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提出,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乐”,是在感性的日常生活以及人际关系中寻求道德理性和精神愉悦,是乐观眺望未来的人生最高境界。“感”,是情感,因为人性的塑造、陶冶不能仅凭外在的道德规范等,只有情感的陶冶塑造才有真正的心灵成长。乐感文化突出人的主体性立场,注重个体的感性生命,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的精神,关注世间幸福、人际和谐,引导人们过一种内心喜乐、乐观豁达的生活,是一种注重涵养人性、寻求人性完满的文化。[1]
在乐感文化的观照下,江苏省南京市莫愁湖小学(以下简称“莫愁湖小学”)为塑造“莫愁乐者”的美好形象而精心润育,体现出笑对人生、笑对生活、笑对未来,乐于奋斗、乐于创新、乐于成功的精神追求。在聚集多方智慧的基础上,学校最终将文化的核心理念凝练为“乐成”二字。“乐成”语出《吕氏春秋》,“乐”为“快乐、乐观、乐于”之意,“成”为“成长、成全、成功”之意,“乐成”意为“乐成人美、乐观达成、享受成功之乐”。莫愁湖小学呼应校名“莫愁”之意,将“乐成”作为学校特教育的价值追求,旨在弘扬乐感文化的核心精神。学校通过营造“乐生校园”、创构“乐学课堂”、修炼“乐业教师”、和谐“乐社交”等特建设路径,进行育人方式的生态重构和实践探索,全方位践行“乐成教育”理念,发挥乐感文化的育人功能,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特发展、品质发展。
一、营造“乐生校园”
“乐成教育”一直坚持乐感文化的人本取向,呼唤每一个学子以“乐感”的生命存在方式行走,力求用天人合一的哲学文化思维建设校园。基于此,学校营造“乐生校园”,着力体现“人的自然化、自然的人化”的哲学思维。学生每日穿行其间的校园,主角不应只是恢宏的建筑物,树木花草、亭台楼宇、功能用房等都应是诗意的、能互动的、充满活力的存在,是能促进学生生命蓬勃生长的
“乐成教育”:
乐感文化视域下的育人创新
郝玉梅
“乐成教育”是乐感文化视域下的情感教育,旨在弘扬乐感文化的核心精神。江苏省南京市莫愁湖小学通过营造“乐生校园”、创构“乐学课堂”、修炼“乐业教师”、和谐“乐社交”,进行育人方式的生态重构和实践探索,全方位践行“乐成教育”理念,发挥乐感文化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快乐的情感中蓬勃生长。
乐成教育;乐感文化;乐生校园;乐学课堂;乐社交
无声课程。
(一)乐生的校园是文明校园
“乐生校园”用主题文化启心智。学校以“文明校园”创建为契机,在“美化、净化、人文化、个性化”上下功夫。一号大厅左右墙壁上,“乐成”的核心理念和“三风”内容用甲骨文、金文、篆书等不同字体呈现,作为两面墙壁的背景,凸显丰厚的学校文化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教育方针”红艳醒目,大厅中间立柱上“八礼四仪”12个生活小场景充满童趣。大厅的宣传橱窗中,“莫愁湖学生行为规范”旁边是“乐成娃娃争‘星’榜”,每日更换,激发学生乐于争先创优的精神和集体荣
誉感,让学生体验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中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右边墙壁上的显示屏每日滚动播放学校重要活动和充满儿童生命气息的关键事件,是学校环境育人灵动的电子窗口。学校用鲜明的主题文化培育每一个“莫小人”明德心灵的校本精神气象。
(二)乐生的校园是园艺校园
“乐生校园”用乐美文化冶情操。2008年,学校创建成为南京市园林校园。1号天井中假山流水、拱门竹影,雅致幽静,林间石椅石桌供学生休憩书画,青石地砖上刻绘的京剧脸谱突显了学校的京剧艺术特,此谓“乐唱园”。2号天井,既有四季常青的灌木和草坪,也有四季分明的各种花卉,学校将四块围着的花坛打开,让学生能够徜徉其中,感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谓“乐读园”。学校还将校园主体建筑分别命名为“乐成楼”“乐书楼”“乐艺楼”:“乐成”,寓意快乐成长,成全于人;“乐书”,寓意乐于读书,书香致远;“乐艺”,寓意乐显个性,艺美人生。通过冠名“乐”字建筑,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乐感文化气息熏陶浸染,让学生在快乐环境中张扬个性、健康成长。
(三)乐生的校园是温暖校园
“乐生校园”用温情文化暖心田。为了体现对每一个学生生命的乐感关怀,学校在校园一角开辟出两间“心理咨询室”,设置了办公区、游戏活动区(放松区)和康复训练区(个辅室)。办公区是心育教师与家长、学生谈心交流的常用地。游戏活动区放置了各类绘本书籍和益智类玩具,供智障学生开发培养智力。康复训练区配备了蒙氏器材、大龙球、蹦床、平衡踩踏石等感统康复训练器材,对患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学生进行粗大动作训练。其中,最安静的区域留给有听力障碍的
学生进行补充性学习。温和舒适的环境和齐全的康复训练器材,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放松身心的场所,更让学生愿意到这里享受那份特别的关爱。学校用真爱唤醒学生的心灵,用大爱滋养学生的情怀,让学生在充满爱意的温馨氛围中愉悦成长。
二、创构“乐学课堂”
