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31期
General No.31
刘伯温用兵之道
俞美玉
摘 要:刘伯温作为大明第一谋臣,被誉为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关于其军
事家之誉,更多的是建立在刘伯温的军事谋略上。即便《百战奇略》是刘伯温的军事著作存疑,
也无损于刘伯温军事家的地位。刘伯温的用兵之道既体现于其元明两朝的军事实践,也散见于《郁
离子》《拟连珠》及其他的文章中。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刘伯温的用兵之道,其用兵之道是帅才
之学,是其站在政治家、军事家的角度,谋略与战策、战术之用并驾齐驱。
关键词:刘伯温军事用兵之道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2095-9176 (2021 ) 01-0024-010
刘伯温作为明朝第一谋臣,被誉为政 治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关于其
军事家之誉,更多的是建立在刘伯温的军
事谋略上。即便《百战奇略》是刘伯温的 军事著作存疑,也无损于刘伯温军事家的
地位。刘伯温的用兵之道既体现于其元明 两朝的军事实践,也散见于《郁离子》《拟
连珠》及其他的文章中。刘伯温以易道智
慧、全息性思维考察了天道、地道、人道,
明了善恶并存之人间真相;还考察了自东
周以来,天道元气从未恢复过的现象,天
病,故作为天之子的人类也病,出现了很
大问题,社会处于动荡飘摇时代。在刘伯 温看来,人之所以能够与天地并列为三,
是因为天道有所不能,而人能之,可以帮 助天恢复元气,如尧舜禹周武王周文王之
类是也。却自从东周以来,孔子开出了方,
但未有圣人出,天之元气未复。⑴所以
刘伯温心怀天下,探索与实践救时之政,
提出重视教化、化民为善、以政弼教,还
必须以杀止杀,内修文德,外严武备,但
用兵前提是仁德,是正义之师。王珏先生
想做代理提出关于军事的认识可归结为四个层次:
“第一,天地之道(回归人性);第二,全
胜之道(上兵伐谋);第三,战胜之道(战
胜方法);第四,诡诈之道(阴谋诈术)。”⑵
刘伯温的军事思想属于第一层次。李卫公 靖把中国历史上的大才分为三等,一等是
收稿日期:2021-01-05
作者简介:俞美玉,女,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温州市刘基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
书长。本文为温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刘伯温军事思想研究》成果,课题号:
17wskl95o
• 24
•
知“道”之才,“至微至深,《易》所谓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是也”。二等是知“天地”之才,“能以阴夺阳,许晴出了什么事
以险攻易,孟子所谓天时地利者是也”。第三等是知“将法”之才,“在乎任人利器,《三略》所谓得士者昌,管仲所谓器必坚利者是也”。前二者可视为“王佐之才”:“若张良、范蠡、孙武脱然高引,不知所往,此非知道,安能尔乎?若乐毅、管仲、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此非察天时地利,安能尔乎?”[3]王佐之才的境界有别,而其共性在于发谋定计皆本乎道德仁义。刘伯温无疑在此王佐之列,本有帝师王佐之誉。《百战奇略》的内容侧重于用兵原则与方法,是将才之学,刘伯温先生用兵之道是超越这个层次的,是帅才之学,是站在政治家、军事家角度,从刘伯温军事实践中看出其用兵之道是谋略与战策、战术之用并驾齐驱的。
(-)刘伯温佐明的军事贡献
刘伯温在元朝担任两任都事(浙东元帅府都事和江浙行省都事),从事武职,其军事实践在平定吴成七、自募组织地方武装中卓有成效。但其更具历史意义的军事实践活动主要是为朱元璋消灭雄、推翻元朝、天下出谋划策。其军事贡献主要是三个方面的谋略建策:一是陈“时务十八策”的整体战略蓝图,建“先楚后吴”之策,先灭陈友谅,后定张士诚,然后分兵北向中原,统一宇内,佐成帝业;二是战阵筹谋,出奇制胜。龙湾之战、江州之战、鄱阳湖大战三大战役取胜以及平定东南苗军,既体现其战略思想,也反映其战术应用得心应手。需要指出的是,刘伯温跟随朱元璋在平定陈友谅后,听从安排逐渐着手新王朝建立的诸多事宜,但仍然参与军机,在南征北战统一中原的过程中与朱元璋一道运筹帷幄,发宗指示。“太祖取士诚,北伐中原,遂成帝业,略如基谋。”三是“奏立军卫法”,倡立卫
