的声音将顾客脸上的胡须剃掉。整个过程干净利落,剃完头的靖奎老人抬起脸,容光焕发,长出了一口气,吐出京味十足的两个字:“舒服!”一天,老人的主顾米大爷去世了,他的那只黑猫却神不知鬼不觉地跟上了靖奎老人。在东方,
黑猫意味着幽灵。事实上,对于靖奎这样的高龄老人来说,谁敢说死亡的幽灵不无时无刻地盯着他们呢,但是他却坦然自若,一丝不苟地继续着自己一如既往的生活。
导演哈斯朝鲁对演员不要求他们如何表演,也不要求他们死记硬背台词,只要明白大概意思就让他们自己去发挥,为的就是达到影片所追求的原生态。令人可敬的是,尽管导演不要求他们死记台词,但靖奎老人还是很认真地对台词,很认真地演每场戏,就像他对待每个顾客的头发一样。开始老人入戏有些不自然,但由于导演并不刻意要求他们去演,所以,很快他们就适应了,演得非常自然,非常得心应手。”影片最近在北大、清华等许多高校放映后,反响非常好。
没人知道普普通通的老人当年是个大红人
2006年,一位叫白枫的酒吧老板发现了一个老人,老人住在北海附近的一个小胡同里。他银头发,脚蹬三轮车,带着剃头的家什,每天穿梭在后海、鼓楼、地安门、德胜门一带,他就是当时的靖奎。于是,白枫跟随老人拍了50多个小时DV,记录老人的工作和生活。后来,他将这50多个小时的素材浓缩成一部50多分钟的纪录片,在电视台播出后,引起很大反响。
靖奎老人的女儿说:“这一年,老人已94岁高龄,但身体硬朗。老人从十几岁开始在北京后海边上一家
理发店学习理发,到18岁出徒,如今已80年了。他的老顾客,如今还有10个左右,都是固定顾客,几乎都有病,靖奎老人就上门为他们理发。”
在这80年的理发生涯中,靖奎老人目睹了时代变迁中的人来人往,从官员、走卒、贫农、车夫;他手中剃刀下的发式经历了清朝遗老遗少的大辫子、半截刷子、平头、背头、分头、光头,到现在各式各样的头;他手中数过铜钱、银圆、金圆券、关金券、人民币,不下十几种钞票。
靖奎老人常骄傲地说:“我把他们一个一个地都剃死了。”靖奎老人的女儿说:“在公私合营后这40年多年中,我父亲也有四五百个顾客先后去世了,他的20多个徒弟也只剩下了2个,我父亲常说:‘我是理发界最老的人,也是活干得最久的人。”
歌王郭金发病逝 上世纪30年代的北平,靖奎做了一个理发的小学徒。学徒的日常生活是劳碌而没有规律的,“吃饭吃到一半,来活了,就得做活去,一顿饭吃三回。有时候饭都顾不上吃,你说能好吗?你不听话,掌柜不要你了。18岁出师后,靖奎到别的店里成了理发师傅。靖奎老人说:“我做买卖把规矩给改过来了,徒弟我不打,吃饭赶紧吃,让顾客等会儿或者我替你做去。” 日本人进入北京那一年,靖奎在地安门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店,他的顾客里日本人多了起来。
靖奎老人的女儿说:“老人18岁出徒后,自己先后开了两家店,一家在地安门,一家在清华附近,地安门的是一座两层小楼,下面做店铺,上面住人,生意非常好,在老北京非常有名。那时,一些官员、名角都是他的老主顾,从傅作义、马占山到梅兰芳以及清华、燕京的教授,不曾料想的是,这位貌似再普通不过的靖奎老人当年可是个大红人!这些名人都对靖奎老人的手艺亲睐有加,靖奎老人都为他们理过发,但老人不势利,不论是当官的、名人,还是穷朋友,顾客来了,他都一样的沏茶倒水,一样的热情招待。靖奎老人不仅理发的手艺好,还会按摩,那时,他身体很棒,白天在店里给顾客理一天发,晚上还要到啡咖馆或者澡堂子去为顾客按摩,虽然很辛苦,但收入颇丰。解放后,公司合营,不论老板、师傅,还是徒弟,都成了劳动人民,但一家只有一个留在店里当工人的名额,靖奎就把名额给了老伴儿,他自己开始了走街串巷的剃头生涯。主顾都是熟悉的老主顾,他一家一家登门服务,自然深受欢迎。就这样,40多年过去,老主顾一个个变老又离去,靖奎越来越孤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