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项城一高 史明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通过改写的方式,扩充文本中的留白处,提高学生的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树立坚毅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分析孔子孤独、寂寞于乱世,却锲而不舍地追求道的品德。
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生,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
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改写,还原当时对话的场面,来体会孔子的心情。
探讨交流法,让学生交流庄子和孔子的不同人生态度。
学习方法:通过改写的方式,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领会“不可”也要“为”的精神。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与孔子精神相契合)
二、文字疏通,分析内容结构。
1、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2、了解句式
3、掌握实词和虚词
4、成语
(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全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知道那不能(成功)却(还要去)做这些事。它反映了追求
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俶。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3)洁身自好:保持自己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好,不关心公众事情。
5、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讨伐弑君者
第二部分:第二——第六章:“仕”与“隐”的论争
第三部分:第七章:孔子自我总结
三、深入探究文本
(一)哪里最先提到课题?
14、38。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是:指示代词,此人。特殊句式: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1、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道那不能(成功)却(还要去)做这些事。
義之所在,堅持去作
2、在你看来,“其”和“之”应该指代什么?
其:那指:恢复周礼,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之:这些事
3、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它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
对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补课低估。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二)学习第一部分:
讨伐弑君者
【原文】陈成子弑1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2三子。”
孔子曰:“以3吾从4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5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孔子曰:“以3吾从4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5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1.弑:(shi式)古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2.夫:那
3.以:因为
4从:跟随
5之:动词,到,往.
背景: 春秋末期,由于公室式微而私室强大,在权力的斗争中弑君的行为时有发生,这其中有公室成员篡位而弑君,卿大夫与国君争权而弑君,公室成员、卿大夫或国君近侍等与国君有仇而弑君。弑君活动最频繁的国家当属晋、齐,而齐国的弑君事件则相对集中于齐桓公诸子争立时期和陈氏最后夺权的时期。这些弑君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转型期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也是社会转型产生的阵痛之下的牺牲。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殷周以来的神权政治价值观的崩解。
探究
1、在得知陈成子杀了齐简公之后,孔子为何要”沐浴而朝”?
沐浴就是斋戒,古代在举行祭祀或其他典礼前要进行斋戒,包括沐浴、洁食、禁欲,以示庄重和虔诚。
2、探究: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
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知其不可而为之。反复申说,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3、按理来说,陈成子杀简公,哀公应该早知道这件事,但他都未表示要出兵。况且杀的是齐国国君而非鲁国国君,为什么孔子还要如此隆重地请求鲁哀公出兵讨伐陈成子呢?
孔子的观念中“君君,臣臣”,现竟然有人弑君,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此种行径当然应该天下共击之。这是孔子“礼”的思想的体现,所以他才会如此隆重地提出这种要求。
【说明】
齐国是鲁国的紧邻之邦,唇齿相依,如果齐国因为陈恒弑君而发生内乱,必将影响鲁国的。所以孔子为鲁国的故,沐浴上朝告君,希望能出兵讨伐齐国陈恒,还齐国本来的局面。这就是孔子“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的具体行动。虽然鲁国最终没有出兵伐齐,但孔子尽到了自己的力量。
总结: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一种对事情的坚持;
是一种自我的心理暗示;
是一种问心无愧的顽强
四、作业
做《学案一》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学习第二部分:“仕”与“隐”的论争
(一)寻课文中出现的隐士有哪些?
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荷蒉者
(二)、说说这些隐士有什么特点。说明理由。
都是一些非同寻常、不等闲的人,或者说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他们都是忧国忧民,担忧这个时代,对社会有深刻的理解,知道无法改变社会,所以选择避世,他们理解孔子,同情孔子,同时也为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表达了深深的遗憾、惋惜。
《一自读《楚狂接舆》和课后短文,思考下列问题
1 楚狂接舆为什么不是“过孔子而歌曰”?
(明确:如果这样表述就很难表明接舆歌曰是针对孔子的。)
2 接舆歌曰把孔子喻为“凤凰”是赞赏还是嘲讽?
(明确:嘲讽。)
3 除了嘲讽,接舆歌曰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说出与“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意思相近的成语?
