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方平》教学设计 | |
双击自动滚屏 | 发布者:大学语文资源网 发布时间:2006-5-24 阅读:69次 |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文言小说的演变和《聊斋志异》。 杜淳老婆王灿年龄 2、提高学生概括分析情节的能力,由情节分析人物和主题。 3、通过比较阅读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对复仇精神的正确认识和论辩能力。(可链接《论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 4、提高文言文自读水平。 知识点:古代文言小说过程。笔记小说、志怪小说、传奇、聊斋、蒲松龄 叶祖新和蒋欣教学步骤: 1、知识点连线与讲解。可以分析课文中一段笔记小说了解早期小说。重点讲聊斋与蒲松龄(以身世和创作的关系入手) 2、分段指导学生课堂阅课文,并概括每一段情节。 3、课文分析:重点问题: 主人公是怎样复仇的?这种复仇行为包含了怎样的文化内容。(中国人的复仇意识) 本文环境设置有那些特点?主人公在地府复仇遇到了那些挫折?这些挫折以及地府环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主人公通过二郎神讨回公道隐含了怎样的思想意识? 概括人物形象和主题。 4、比较分析和讨论 请学生阅读《论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的第一部分,比较分析什么是现代复仇精神?你对严家炎关于现代复仇精神的观点有和看法? 作业:写出作品的故事梗概。 写一篇短文,结合课文以及《论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谈现代复仇精神。 文本分析 【问题】 1.这篇小说在情节的安排上有何特点?这样安排对表现文章的主题与人物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2. 席方平是怎样复仇的,他的复仇过程说明了什么?小说写的是冥界的故事,冥界的社会结构和司法制度有什么特点?隐喻是什么?由此概括本文的主题与席方平的形象特征。 【赏析】 西游记唐僧扮演者 生平以及《聊斋志异》介绍(见附录)。重点:生平和创作之间的关系。 主题分析: 《席方平》是《聊斋志异》里的名篇,它通过席方平为父伸冤到冥府、城隍和郡司、冥王作斗争的故事,假托鬼神,影射现实。地狱和人间有相互比较的意思。 地狱和人间的相似性,说明人间就是地狱。突出以打官司的方式,而不用侠义恩仇的方式复仇,一方面说明主人公寄希望于司法,而司法的由此更凸现司法之黑暗。揭露了封建官吏与豪绅地主狼狈为奸、纳贿枉法,压迫人民的腐朽本质,赞扬了席方平的斗争精神。二郎神的出现则反映了作者的清官意意识。故事的结局则反映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思想。 问题:作者说自己是“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请结合作品谈谈其中包含的“孤愤”。 人物塑造方法和叙事特点: 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和刻画人物性格方面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在回环往复非情节中刻画人物性格。席方平为父伸冤共告四次,每次都形成一个完整的情节。告于城隍,告于郡司,告于冥王,告于二郎神。前三次均无功而返,且屡受刑罚,最后路遇二郎神,其父原案才得平反。告状伸冤的情节几乎从头重复到底,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曲折,好比拧螺丝,一层一层向里紧。而每一次重复都刻画了席方平百折不回的顽强精神,暴露了各级衙门里黑暗的普遍性和冥府官吏的多变。 二、在重复中写出不重复。重复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造成一种盘旋而上的螺旋美,运用不当,却往往只能造成雷同。但是蒲松龄却偏要在险处取胜,有意使用重复,在重复中写出不重复,寓变化于不变之中,使它们能起到突出重点、深化、对比和铺垫等作用。告城隍、郡司写得简略,着重写席方平忿气难平的心理活动。第三个情节告状到冥府则是工笔细描初见冥王,“冥王有怒,不容置词,命笞二十”当被席方平问得哑口无言时,“冥王益怒,命置火床”;席方平凛然大呼:“大冤不伸,寸心不死。”冥王又怒,命以锯解其体。席方平不畏酷刑,冥王暴跳如雷。冥王的威吓声,席方平的呼叫声,小鬼的赞叹声交织在一起,真实惊心动魄。 