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原文及全文解释整理
经过“斯人”“是人”之争后 ,信任许多人都知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句话出自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原文及全文解释,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及解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全文
舜在田间被任用,傅说在泥瓦匠中被选拔,胶鬲在贩卖鱼盐的商人中被选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选拔,百里奚从集市里被选拔。
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内心被困扰,思虑被堵塞,然后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假如没有守法度的大臣或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假如没有敌对的国家或祸害,国家经常灭亡。
这样之后才明白,在忧患中得以生存进展,而在安逸享乐中则会萎靡死亡。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原文解释:
(1)任:责任,使命。
(2)是:这样的。
(3)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4)苦其心志:使他的思想苦痛。心志,思想。
(5)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身体)劳累。
(6)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7)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8)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行,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拂,违反。乱,扰乱。其所为,指其所做的事。
(9)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顽强起来。动,惊动,震撼。忍,坚韧。
(10)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的所不具备的力量。曾,通“增”,增加。所不能,指原先所不具备的力量。曾益:增加。
原文鉴赏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出自孟子的一句(名言)。原文是这样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这是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肯定要经受很多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受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熬炼意志,增长才能,担当大任。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力量,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无望,往往导致灭亡。所以他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宋儒张载在其名篇《西铭》中也说:“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富贵福泽可以使我们生活得更好,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也是人们追求的愿望。贫贱忧戚,则是人们所不愿接受的。但张载却说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是关心你取得胜利的机会。人们都盼望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孟子却说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人们不愿贫贱忧戚,张载却说这是“玉汝于成”,关心你胜利。二者
思想是全都的,包含着深刻哲理,体现了中国人的人生才智。它告知我们一个真理:人生不是康庄大道,总是会遇到种种困难曲折,要在不断经受失败和挫折,不断克服困难的奋斗中前进。正是这样的人生才智,指引人们把困难和逆境看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自觉地在困难和逆境中磨炼自己,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地去争取成功,养成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一部中国历史,到处渗透着这种精神。司马迁在蒙受宫刑的奇耻大辱的状况下,发奋著述,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记》。他在致友人任安的信《报任安书》中,曾列举了很多先贤在逆境中奋起的事例,如周文王被拘禁,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厄,作了《春秋》;屈原遭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著了《国语》;孙子受了膑脚之刑,修了《兵法》,等等。他说,全部这一切,都是先贤在困厄中发奋作出的业绩。司马迁正是以此激励自己,继承这种精神,完成了撰写《史记》的伟业。
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理,提倡自觉磨炼的精神,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只有自觉经受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担当起迎接宏大民族复兴的重任。
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