美国动画电影所,巩固大明江山。朱元璋建明伊始,刘基马上“奏立军卫法”⑷,所谓“军卫法”,就是卫所制度,是明初确立的基本军事制度,也是明代前期基本的国防体系,为刚建立的明廷提供了运转机制方面的保障。此卫所制有两大特点:一是军籍世袭,兵农结合。此举在明朝百废待兴、生产衰弱之时,使兵源、粮饷得到了可靠的保证;一是“将不专军,军不私将”。这种统军权与调军权分离和将不专军、军不私将的制度,旨在保证皇帝对全国军队的控制,避免藩王割据,在维护明朝君主中央集权统治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故此,世称刘基是明朝的军师。刘基《赠弈棋相子先序》自称:“吾尝读《孙子十三篇》,而知古人制敌之术。”E朱元璋说刘基“资兼文武”,“经邦纲目,用兵后先,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⑸朱元璋在《御史中丞诰》里说:“慷慨见予,首陈远略,经邦纲目,用兵后先。……凡所建明,悉有成效。”m《明史》本传云:“高帝收揽贤豪,一时佐命功臣并轨宣猷。而帷幄奇谋,中原大计,往往属基,故在军有子房之称,剖符发诸葛之喻。”⑷又后人论说云:“汉以降,佐命元勋,多崛
・25・淘宝开店流程图解
总第31期General No.31
起草莽甲兵间,谙文墨者殊鲜。子房之策,不见辞章;玄龄之文,仅辨符檄。未见树开国之勋业而兼传世之文章如公者,公可谓是千古之人豪也。”[6]刘伯温的军事思想对明清两代甚至中国近现代都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二)刘伯温用兵之道
1.刘伯温战争观:诛暴止杀、保民卫国
《道德经》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刘伯温继承老子“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的军事思想,认为战争是在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下进行的,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战争,反对穷兵顒武,反对好战。刘伯温在《拟连珠》中说:“以杀止杀,圣人之不得已。”“以暴易暴,悍夫之无所成。”所有的暴力行为和军事行动,实际是为了制止社会的混乱,战争的目的是仁慈的,“诛暴保民黄石略,将军莫自失戎机”[5]o 诛暴止杀、保民卫国是刘伯温的战争观。
刘伯温“诛暴止杀、保民卫国”的战争观,不仅继承了古先贤思想,更源于对我们这个世间、这个社会神魔共存、阴阳互胜、道被气、欲所使的真相有清醒认识,发出凤凰少乌鸦多的感叹。刘伯温在《送顺师住持瑞岩寺序》里说:即便佛家不尚杀生,但同样为护佑佛法不坏而化身金刚,“以武猛服魔鬼”,赞“仁者必有勇”,“予惧世之愍者,不知佛之有勇而惑为佛法者之不当究武事,故为道《大秽迹金刚》,以发其蒙焉”。⑸用兵是仁者之不得已,不是争强好胜,不是穷兵顒武,乃是维护清明世道不可缺少的一环。
刘伯温用兵之道是以此战争观为前提的,更多表现于其军事谋略思想上。
2.用兵之道核心:仁德为本,省敌者昌
刘伯温强调以“道德为方,政刑为法,人才为药”来构建和谐社会,其中道德是根本、核心。同样,以德取胜是刘基军事思想的核心。刘基对“德”有过专门的论述:“或问胜天下之道,曰在德。何以胜德?曰:大德胜小德,小德胜无德;大德胜大力,小德敌大力。力生敌,德生力;力生于德,天下无敌。故力者胜,一时者也,德愈久而愈胜者也。夫力非吾力也,人各力其力也,惟大德为能得力。是故德不可穷,而力可穷。”⑸刘基认为大德胜力,“德”可以产生“力”,可以得力,也就是说高尚的德行可以凝聚天下的力量。如果“力”源于“德”,则可以产生无敌于天下的“力”。同时,仁德既可以聚力,还可以“省敌”,减少敌对的力量。“惟天下至仁,为能以我之敌敌敌,是故敌不敌而天下服。”刘伯温认为仁德可以减少敌对力量,甚至可以促使敌对力量成为生力军,与我方敌人相抗,所以省敌者昌。“善战者省敌,不善战者益敌。省敌者昌,益敌者亡。”“汤、武之所以无敌者,以我之敌敌敌也。”[5]
刘伯温进一步指出:“利者众之所逐,名者众之所争,而德者众之所归也。是皆足以聚天下者也,故聚天下者其犹的乎?”