三、人物性格推进了情节的发展,情节又展示了人物性格。小说螺旋式的情节得自于席方平的性格,有席方平刚烈顽强、百折不回的反抗性格,才有入阴府告状的行动,才引出城隍、郡司、冥王的各种刑法,也才能使情节一环环盘旋而上。同样,情节的回环往复,也有力地突出了席方平的性格。作者精心安排的各个情节,不仅显现了席方平的刚烈顽强的基本性格,而且随着情节的发展,席方平的性格也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斗争的目标不再是将羊某问罪,代父伸冤,而是把斗争的矛头转向了以冥王为代表的整个统治集团,成功地塑造了反抗英雄的光辉形象。 课堂讨论:阅读《论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比较本课文,就中国古代的复仇问题展开讨论。同时,对严家炎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附录:蒲松龄生平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室名聊斋,淄川蒲家庄人。生于明末,卒于清初,终生科举不第,以教书为业,晚年成岁贡生。旧志称其“性厚朴,笃交游,重名义,而孤介峭直,尤不能与时相俯仰。”所著有诗词、文赋、杂著、俚曲、戏等,其文言小说《聊斋志异》脍炙人口,广为流传,饮誉海内外。 淄川蒲氏,自元代迁来,原籍何处,文献无征。其远祖蒲鲁浑、蒲居仁曾并任般阳府路总管,名载邑乘,但无任职年代。墓在城西北店子村附近,旧有华表翁仲,俗称“石人坡”。故其民族成分引发学术界争议,“蒙古、女真、回族、汉人”多说并存,至今尚未定论。 《蒲氏族谱》记载,相传蒲姓为元世勋,宁、顺间曾遭“夷族之祸”。邢戮之余,只遗“藐孤”,时方六七岁,匿于外祖杨家,改随母姓,元亡后,始复姓蒲,名璋(即其始祖)。其后子孙日繁,所居满井庄因而易名蒲家庄。至明万历间,全县诸生八名补廪者中,其族竟占六人。嗣后科甲相继,称为望族。自蒲璋至蒲松龄历十一世,其世系为: 璋—子忠—整—海—臻—永祥—世广—继芳—生汭—槃—松龄 蒲松龄的高祖世广,是族中第一位廪生,才冠当时,所生四子中一人为训导,三人为庠生,而后世子孙中在明清两代出了(三名)县令以及教谕,训导等职的进士、举人、贡生、廪生与庠生数十人;其曾祖继芳(行二),庠生,所生五子均为入泮;其祖生汭,所生五子无一采芹者;其父槃,字敏吾,配孙氏、董氏、李氏,少力学而家苦贫,遂弃学经商,数年称素封。业余不忘经史,博恰淹贯,宿儒所不能及。但长子早丧,四十余仍无子(曾过继嗣子),散金行善,救济乡里,后连生四子(三人进学)。生平“主忠厚”,值战乱,策划守村,出资助修城垣,故而名载县志“隐逸”中。 明崇祯十三年庚辰四月十六日夜戌刻,蒲松龄诞生于蒲家庄内故宅北房中。此时,其父正梦见一位偏袒上衣、乳际粘有一贴圆如铜钱药膏的病瘦和尚进屋。而蒲松龄身上也“果符墨志”,故其以“病瘠瞿昙”降生自况。 蒲松龄在兄弟四人(兆箕少亡,过嗣者兆兴回归)中排行第三(董氏次子),上有兆专(李氏所生)、柏龄两兄,下有一弟鹤龄。因家境渐落,不能延师,兄弟四人皆从父读。蒲松龄天性聪慧,经史过目能了,尤得其父钟爱。 清顺治十四年,18岁的蒲松龄与本县丰泉乡大刘(今罗村镇道口村)“文战有声”的庠生刘国鼎次女成亲。 次日,新婚后的蒲松龄初应童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藉藉诸生间。其制艺《早起》、《一勺之多》,大为山东学使施闰章称赏。其批语:“首艺空中闻异香,下笔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维风移俗。次,观书如月,运笔如风,又掉臂游行之乐。” 越岁,踌躇满志的蒲松龄与同窗挚友张笃庆(历友)、李尧臣(希梅)、王鹿瞻等结为“郢中社”。每聚首则放怀吟咏,寄兴唱和,诗成共载一卷。旨在长学问,消躁志,相互切磋,以补文业。 其后,蒲松龄岁岁游学在外。先去城西沈家与宁绍道参议沈润之子沈天祥(燕及)“共灯火”;又应李尧臣之邀,于康熙三年春到城东李家与之“共笔砚”。此间,虽经兄弟析箸之变,然而蒲松龄却未改求学之念。为惜时笃学,他曾接受同在李家假馆的外甥赵金人(晋右)的建议,作《醒轩日课序》以励志。再后来,面对分家后“居惟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蒿满之”的现状,尤其是弱妻幼子及窘困的家境,迫使蒲松龄不得不违心的终止了在李家的借读。自康熙五年前后,他便到城西王村课蒙,开始了他的熟师生涯。这是他的初馆阶段。 康熙九年秋,蒲松龄为了全家五口人(已有二子一女)的生计,也为了开阔眼界,应聘于同邑进士、江苏宝应县令孙蕙(树百),南下宝应县署作幕宾,帮办文牍。他骑马南行,从益都县颜神镇(今博山区)西南青石关入莱芜县境,经沂州进苏北,渡黄河(清初由苏北入海),最后到达宝应。 