第三代身份证新功能乐感文化理念能否在学校真正落地,主要取决于能否构建一个基于校本实际、审视特文化、源于办学理念、乐于成全学生的既有特定逻辑而又充满个性化创生变革的课堂实践载体。为此,学校聚力开展新一轮课堂教学深水区的变革,努力使课堂呈现出“从学习的主动发生,到学习的真正发生,再到学习的乐感发生”的状态,让课堂充分展现激活潜能、建构情智、愉悦个性的三重价值。
(一)特范式创生
2014年,学校提出“展学,让学习看得见”的教学主张,并提炼出“展现乐学‘1+3’”的框架,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简洁明了、易于理解、便于操作。这里的“1”是指一个内核,即让乐学看得见;“3”是指三个维度,即展示学情,乐于让问题看得见;展示过程,乐于让思维看得见;展示成果,乐于让进步看得见。比如:语文课堂上,谈古论今,积累语言,培养审美,体会文学之乐;数学课堂上,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理智之乐;科学课堂上,动手实践、分组合作,感受科学方法之美,体会探究之乐;艺术课堂上,放声吟唱,动手描绘,体会艺术之乐,从而发展必备的乐感情智和关键的学习能力。
(二)走向学科融合
学校在展学课堂创构中,坚持以学科及学科间融通的知识传递与人格培塑相互交融,追求综合育人的乐感效果。学校打开学科之门,打开教
室之门,打开学校之门,带领学生走到经典中,走到自然中,走到历史中去……学校充分进行学科拓展,如“乐成娃娃学汉字”推送成为小学生感受汉字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学习平台;“英语绘本”小舞台上生动的故事、精彩的表演,使英语成为学生熟练的外语;综合实践课上,学生走出教室,为校园里的一棵棵树木挂上了“身份证”。学校还将带领学生走进莫愁湖公园,借用莫愁湖水域资源,进行劳动养殖、花木栽培,从中到教育与生活的关联,实现学科间的跨越,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
(三)多元乐感评价
课堂评价是学生学习、素养发展、乐感程度的指挥棒。充分认识乐学课堂评价在乐成育人中的应有作用,对于课堂和师生的高品质发展意义重大。为此,学校聚焦乐感文化,从“知识学习中心”走向“乐感素养中心”,构建“展现乐学”的多元评价指标,发挥自我追求、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自驱动具身乐学效应。学校设计了“乐成时光学习评价单”,关注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将学习结果评价与增值评价相结合,突出展学的情态之乐、过程之乐和成果之乐;将课堂学习的乐感评价纳入“乐成少年评价体系”之中,体现学生学习生活和素养养成的一体性,达成“乐以为学、学以成人”的乐成教育终极目标。
三、修炼“乐业教师”
学校推进乐成教育变革与发展,最终需要通过师者的核心力量对乐感文化形成认同、践行与影响。因此,学校期待每一位教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更是乐业之师;不仅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也以乐感魅力引导学生的心灵成长。多年来,学校注重修炼教师以教为乐、超乎物质和境遇、各美其美的乐业审美境界,通过多种路径与策略为教师全方位团建铺路架桥,充分显示教师专业成长的乐感价值。
(一)体悟“阅读乐感”
在当今倡导全民阅读的新时代,“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是乐业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朱永新先生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一个爱读书的教师,他的知识不会枯竭,思想不会守旧。为此,学校精心实施教师阅读工程,选择多种阅读方式,促进教师体成长。比如,青年教师读书沙龙上,从读书笔记到读书分享,从情景表演到案例交流,既提升了教育理念,又改变了教育行为。再如,行政会前五分钟,从“闭环思维”说到“重构作业”,从“快乐教育”说到“学习的快乐”,既培养了行政团队的多元思维,又促进了管理方式的优化。乐业教师坚信读书使人明理、使人宁静、使人豁达,体现了生活自在、精神自由、专业自进的乐感价值。
(二)专注“恋生成长”
诚如范梅南学者所说,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学校教师以不变应万变,以迷恋学生成长为教育方向,坚守教育
初心,紧跟时代步伐。“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要求减负提质,作业设计要求减时增效,课后服务要求丰富多样,使所有教师面临新的教育挑战。随着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正式发布,乐业教师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学习修炼状态。学校紧紧围绕乐成教育五育并举、乐于成全、全面发展的目标,倡导乐业教师自觉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有效指导生涯发展规划,帮助学生追梦、筑梦、圆梦;成为教学减负增效的践行者,以乐业精神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引导者,充分显示教师的实践智慧;成为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彰显高尚师德乐感育人的鲜明价值。
