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第一部分客观题
一、选择题(共50题,每道题1分,共50分)
1.【答案】B “出奇不意”应为“出其不意”。
2.【答案】B A 项“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提出时用的套语,是一种自谦之词;C 项“巧夺天工”,意为“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而峨眉山本身就是天然,不在“人工”之列;D 项“师心自用”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是贬义词。
3.【答案】C 辅音并不全是声母,ng 是辅音,但是它不是声母。
4.【答案】D “凹”的第三画是竖。
5.【答案】B A“宫阕”应为“宫阙”,“靡烂”应为“糜烂”,“食不裹腹”应为“食不果腹”;B“幅射”应为“辐射”,“劈荆斩棘”应为“披荆斩棘”;C“衷肯”应为“中肯”,“言简义赅”应为“言简意赅”,“滥芋充数”应为“滥竽充数”;D“开源截流”应为“开源节流”。
6.【答案】A 《天问》是中国古典诗坛上的一朵奇葩,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7.【答案】C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出自柳永的《蝶恋花》。
8.【答案】C 同日而语:把相同的人或事物放在相同时间比较,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相提并论:把截然不同或不是一个性质的人或事物摆在一起进行评论。混为一谈:将本质不通的事物相混淆,说成是同一事物。等量齐观:指把不相同的事物用同一标准来衡量,一样对待。9.【答案】B
A 重复赘余,去掉“不申请外侨身份证”即可。C 关联词位置不当,“不但”应调到“产量”之
前。D 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10.【答案】A “合”写出林木环抱的形势,“斜”是说它的远景,隐隐青山横在村郭之外。选项中修辞格的分析是错误的。
11.【答案】B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12.【答案】C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出自杜牧的《过华清宫》,这里“妃子”指的是杨玉环。13.【答案】D D 项的“秋”意为“秋天”,无活用。A 项的“活”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活;B 项的“绿”是形容词作动词,吹绿;C 项的“老”和“幼”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分别意为尊敬和爱护。
14.【答案】D A 项“《雅思IELTS 考试》”和“《博思BULATS 考试》”,不是书名,应将书名号改为双引号;B 项全部顿号改为逗号,前一个问号改为逗号,后一个问号改为句号,因为都是陈述语气;C
项间接引用,句号不应放在引号内,去掉“自悔”后面的句号;D 项标点使用无误。故选D。
15.【答案】C 第一、二空,应从“画怎样的画”和内容递进的角度思考,可确定为⑤②;第三、四空,要从“人”与“道”对应的角度思考,可确定为③①。最后两句作评论性总结,⑥在④的前面。
16.【答案】D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即《关雎》。17.【答案】C 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18.【答案】D 《江西诗社宗派图》的作者是吕本中,江西诗派也是由此得名。19.【答案】B 宋濂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其“当今文章第一”。
20.【答案】B 打了王保善家一耳光的是探春。
21.【答案】C 这里只提到了一种治国方法,即道德教化。孔子主张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原则,认为对百姓实行道德教化比刑罚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22.【答案】C 白娘娘盗的是灵芝仙草。23.【答案】B “东施效颦”出自《庄子》。
24.【答案】A A 项中是“父亲死得早,母亲作为佣人养家糊口”。另外,保尔并没有养成畏畏缩缩胆小的性格,而是嫉恶如仇,敢想敢做。
25.【答案】C 表达了对时光易逝、青春虚度的伤感。26.【答案】C 该典故为“庄周梦蝶”,出自《庄子》
。27.【答案】A战争的成语
B 项三人的身份地位不同,但悲剧的结局是相同的;
C 项不是《新青年》而是屠格涅夫的小说《前
夜》,觉民并没有激起热情,而是温和平静,认为做事不可激进;D 项不是觉新而是觉民。28.【答案】D 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
29.【答案】A 英国诗人弥尔顿的代表作《失乐园》中,亚当、夏娃被逐的故事取材于《旧约·创世纪》。30.【答案】B 《奥德修纪》突出体现的是冒险精神。
31.【答案】C 期颐,指人百岁。八、九十岁称“耄耋”。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知天命指五十岁,花甲指六十岁,古稀指七十岁,耄耋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32.【答案】B 堂吉诃德着迷于骑士小说,企图恢复过时的骑士精神,陷入了疯癫状态,这也在现实生活中制造了一系列笑料百出的事情。
33.【答案】B 臧克家享有“农民诗人”“泥土诗人”称号。
34.【答案】D 被瞿秋白高度评价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成功的长篇小说”是《子夜》。35.【答案】C 《沙扬娜拉》的作者是徐志摩。
36.【答案】B 杜牧因晚年居樊川别业,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虎牙韩涵37.【答案】A “划粥断齑”的典故来源于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故事,指分开捣碎的腌菜和凝结的粥,按定量来吃,形容生活清苦。
38.【答案】C 被钟嵘评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是曹植。
39.【答案】B A 项的前者意为“凭借”,后者意为“以……为由,用”;B 项的“乃”都是“于是”的意思;C 项前者意为“离去”,后者意为“距离”;D 项前者意为“自己”,后者意为“从”。
40.【答案】C ①③⑤的“之”都是助词“的”,②④⑥的“之”是代词,但是指代的对象不一样,即意义不一样,故选C。
41.【答案】D A 项的“食”通“饲”;B 项的“见”通“现”;C 项“邪”通“耶”。42.【答案】C
A 项的“以”是介词,凭借,意思是:凭借什么与(齐国)作战。
B 项“以”是介词,按照、凭
借,意思是: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C 项的“以”是介词,把,意思是: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D 项的“以”也是介词,凭借,按照,意思是:可以凭借这一条件打一战。故选C。43.【答案】D 损,减少的意思,整句意思为:仔细考虑,斟情酌理,掌握分寸。
44.【答案】A “以君之力”的“之”是助词“的”。A 项的“之”是助词“的”;B 项“之”是代词;C 项的“之”是“到、往”的意思;D
oppot703项的“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2021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模拟卷(三)
刘嘉玲档案45.【答案】C A 项前一个“为”是“给、替”的意思,后一个是“焉”与“为”,两字都是表达疑问语气的句末助词,合用,同“吗”;B 项前者指的是“从”,后者指的是“在”;C 项的“以”都是“用”的意思;D 项前者是表转折“却”,后者是表修饰,不翻译。
46.【答案】C 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47.【答案】B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48.【答案】A 掌握查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49.【答案】D 是第四学段的要求。
支付宝怎么提现50.【答案】A 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第二部分主观题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8分)
1.自缘身在最高层
2.浩荡离愁白日斜吴奇隆为什么离婚
