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全县红军村观后感
1935年,红军驻军天全仁义乡程家村(现红军村),历时100余天。灾后重建后,该村以红军文化、农旅融合为发展理念,依托红军大学、红军医院、红军井等遗址,新修产业环旅游线路,引进油茶、金银花、羊肚菌、七彩林、山药、荷莲、小龙虾等产业,构建起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红案
6月12日上午,在天全县仁义乡红军村,阳光透过浓密的云层挥洒在大地上,一面偌大的党旗模型前,“红军长征在天全”7个鲜红大字显得格外醒目,后面的田塘中,一池池荷叶铺满田野,一支支鲜嫩的荷花露出尖角,蓄力绽放。而在周边的步游道上,开满了各鲜花,络绎不绝的游客穿插其中,尽情享受这别样绚丽的夏日“春光”。
在这里,我们主要参观了红军大学、红军医院。红军大学是一座很漂亮的二层阁楼。上面是的住室,下面是会议室。会议室三面透风,一面是墙壁。每间房之间都有粗大的木柱支撑着,这是当时我国南方特有的木质阁楼。会议室的中间放着一张大方桌,方桌四周放着两排或一排长长的木竟,当年在这里,几乎天天召开会议决定中央红案北上抗日的方针。
我们还参观了马灯馆和其它一些住室。尤其马灯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那时代,马灯是野外照明最理
想的工具。长征途中,由于敌人的围迫堵截,红军多半夜行军,常常几个人或许多人用一盏马灯,因为需要,领导人在夜行军时,每人一盖马灯。所以我在马灯馆亲眼看到了当年、周恩来、王稼祥、用的马灯等,有几十盏呢!
马灯,照亮了长征的路!不能忘却这一盏盏马灯!是它照亮了浸浸长夜;是它,指引了曲折的道路;又是它,见证了中国伟大诗篇的诞生:井冈山的八角楼上,遵义的会议桌上,延安的密洞中……
走出红军村,放眼南望,平旷的田地里,一棵棵玉米吐着穗儿,打着苞;一片片向日葵顶着黄灿灿的花盘在微笑。真是一派繁荣和平的景象。我想:如此幸福生活是用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啊!可是如果想要让这种幸福生活延续下去的话,那就要靠我们这一代人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本领,将来把国家建设的更昌盛,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