(三)乐于“薪火相传”
新老交替、师徒结对是教师团队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规律。学校每年都有教师走过青春年华,到了退休年龄,也有年轻教师开启职业生涯。如今的教师队伍由老中青三代人组成,学校根据教师团队现状,采用分级培养机制,即“职初教师入门”“骨干教师成才”“专家教师示范”,扎实开展“青蓝工程”。为职初教师安排“双导师”,即学科指导和班级管理两个师父;为骨干教师安排“名师导师”,即聘请校内外名师、特级教师为师父;校内专家教师通过培养青年教师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学校隆重举办每一位退休教师的荣退仪式,每一位老教师对教育生活的美好回忆,
是最有影响力的乐感文化辐射。莫愁湖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莫小人,以老带新,乐于互学,以乐成教育的名义,在薪火传承的多样情景和领悟乐成教育真谛中,展示教师丰富的乐感育人价值。
四、和谐“乐社交”
中国儒家经典《论语》中,不论是“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还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论述,都指出了中国人“乐”的生存智慧。英国著名学者赫胥黎曾说过:“欲造伟大之国民,必自家庭教育始。”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乐成教育对儿童和谐成长产生终身影响的重要场域。学校全面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强化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实现家校同频、乐感共育的和谐乐社交。
(一)追求协同乐成
著名物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于1973年提出“协同学”,指出存在于一个系统内的各个因素,通过一定相互作用产生协同效应,起到简单相加所不能达到的整体效果。[2]乐感文化视域下的“乐成教育”同样需要重构校内管理模式,扩大校外教育资源,建立良好的家校社交朋友圈。为此,学校积极主张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融合发展成一个共同体,建立家校齐头并行、相互促进、彼此补充、互利共生的协同乐成共育关系。通过双方构建有效衔接、乐感互动的新型合作育人机制,利用“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共育网络资源平台,实现线下与线上相结合,共同履行立德树人、落实减负增效、促进全面发展的育人使命,协力描绘共育学生成长成才的新蓝图。
(二)崇尚主旨共建
学校通过合作开发多元载体,整合丰富资源,加强交流协作,不断积累文化厚度,延伸平台宽度,拓展共育深度,优化课后服务。比如,学校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公开阳光食堂管理、大宗食材招标、校服征订招标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家委行使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和评议权,有效地促进家校沟通,积极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为学校教育管理注
入新的动力。学校成立乐成家长学堂,定期邀请儿童教育专家进校园,利用学校每周推送家庭教育文章;共同组织研讨“隔代教育问题”,共同打造京剧、航海模等艺术科技特教育,丰富课后服务项目,建设家校乐成特品牌,力求使家校共建主体在乐社交中乐感满满。
(三)创新共育方式
为了有效开展家校同频的“乐成共育”,学校不断打开旨在亲子共成长的新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踏入社会。开展“走近名家,放飞梦想”“乐感看世界,一起向自然”“家校共与孩子分享艺术”等增进和谐社交关系的乐感活动,让学生在自然空间里领悟生活的多彩,在场地驻足间感知艺术的精深,在多种活动中收获家校乐感共育的美好。同时,学校将研学项目开在莫愁湖公园,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走进公园,深入学习莫愁文化,开展莫愁湖小调查,成立莫愁湖小导游社团,介绍莫愁湖的历史,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并在充满意义、家校关怀的多元项目中快乐成长。
莫愁湖小学多年来坚守乐感文化视域下的乐成教育,通过环境濡染、课程浸润、教师引领、协同支持,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快乐的情感中蓬勃生长,并以乐感的姿态面对人生、面对生活、面对未来,绽放出乐感文化育人的个性精彩。
参考文献:
[1]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N].光明日报,2020-8-1(11).
[2] 陈晖. 博物馆与学校教育协同体系探究——以杭州名人纪念馆第二课堂活动为例[J].中国纪念馆研究,2019(2):70.
(郝玉梅,江苏省南京市莫愁湖小学,邮编:21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