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渭南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1.10.28
∙【字 号】渭政发〔2021〕31号
∙【施行日期】2021.10.28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正文
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渭南高新区、经开区、卤阳湖、华山景区管委会,庄里试验区: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21〕8号)精神,抢抓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重大机遇,加强创新资源开放集聚和优化配置,加速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将高新区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开放高地和人才高地,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结合渭南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高新区体制机制持续创新,创新创业生态明显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高质量发展迈出关键步伐。全市高新区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全市高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各高新区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以上,全市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100家。渭南高新区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特园区,建成智能制造装备国家创新型产业集,排名较2020年提升30位以上,富平、蒲城高新区进入全省高新区前8位,韩城、白水高新区进入全省高新区中游水平,各高新区在全市经
济发展中的龙头支柱作用显著增强。
到2035年,全市高新区全面形成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率先建成高水平智慧园区,绿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全面建成以渭南国家级高新区和富平、蒲城、韩城、白水省级高新区为核心,一批特科技产业园为补充的产城融合、智慧高效、绿生态、宜居宜业的“1+4+N”创新型产业集。主导产业迈入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高新区成为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二、重点任务
(一)聚焦秦创原战略,打造创新发展引擎。
1.提升渭南国家级高新区水平。支持渭南高新区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建设高水平开放协同新高地、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全国一流创新型特园区,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优势特产业集,为关中先进制造业提供有力支撑。支持渭南高新区在全市布局建设合作示范园区、创新共同体等平台载体,加强与市内其他高新区产业链创新链分工协作,赋能全市高新区发展。加强与省内外高新区的交流合作,与东部地区国家高新区建立对口合作和交流机制,探索异地孵化、飞地经济、伙伴园区等多种合作机制。(渭南高新区负责,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
2.支持省级高新区特化发展。鼓励各高新区积极参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深化校地合作,探索“在港孵化+飞地转化”模式,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支持富平高新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兴服务业等产业,打造功能要素完备、高端产业引领、科技创新活跃的知名高新区;支持蒲城高新区发展新型化工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科技等产业,着力打造配套设施完备、服务体系完善的创新型资源集聚区;支持韩城高新区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节能与环保、光电新材料等产业集,建成全省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和黄河金三角对外开放合作先行区;支持白水高新区集聚科技创新资源,重点发展食品精深加工产业、果业智能机械制造产业,建设特型省级高新区。(富平、蒲城、韩城、白水县政府分别负责,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
3.推进县域特科技园区建设。坚持“一县一区、一区多园、一园一业”原则,依据各县市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培育具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主导产业,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按照“一县一策”原则制定出台有针对性支持政策,扎实推进产业园区整合升级,打造一批重点特园区。加快推进标准化创新创业中心、技能培训、财税办理、投融资等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园区专业化服务能力。支持国家高新区和具备条件的省级高新区以“一区多园”模式整合或托管区位相邻、产业互补的县域科技园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对外经济合作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配合)
(二)聚焦高质量发展,培育科技型企业体。
4.优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布局。各高新区结合自身特优势产业,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招引一批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来渭落户,补充、延伸、强化、优化相关产业链,培育成长为产业头部企业。依托秦创原(渭南)创新驱动平台和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引进增材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技术成果来渭落地孵化,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加大全产业链企业招引力度,给予相关企业财政、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鼓励上下游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打造“头部企业+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生态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对外经济合作局、各县市区配合)
5.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对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给予10万元奖励,支持各县市区出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支持政策。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开展校地合作、建立研发机构、加强技术攻关,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整体迁入的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市县两级相关支持政策。(市科技局牵头,市税务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县市区配合)
第三代身份证新功能 6.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鼓励高新区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积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快实现产业链补链强链。各高新区应建立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库,做好“专精特新”企业入库培育、认定管
理、示范推广工作,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入库企业在融资支持、管理提升、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予以支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各县市区配合)
7.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和企业科技人员通过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在高新区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按年度发布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建立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推动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的梯度培育机制。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扶持力度,优先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省市项目,享受创新创业人才扶持政策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市科技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税务局、市财政局、市政府办(金融办)、各县市区配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