(明确:劝阻孔子不要如此执迷不悟。意思相近的成语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4 既然要劝阻孔子,为什么接舆却不屑与孔子交谈呢?
(明确:因为在接舆看来,要劝阻孔子是不可能的,他要说的也都说过了,所以没有必要多少;如果和孔子交谈,说不定反要被孔子劝谏,让自己积极参政呢。既然知道劝阻无效可仍然要劝,这其实也是一种“知其
不可而为之”的做法。)
接舆: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接舆把孔子比作凤,表达了自己的孔子的理解和肯定;又“何德之衰”“已而已而”,表达了对孔子做法的批评和遗憾,写出了接舆对当时社会的极端失望。
《二 自读《长沮、桀溺》,思考下列问题:
1 这是一个子路问津的故事如果分为三个情节,那么每个情节应怎样概括?
(明确:可以概括为:一 问长沮,被嘲弄;二问桀溺,遭拉拢;三告老师,谁与共。)
2 长沮让子路去问孔子是嘲弄,如果把他嘲讽的意思完整表达出来应该怎样表述?
(明确:孔子不是知识渊博的大圣人吗,这渡口在哪里,如此小的问题,他怎么能不知道呢?)
3 桀溺对子路发问,知明知故问还是有疑而问?为什么?
(明确:是明知故问,因为开始当子路问长沮时,他什么都应该听到,从他后面“是路孔丘之徒与”的追问中,可以看出他其实还是很关注孔子师生的。)
4 桀溺最后两个疑问句性质一样吗?他表意的重心在哪一句上?
(明确:不一样,前一个是反问句,表达了对当时混乱而且不可逆转的世局的不容置疑的判断,后一个是选择问,表现了他们与孔子的不同和对子路的劝谏,表意的重心应该在这后一句。)
5 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子路回来告诉老师的情况重点在哪个隐士?
(明确:重点在后一个隐士。)
6 长沮与桀溺性格上有什么异同?
(明确:长沮、桀溺都是匿迹山林的隐士,性格傲慢、冷漠,有点不近人情;对孔子有较深的成见甚至敌意。长沮言辞尖刻,对孔子冷嘲热讽;桀溺较为自负武断更为悲观厌世。)
长沮、桀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避世之士哉?他们对社会形势有精辟独到的见解,同时委婉地劝告孔子放弃无谓的努力。
《三 自读《丈人》,思考讨论如下:
1 丈人是用什么口吻回答子路的询问?为什么?(丈人知道子路身份吗?)
(明确:是用一种很不耐烦的口吻回答子路。本来一个隐士是很有修养的人,那么他如此不礼貌回答一个路人,表明对来者身份知道,并对他们师生整天不干实事,到处“游手好闲”表示极为厌恶,因此就只能用如此的口吻。)
2 丈人与前面几个隐者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明确: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还忘不了人之常情,能济人困危;他漠视臣伦理,又不失长幼之节,这也就是孔子最后要来重新拜访他的重要原因。)
3 孔子师徒重访丈人后,发了一番感慨,其要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批评丈人只顾小礼而失大义;第二,表白自己只顾大义,尽到自己的责任就行。)
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表明了丈人对孔子不干实事,尽做那些无法做到的事而厌恶,同时也含蓄地劝戒孔子停止自己无谓的奔走。
晨门、荷蒉者都一样。
小结:思考:为什么把这个故事编在一起,并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名之?
文章把这些隐士和孔子放在一起,并不是要否定谁或者肯定谁,其实无论是孔子还是隐士,他们都是社会的精英,他们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做法两样。
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衬托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三)本课中,孔子与诸隐士的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答:在对社会现实状况的评判上,孔子与各位隐士观点是一致的。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认为所处的是个“无道”的社会。而其他隐士更是认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但是面对改革社会现实的前景孔子与各位隐士看法是根本对立的。其他隐士对这个社会完全绝望,所以,一个都采取“避世”的态度;而孔子却始终心怀期望的,采取的是“避人”的态度,即使偶尔觉得绝望,也在行动上能“知其不可而行之”。值得指出的是,孔子的“改革”目标是要“复礼”,回到他想象的周代,也许他很“天真”,但这毕竟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因此,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实就是一种保守落后的顽固不化,退一步说,这也是一种很缺少科学理性的精神。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