宝应乃苏北古邑,隶扬州府辖,由于地处淮河下游并临大运河,当水路之冲,因而迎送官员驿站供应繁重;且遇连年水灾,土地村舍俱淹,百姓号寒啼饥,流离失所。孙蕙自康熙八年任此灾邑,处境困难,蒲松龄的到来确实帮了他的大忙。次年春,孙蕙被调兼署高邮州署。 蒲松领代孙蕙共拟书启、文告等稿90余篇,大都体现了州县官吏的艰辛、难以强项的处境与灾区的惨状、百姓的困苦,为孙蕙赢得了一定的政声。 南游期间沿途登眺以及苏北水乡的秀丽风光,激发了蒲松龄的文学创作热情。而他亲眼目睹了仕途险恶与社会的黑暗以及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灾民惨状,都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更深广的生活感受。 然而,这种代人歌哭的差事,终究难圆自己的科举梦。他决意辞幕,并于康熙十年初秋北归。 南游归来的七八年间,是蒲松龄人生道路上最艰难的阶段。他满以为凭自己的才智,会顺利通过科举考试而一展鸿图,但却事与愿违,使其感慨万千。其诗句“世上何人解怜才”,“痛哭遥追阮嗣宗”,“独向陇头悲燕雀,凭谁为解子云嘲?”抒发了他壮志难酬且不为世人理解的苦衷,表露了他蔑视世俗庸人并以怀才不遇的杨雄自比的清高情怀。 这期间,他曾随淄川文人领袖高珩、唐梦赉等游览齐鲁山水,东去劳山,南登泰岱。但仍靠辗转设帐于丰泉乡王家等缙绅之家维生。 科举无望,难达青云之志,而灾年频仍,缺乏充饥之粮。中年的蒲松龄身负重担,在人生道路陡坡上艰难挣扎。 康熙十八年,已届“不惑”的蒲松龄应同邑毕家聘请,设帐城西西铺庄。毕氏乃淄川四世一品的“名门望族”。馆东毕际有(载积)之父毕自严(白阳)是明崇祯间户部尚书。毕际有原任江南通州知州,康熙二年罢归,优游林下,诗酒自娱。他与王士祯、高珩等诸多名门多有交往联姻,就连任淄官吏亦多与攀结。毕家财力富足,居第宏大。除尚书府外,有绰然堂、振衣阁、效樊堂、万卷楼等,第后石隐园方广十亩,厅台廊榭,竹石花树,景怡人。 蒲松龄为毕家教授八个弟子,还兼职大量应酬文字,并参陪迎送接待,因而博得了信赖。他与老少东家相处融洽30年,同时也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读书、应试、著书的的生活环境。 《聊斋志异》简介 《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清)蒲松龄作。分为十六卷,四百三十一篇。主要内容有: 1. 揭露当时官场腐败黑暗;2. 暴露科举制度的弊端及试官的昏庸无能;3. 描写爱情的作品。多为人与狐鬼的恋爱故事,表现了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束缚。 《聊斋志异》是一部讽刺意味很强的小说集。书中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做了尖刻的讽刺。书中小说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一类是揭露腐朽、弊端丛生的科举制度,如:《司文郎》描写盲僧用鼻子辨别文章的好坏,辛辣地讽刺了试官好坏不分,颠倒黑白的丑态。第二类是揭露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的罪恶,《促织》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小说写了一个皇帝爱斗蟋蟀,就不断地让百姓进贡蟋蟀,一个孩子不小心弄死了父亲千辛万苦来的蟋蟀,害怕地跳了井。后来这个孩子变成了一只蟋蟀,他不仅斗败了所有的蟋蟀,就连大公鸡都不是他的对手。统治者的小小爱好,竟害得百姓家破人亡。第三类是批判摧残人性的封建礼教,描写爱情与婚姻。《聊斋志异》描写了许多青年男女违抗封建礼教,向往自主婚姻的故事。如《连城》、《寄生》、《青娥》等,写得十分感人。特别是花妖狐魅和人的爱情故事,尤为脍炙人口。 《聊斋志异》的故事大都是借神话的形式写出来的。譬如:人可以变成老虎为哥哥报仇;小孩的灵魂附在蟋蟀的身上,而蟋蟀所向无敌;人和鬼魂可以结为夫妇;花妖和狐女也像人一样可亲可爱。其中作品《促织》是作者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借讲前朝故事,来扬露当时的黑暗现实。批判的锋芒直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天子。特别是篇末,作者仿效《史记》每篇篇末有“太史公曰”的体例,用“异史氏曰”直截了当地揭示出自己这一创作意图,这在古典小说中是很罕见的。《聊斋志异》起初以抄本流传,乾隆年间正式付刻时,刻印者为了避免之祸,特意删去“异史氏曰”中指斥天子的那几句话,就可见它明显地触犯了“时忌”。