・26
・
的,箭靶也。“夫的也者,众矢之所射,众志之所集也。”以名利为“的”,收天下所争逐者,则成为祸之端。惟有以仁德为“的”,能够避开祸端,反而能够凝聚众人之志以成事。“尧舜以仁义为的,而天下之善聚焉,收天下之所争逐者为之均之,不使其争逐也,及其至也,九州来同,四夷乡风,穆穆雍雍,以入于其的之中。”[5]“德”何以能聚贤聚民、安贤、安民?“德”最初是通“得”,得己、得道之行谓之“德”,“德”与“道”紧密联系在一起,“道”是天理,“德”之所以能聚贤、聚民、安贤安民,就是遵循道性、物性、人性、自然性之性理,不违背天理,不违背民心,不违背民行,然后物阜民丰,是为大德。
刘基“德胜力”与“省敌”的思想与《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中所提倡的正兵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何谓正兵?唐代军事家李靖认为:“师以义举者,正也。”“按兵法,自黄帝以来,先正而后奇,先仁义而后权滴。”既然用“正兵”的要旨在于“先仁义而后权滴”,具体言之,就是因仁义而得民心,
因得民心而气壮,因气壮而计出无穷,用兵时“若非正兵,安能致远”。因此,“正兵”更应是伐侵凌、制暴虐、和百姓、安天下的正义之兵。李贽《与周友山书》云:“正兵法度森严,无隙可乘,谁敢邀堂堂而击正正,以取灭亡之祸欤?”
以仁德为本的军事主张,在刘基辅佐朱元璋一统天下的过程中得到屡屡实践。1360年强敌陈友谅压境,建康大震,太祖召刘基问计,基曰:“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举也。”“太祖益决,上遂用公策,乘东风发,伏击之,斩获凡若干万。”到了鄱阳湖大战,终灭陈友谅。“友谅势益蹙,忿甚,尽杀所获将士,而太祖则悉还所俘,伤者傅以善药,且祭其亲戚诸将陈亡者”,做法迥异,结局也大不相同。在朱元璋即皇帝位后,刘基借朱元璋求雨时机进言安顿数万亡故士卒之家属及张士诚的降兵降将。朱元璋对待战俘用刘基之策略“开至诚”“至仁”,仁义之师,所向无敌。
在元朝担任都事期间,在刘基的军事实践中有着较多的表现,如在与石抹宜孙同剿黄坦(今文成县黄坦镇)吴成七等处州山寇的过程中,刘基首作《谕瓯括父老文》,宣扬“从者宜抚,抗者必剿”,绝不滥杀无辜,使吴成七等山寇的内部军心动摇,最终把处州山寇歼灭无遗;又,朱元璋灭汉的系列战争中,刘基安抚饶、信二州守将王汉一,踢朱元璋胡床,使洪都守将胡美投降等,也是其运用“省益论”的军事实践。如在镇压方国珍时,刘基就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刘基认为方氏兄弟为首作乱,如不诛杀,无法警戒以后心怀不轨者。力主对为首的方国珍兄弟“捕而斩之”,而对方氏兄弟的部下则主
张安抚。在协助石抹宜孙剿灭处州山寇吴成七等人时,刘基作《谕瓯括父老文》,劝导由于生活所迫铤而走险才追随山寇反叛的处州百姓弃恶从善,宣传“从者宜抚,抗者必
・27・
总第31期General No.31
剿”、绝不滥杀无辜的政策,以期挽回民心。从而使得吴成七等山寇军心动摇,内部瓦解,最终得以肃清处州山寇。适合跑步听的歌
