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20世纪90年代能否写成“1990年代”?
报刊上出现了“1950年代”“1990年代”等类似用法,有人叫好,有人摇头。这种用法能否推广?
不伦不类
“年”与“年代”阿拉伯数字表示的数位不同:年一般用四位数表示,如“1990年”;年代用两位数表示,如“90年代”。“1990年”与“90年代”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时间单位。写成“1990年代”,不伦不类,概念不清,且又易产生歧义,还让人以为是1990个年代呢!这是典型的错误表述。(高东升)
矛盾的组合
世纪、年代、年、月、日,它们在表示时间时,都是量词单位:世纪为100年,年代为10年……在不同的世纪中,都会有相同的年代。只有在某某年代前明确写出某某世纪,才能确指某一时段。“1990年代”却是把具体年份和表示10年的“年代”强行组合在一起,给人的感觉是矛盾的。(魏显诚)
不妨与英语接轨
记得中学上历史课时,由于经常有年代问题,历史老师每次板书都觉得烦,她往往把世纪写成“C”(英语centu
ry的首字母),年代写成“Y”(英语year的首字母)。20世纪90年代成了“20C90Y”。如果那时候也讨论今天这个问题,我想她会毫不犹豫地举双手赞成“1990年代”。
对于学过英语的人来说,“1990年代”这种表示方法,犹如“熟悉的陌生人”。在英语中,表示“20世纪90年代”,写成“1990s ”或“1990’s”,s表示复数概念。“1990”指一年时间,加上s以后便指1990—1999这十年时间。汉语没有单数和复数的词形变化,但“年代”可以视为表示复数概念的词语。这样,“1990年代”便和“1990s ”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何表示时间,汉语不妨与英语接轨。(丁婵婵)
应运而生
“1990年代”这种表示方法,可谓应运而生。在上个世纪,人们的“世纪观念”不是很强,通常只写年代,不写世纪,“50年代”“60年代”,理所当然都是20世纪,无论是口语交际还是书面阅读,都不会引起误解。但自从人类实现了新的世纪跨越以后,这个问题一下子尖锐起来:20世纪成了上一世纪,不写世纪便可能留下纠缠不清的隐患;但要写上世纪吧,又显得啰唆、累赘。正是在这一个两难的背景下面,众创造出了“1990年代”。
我认为这是一个新生事物,不但表述清晰,而且符合经济原则,无论是手写还是电脑输入,“1990年代”都应是首选。让我们举双手欢迎吧。(林山)
翻译留下的遗憾
首先要指出:“世纪”表示“一百年”,是一个外来概念,一百多年前才引入中国。(见汉语大词典出版社《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世纪”“世”“期”“百年”条,这几个词都曾是century的译词)“××年代”也是一个外来概念,用来翻译“decade”。还有一个“millennium”,曾译成“千年”“千纪”等。由于引进时期不一,译者不一,以致本来颇有系统的decade、century、millennium(词首源自希腊文的十、百、千)约定俗成为没有系统性的“××年代”“世纪”“千年”。当时,如果能把它们译成有系统的“十纪”“百纪”“千纪”更好,可惜现在为时已晚。
“20世纪90年代”也是一个外来概念。英语可变写为“1990’s”,汉语变写为“1990年代”当然也是可以的,但是最好不要用在句首。香港有人这么写,我也会这么写,不过只会在文字横排时这么用,直排时不用。(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姚德怀)
双手赞成可以克服三条缺陷
“1990年代”之类的用法值得大力推广,因为用两个数字称呼“××年代”的说法存在如下三条缺陷:
一、一个世纪的头两个十年不好称呼。第一个十年没法叫,总不能称之为“00年代”或“零十年代”吧;第二个十年可勉强叫成“10年代”,或“一十年代”,但很别扭。
二、年代的起止年份与世纪的起止年份有矛盾。关于年代的起止年份,拿20世纪来说,现在人们约定的是,20世纪90年代指1990年—1999年。按此规则,20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年代应是1900年—1909年,但现在世界已公认,1900年应是19世纪的最后一年。
三、年代的名称与它是一个世纪的第几个十年不一致。例如,“90年代”实际是一个世纪的第10个十年,而不是第9个十年,二者之间的差异容易给人造成错觉。
另外,还有个语感的问题。一般提到“××世纪”,给人的感觉都是比较久远的年代,所以“20世纪90年代”的说法听起来不自然,因为那个年代其实离现在很近。
“1990年代”的用法克服了上述种种弊端,因此值得大力推广,尤其是新世纪初说到上世纪末的年代时,这种用法最为理想。(程庆)
提个修改方案
“1990年代”不会引起歧义,而且更加单纯,一目了然,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最大的问题是:“年”和“年代”仅仅一字之差,在视觉上有混淆的可能,特别是一不小心把“代”字漏掉,别人很难发现其中的错误。《羊城晚报》1999年7月24日“花地”版,便曾把“出生于70年代的作家”误为“出生于70年的作家”。
为了克服这一缺陷,我想提个修改方案,可否在“1990”和“年代”之间加连接线或斜杠,写成“1990—年代”或“1990/年代”?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高新的表示方法的清晰度。(林利藩)
“1990年代”应该缓行
“1990年代”确有优越之处,但我还是认为,这种方法有脱离众之处,应该缓行。汉语由文言走向白话,最大好处是言文一致,真正可以做到“我手写我口”。现在“1990年代”这种用法,虽然在报刊上偶有出现,但在口语中还听不到。如果没有口语基础的话,“1990年代”的采用便会显得勉强,甚至是行不通的。特别是在表示概数时,口语中可说“八九十年代”,新的表示方法该怎么表示?有鉴于此,我认为还是持观望态度为宜。众是真正的英雄,相信他们会到出路的。(顾人)
编者附言
本刊是赞成“1990年代”的表示方法的,早在1999年第12期刊物上,便曾刊登过金易生先生的《推广“1950年
代”表时法》一文。该文总结了这种表示方法的三大优点:简短、明确、便于称说。但考虑到接受这种方法,还要有个过程,为此,本刊目前采取“两法并存”的做法,既可写成“20世纪90年代”,也可写成“1990年代”,尊重作者的选择。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02年第12期《百家会诊》栏目,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