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基本环节
一般课堂教学包括六大环节: 即, 组织教学、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学习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环节一: 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包括上课前的学生学习状态调整, 也包括上课中师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监控与调整。课前的组织教学有激发学习状态的作用, 教师通过目光注视, 师生问好, 让学生进入上课状态。(课堂上的组织教学见环节四)
环节二: 复习提问
对于复习部分要精心设计复习内容, 复习要有目的, 提问的问题要经过设计。(要求见下面“学习新课”部分中“问题设置”)
环节三: 引入新课
导入语是一节课开始时, 教师导入新课的话。设计好一节课的导入语, 可以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导入语的作用
1.集中学生注意力
注意是一种心理特性, 任何心理过程的发生和进行都离不开注意的伴随。上课开始时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并指向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中, 为完成新的教学任务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使学生的兴奋中心转移到课堂上来。
2.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不会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而产生探究的欲望。
第三代身份证新功能导入语可以采取出人意料的形式, 看似与本课毫无关联, 但通过教师的引导, 不仅抓住了人的眼球, 有一定的趣味性, 而且成功地实现了学生注意力的转移, 激发学生对于进一步学习课文的主动性。
3.创设学习氛围
运用导入语, 描述一幅画面, 或创设一个身临其境的情景, 让学生身处其中, 尽快进入教学的主题。
4.调动学生情绪
有经验的教师总在导入时主动和学生进行心理沟通, 活跃课堂气氛。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在心理上接受老师, 在快乐中学习。 
教师如果紧扣教学内容以趣事开讲, 就能直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乐学”境界, 使难懂的知识变得易学, 使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
5.引起学生思考
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 带着问题去学习是最好的方法, 因此, 好的导入语还应引起学生的思考, 促使其主动寻求答案, 进行探索式学习。
6.衔接新旧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 设计的导入语将两节课相联系起来, 在让同学们进入新课的学习之前帮助同学回忆旧课知识, 从上一堂课的内容出发, 到两节课内容的关联性, 则不仅能自然地引入新的知识, 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更完整的知识体系, 而清晰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对于知识的记忆与运用。
7.明确学习目的
在导入的时候教师只要概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程序, 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 引起学生思想重视并准备参与教学活动, 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做到“课伊始, 意亦明”的一种导入。
(二导入的基本要求
1.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语
要充分发挥导入环节的作用。导入语要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创设学习氛围;引发学生思考;衔接新旧知识。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2.导入语应简洁
要考虑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 也要考虑课堂时间。导入的时间不宜过长, 一般为1到3分钟, 最长不要超过5分钟, 这是因为导入语并不是课程本身, 而是新课程的引入。
3.导入语应有针对性
导入语的设计以教学内容为基础, 针对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去设计导入形式和导入语。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导入语在逻辑上操作方向明确, 与内容有内在的逻辑联, 主题吻合度高。
4.导入语要新颖、巧妙
语言精练, 有吸引力, 有感染力。导入语要新颖多样才能吸引学生, 新颖往往能出奇制胜,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5.导入语要准确
不要说一番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 导入不能随意, 要注意课堂的严肃性。
(三常见的导入方法
1.情境导入法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目的的方法。
【例】在讲《拉丁美洲》时, 有位教师这样设计课堂导入:“巴西每年都要举办盛大的狂欢节, 数十、百万人涌上街头, 这一天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因此, 巴西是伦巴舞的故乡, 就连他们的足球也被誉为艺术足球。”话一讲完, 学生的兴奋点受到刺激, 思想立刻就飞入了巴西――拉丁美洲, 为导入新课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