3.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4.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5.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三、论述题(8分)
【评分标准】
本题共8分,采点得分,分别阐述阅读和阅读教学的含义得2分,阐述如何实现得6分(必须用自己的话扩展或者举例子扩展,如没有,则扣2分)。字丑、有错误酌情扣分。【参考答案】
(1)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2)①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
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适当扩展,解释清楚即可得3分)
②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适当扩展,解释清楚即可得3分)
四、诗词鉴赏(14分)
【评分标准】
思想内容(诗歌大意和作者情感)6分,艺术特分析(鉴赏2处即可)6分,采点得分,语言流畅、表达清晰,字迹整洁2分,字丑扣2分。【参考答案】
李贺是中唐时期浪漫主义杰出代表,他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潞州一带,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
(1)思想内容:诗的开头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三、四两句从声、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五、
六句描写了战场苦寒的场面: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末尾抒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讴歌了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6分】
(2)艺术效果:①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的描写,然后以“欲摧”二字,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
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的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
②“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号角声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来烘托,黯然凝重的颜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抹上了一层悲壮的彩。
③“半卷红旗临易水”中的“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救援和袭敌,“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④“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里的“黄金台”用典,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有识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浓艳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彩,其中如金、胭脂和紫红,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秋、玉白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彩斑斓的画面,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五、教学设计(20分)
【评分标准】
本题共20分,采点得分,具体分值可参考以下答案。字迹潦草不整洁扣2分。【参考答案】一、教学目标(3分)
1.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理解诗文大意,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作者背景,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品味诗歌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将士英勇杀敌的雄心壮志,体会诗中报效祖国、不畏牺牲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2
分)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报效祖国、不畏牺牲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三、教学方法:情境法、诵读法(1分)四、教学手段:多媒体(1分)五、教学安排:1课时(1分)六、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激发兴趣(2分)
用多媒体播放古代战争相关的图片和将士奋战守城的画面,并配上叙述:同学们,从古至今有很多守卫自己祖国的将士们,他们英勇杀敌,不畏牺牲只为了守护家园。有很多文人也对此进行了描写,发出了自己的感慨,比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等等,今天咱们要学习的一首诗,也是描绘了这样的场景,咱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是怎么描绘的,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让我们为一起来学习——《雁门太守行》。(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分)
①了解作者:李贺是中唐时期浪漫主义杰出代表,他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潞州一带,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
②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解决生字词,划分朗读节奏。生字新词:摧(cuī)携(xié)
划分节奏: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③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老师重点指导“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和“向日:迎着太阳”。
(三)精读课文,品味情感(4分)1.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老师明确:此诗用浓艳斑驳的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
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2.本文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学生讨论,老师明确:运用了用典的手法。“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里的“黄金台”用典,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3.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讨论,老师明确:本诗有声有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景物鲜明,彩凝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四)总结拓展(1分)
在这首诗中,我们感悟到了战士们保卫国家的决心,历史上有很多的爱国事迹,你知道哪些呢?请同学们来分享一下。
(五)作业布置(1分)1.背诵全文。2.边塞诗积累。七、板书设计(2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首联:对峙(夸张、比喻)颔联:交战(听觉、视觉)颈联:偷袭(用典、侧面)尾联:抒怀(用典、主旨)
英勇、保家卫国、爱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