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长恨水长东
摘 要:《长恨歌》描述了王琦瑶极具悲剧彩的一生。王琦瑶形象的悲剧元素主要在于其生命的衰老与意外凋零、爱情的不幸和人生意义的消解。个人性格的缺陷、都市文明的诱惑、女性角的无奈以及光阴无情的折磨共同构成了王琦瑶人生悲剧的根源。
关键词:《长恨歌》 王琦瑶 悲剧 元素 根源
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是王安忆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强烈的悲剧性深深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小说主人公——上海女人王琦瑶颇具传奇彩的波折一生给人以强烈的“流水落花春去也”、“人生长恨水长东”的可悲、可叹之感。
《长恨歌》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王琦瑶形象的悲剧性。以下,我们主要从王琦瑶形象的悲剧元素以及王琦瑶人生悲剧的根源这两个方面来进行一些粗浅的评析。
一、王琦瑶形象的悲剧元素
尽管王琦瑶也曾有过春风得意、风光无限的美好时光,但是,显而易见,王琦瑶的一生是一场繁华、无边凄凉的悲剧。其人生命运的悲剧元素,并不仅仅在于她将至老年时的意外惨死,而是多方面的。
(一)生命的衰老与意外凋零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在无穷无尽的茫茫宇宙中,任何人的个体生命都是十分短暂的。仿佛在须臾之间,一个人就由出生到了少壮,又由少壮到了衰老,直至死亡,演绎完注定的人生剧情,这是何其无奈何其沉重的悲凉啊!这对于女性,尤其如王琦瑶般貌美如花的女性来说,更是教人情何以堪!当王琦瑶“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转瞬间红颜不再,年老衰时,对她而言是多么令人叹息的悲剧。更何况“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她的生命不是自然的老病而终,而是因意外的变故戛然而止。本来,生命只有一次,生命的价值是最不可估量的,当生命在不该结束的时候意外凋零当然更是人间最大的惨剧。《长恨歌》中,王琦瑶在历经人生的一场场风雨中,都坚强地走过来了。但是,在将至老年时她意外地被长脚这样一个所谓的“朋友”图财害命,曾经如花的生命凄惨地骤然凋谢。这是小说的大结局,也是最震撼人心的大悲剧。这一情节完成了对王琦瑶悲剧形象的最终刻画,也使整部小说的悲剧性达到了高潮。
王佩雯(二)爱情的不幸
爱情的不幸也是王琦瑶人生悲剧的重要成分。王琦瑶的一生也许称得上是情爱荡漾的一生,但是,她获得了真正幸福的爱情吗?绝对没有。作为李主任的,她和李主任之间没有真正的爱情,有的只是权交易而已。王琦瑶只不过是让李主任放松心情的“人生的风景”。李主任爱的只是王琦瑶的青春美,王琦瑶爱的只
是李主任的权势及其带来的风光富足的生活。更何况这样的畸形情爱也因为李主任的遇难而突然终结,使王琦瑶从此开启了她的悲剧人生。深爱王琦瑶的程先生,让人感觉与王琦瑶是天生的一对,由于种种原因,王琦瑶的爱情却一再和他错过。真正爱她的人,真正值得她爱的人,她却没有选择去爱。王琦瑶与程先生无缘相爱,也许是最令人叹息的,这也注定了王琦瑶一生在爱情方面难得正果,令人可悲可叹。王琦瑶和康明逊相互间不乏吸引,还有着一些真实的同情,算得上是两情相悦,却因为王琦瑶身份的特殊,这爱情也只能无奈地草草收场。王琦瑶与老克腊之间只有颇为变态的性爱而已,更没有什么爱情可言。因此,王琦瑶的爱情生活实际上是非常可悲可怜的。
(三)人生意义的消解
人生意义的消解同样是王琦瑶形象极为可悲的元素。我们很难觅到王琦瑶人生意义的所在(尤其是在她结识李主任之后)。对“上海小”的追求与成功,确实让人们看到了她的青春生命流光溢彩的美丽和进取的活力,但恰恰是参赛“上海小”使她结识了李主任,由此踏上了人生的悲剧之路。重新回到上海之后,除了挂起牌子为人打针是王琦瑶积极适应社会的有意义生存之外,王琦瑶更多地沉湎于怀旧的梦境之中,没有信念,没有追求,不能主动地融入新社会。改革开放后,“上海小”的旧名声,加上她自己对繁华旧梦的留恋,使她表面上成了时尚的领袖,家里“真成了个青春乐园”[1],形形的青年人络绎不绝,最终她引来的
却是杀身之祸。王琦瑶的人生意义在哪里?她的精神世界十分空虚,除了怀旧,除了时尚与浮华,除了虚荣感,什么也没有了。甚至,连普通人拥有的平和心境、至爱亲情,她仿佛也消磨殆尽了。她对女儿薇薇的牵挂并不很深,女儿对她也显得淡漠、疏远。她浑浑噩噩,再也不到人生的方向。她生活的一切意义都被曾经的“上海小”、曾经的爱丽丝公寓、曾经的繁华旧梦,遮蔽了、消解了……
二、王琦瑶人生悲剧的根源
是什么决定了王琦瑶的悲剧人生?根据对王琦瑶生命历程的详细考察,笔者认为是个人性格的缺陷、都市文明的诱惑、女性角的无奈以及光阴无情的折磨共同构成了王琦瑶人生悲剧的根源。
(一)个人性格的缺陷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王琦瑶个人性格的缺陷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
首先,王琦瑶的虚荣心极强。一方面,在大上海上流社会的荣华富贵与普通百姓的平凡生活之间,她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而放弃后者,哪怕得到它的手段并不光彩。真正深爱她的程先生既有才华又不乏风度,与她本是天生的一对,她却将程先生看作退一万步的底线,因为程先生地位平平,只能带给她普通百姓的平凡生活。在获得“上海小”第三名后,她就毅然抛开程先生,心甘情愿地做了李主任的,因为她更渴望李主
任这位军政界要员赐予她荣华富贵的生活。另一方面,当繁华烟消云散之后,她竭力逃避平凡的现实生活,沉浸在对繁华旧梦的追忆与留恋之中。李主任遇难,上海解放,她采取了退守的态度:看旧电影,围炉夜话……她自欺欺人地为自己营造着一个又一个梦境。后,她不顾自己的年龄,极其热心地参加各种舞会并组织各种沙龙,充当青年人的生活导师。作者曾颇为讥讽地把她比喻成一幅古画,把她的家称为青春乐园。王琦瑶也曾多次意识到她追求的一切,如“上海小”的桂冠,爱丽丝公寓的生活都是虚幻的,但内心深处的虚荣感又使她抵挡不住各种诱惑。正如她陪薇薇照相时所想的:“今天真不该跟着来,来也是做看客的,看的又是不想看的,明知道照相馆这地方是骗人,却还是要上这的当,几十年也不觉悟。”[2]
其次,王琦瑶对人生抱有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不能认真对待生活,不能清醒地反思自我。她的“少想多做”反映的正是她缺乏清醒的自主意识而更愿意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的心态。她先后与几个男人有过肉体关系,几乎每一次都结局尴尬,但是,她从未认真反思,从不吸取教训,下一次依然如故。为了填补空虚的生活,她在沙龙里集合了形形的人,连长脚这样的小流氓也成了她的座上宾。她生病时,长脚去看她,她明知对方有所图求,却不愿认真过问或有所防备,致使长脚有机会轻易将她杀害,并攫走了她视为生命的金条。王琦瑶就是在这种得过且过、似梦似醒的状态中糊里糊涂地走完一生,并等来了最不幸的结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