在辅佐朱元璋一统天下的过程中,刘伯温根据当时形势,献时务十八策,提出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先灭陈友谅,再攻张士诚,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避免两线作战的军事方略。对陈友谅、张士诚和元军的俘虏、降将,刘伯温都建议朱元璋委以重职,解除了他们的恐惧和疑忌心理,起到了瓦解敌军军心士气、消灭敌军有生力量的作用。如在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坐镇江州,锐意经营江西。江西省会龙兴已在四面包围之中,城中守将主战、主降,各持一端。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胡美)犹豫不决,派郑仁杰到江州面见朱元璋。在谈判过程中,当朱元璋听到以不改编和解散原有部队为投降条件时,不禁勃然变。这些刘伯温都看在眼里,他急忙在朱元璋侧后踢了踢他的座椅,朱元璋立即醒悟了,投降是关键,条件是可以转变的,何必以执着坏大事。随即改换口气,满口应承,并写了一封长信给胡廷瑞,以消除他们的疑虑。胡廷瑞得到书信的承诺,即派康泰到江州请朱元璋亲到龙兴受
降。又如在与陈友谅的斗争中,刘基对饶州、信州守将王汉一的归降大力安抚。这也是刘基“省敌”思想的军事实践运用。
刘伯温还进一步指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使用暴力,发动战争,树天下之怨,必将成为天下之“的”,最终导致亡国败家。
3.用兵之道关键:帅在明一
刘伯温在《郁离子•省敌第九》里,还反复强调用兵之道关键在于选将帅,这个思想与其经世治国思想贯通,道德为方,人才为药,通篇用了6则寓言故事说明将帅如何选拔。《郁离子》之《无支祈与河伯斗》与《九头鸟》正反两方面说明将帅明理齐一是最重要的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凝聚万夫于一力,否则力量再大,各负其能,起纷争,无法取胜。《郁离子•无支祈与河伯斗》用形象的故事进一步说明:无支祈派八头天吴为元帅,副将相柳氏是九个头的,带领雷风雨云各路神通,而河伯派志坚不惑的嚴员为元帅带兵迎战而获大捷。河伯选元帅的标准首推心齐则一,能够一心一意,不受众多耳目之惑干扰。他指出:“夫将,以一身统三军者也,三军之耳目,齐于一人,故耳齐则聪,目齐则明,心齐则一。万夫一力,天下无敌。”“众智之多疑,不如一心之独决也。”
刘伯温在本章里进一步指出一其心者才能明理齐一。《郁离子•一其心》曰:“是故明生于一,禽鸟之无知,而能知人之所不知者,一也。……人能一其心,何不如之有哉!”一其心者诚其性,故“诚则明
矣,水鸦之知风,穴蚁之知雨,诚也”。诚其性者明道明理而志专心齐,故能带领万夫成一力,而后天下无敌。
新冠疫苗第一针和第二针间隔最长多久《郁离子•屠龙子与都黎弈》寓言故事强调“四海之民听于一君,则定;百万之师听于一将,则胜”。屠龙子和都黎下棋,
•28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