至于艺术手法,它也典型地反映了《聊斋志异》中一些名篇的特,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迭起迭伏,运笔跌宕多姿。这些都是我们研读时要注意体会。 《聊斋志异》里的故事全是短篇,用文言文写成。最长的也不过三四千字,短的才二十多个字。小说描写简洁生动,人物个性刻画鲜明,单是青年女子,就有很多具有典型性格的形象的。读《聊斋志异》,就像走进一座五彩缤纷的人物画廊。每个故事的情节安排也都显出作者的智慧和匠心,故事性强,曲折有味让人回味无穷。 聊斋自志 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松落落秋萤之火,魑 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罔两见笑。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 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甚者:人非化外,事或奇于断发之乡;睫在眼前,怪有过于飞头之国。 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展如之人,得毋向我胡卢耶?然五父衢头,或涉滥听;而三生石上,颇悟 前因。放纵之言,有未可概以人废者。 松悬弧时,先大人梦一病瘠瞿昙,偏袒入室,药膏如钱,圆粘乳际。寤而松生,果符墨志。且也:少羸多病,长命不 犹。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每搔头自念:勿亦面壁人果是吾前身耶?盖有漏根因,未结 人天之果;而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茫茫六道,何可谓无其理哉!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 偎阑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康熙己未春日。 补记 主题:《席方平》以阴间的冤狱揭露了封建社会暗无天日的现实,而席方平的报仇行动,也正是受压迫者起而反抗的写照。 席方平之父席廉“与里中富室羊姓有隙”。羊氏先死,在阴间贿通冥吏,使席廉亦死,并在阴间受尽酷刑,“胫股摧残甚矣。”席方平知父“朴讷”,于是到阴间代父伸冤。而羊氏则继续贿赂,买通了城隍、郡司、冥王,使席方平不仅无法伸冤,而且惨遭“火床”“锯解”等酷刑折磨。作品对此作了细致的描写,产生了足以振撼人心的效果: 冥王益怒,命置火床。两鬼捽席下,见东墀有铁床,炽火其下,床面通赤。鬼脱席衣,掬置其上,反复揉捺之,痛极,骨肉焦黑,苦不得死。约一时许,鬼曰:“可矣。”遂扶起,促使下床着衣,犹幸跌而能行。复至堂上,冥王问:刘德华的儿子>罗浩个人资料“敢再讼乎?”席曰:“大冤未伸,寸心不死,若言不讼,是欺王也,必讼!”又问:国际气象节“讼何词”?席曰:“身所受者,皆言之耳。” 受贿冥吏的淫威,反映了人世间富豪与官府勾结残害百姓的现实。席方平在酷刑面前毫不屈服,而且正是在磨难中逐步成熟起来,开始讲求斗争的策略,最后,借助二郎神的力量终于成功。 小说的后半部分,以占全篇字数四分之一的篇幅写了二郎神对冥王等的判词。这篇判词,虽然是以某种善良的幻想为基础的,而且文字亦非上乘,但毕竟反映了人民大众对官府的控诉和作者的满腔激愤: 勘得冥王者:职膺王爵,身受帝恩。自应贞洁以率巨僚,不当贪墨以速官谤。而乃繁缨棨戟,徒夸品秩之尊;羊狠狼贪,竟玷人臣之节。斧敲斫,斫入木,妇子之皮骨皆空;鲸吞鱼,鱼食虾,蝼蚁之微生可悯。当掬西江之水,为尔湔肠;即烧东壁之床,请君入瓮。城隍、郡司,……惟受赃而枉法,真人面而兽心!是宜剔髓伐毛,暂罚冥死;……隶役者,……飞扬跋扈,狗脸生六月之霜;隳突号叫,虎威断九衢之路……当于法场之内,剁其四肢;更向汤镬之中,捞其筋骨… 一般来说,古代复仇文学对于复仇的处理是通过个人的暴力复仇。或者是借助侠客直接杀死仇人。但是,席方平的复仇方式的公事公办。冤有头,债有主,羊氏不不在人间,于是他到阴间。但是采取的手段是打官司。这和我们所说的快意复仇的私人性具有本质的区别。借助司法手段达到复仇目的,可以显示主人公对司法公正的期待,这也进一步反映了作者对封建司法制度的绝望。二郎神的出现则表现出作者对司法公正的渴望。 | |
席方平
本文发布于:2024-11-07 15:39: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上一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篇)
- 下一篇: 青春励志作文500字(精选9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