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然应对网络文化冲击 因势利导搞好语文教学
摘要:网络文化正以其锐不可当之势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领域,同时,对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带来很大的冲击。流行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不应围追堵截,而应冷静对待,趋利避害,因势利导,使其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网络文化;语文教学;趋利避害;因势利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70-01
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这是一个被资讯淹没的时代,网络文化铺天盖地而来,文化领域呈现出多元的局势,直接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相对内敛的中学校园,也吸纳着古今中外各种文化,对正处于成型阶段的中学生的思想形成了不小的冲击。如果说传统性、经典式、精英化的教育仍是自上而上的显性主流,是露出水面的冰山,那么,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冰山则是众多学生对流行文化的没商量的爱。
尽管网络技术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如虎添翼,但是这些海量的纷繁的信息资源毕竟是游离于我们身心的外物。当今不少学生口头或书面表达表现出语言的粗鄙化,情操志趣的委琐化,对传统经典的陌生化,中学语文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我们绝非在真空生活,语文教学的实施,脱离不了我们生活其中的当代文化语境,置身
于这一文化语境中,语文教学面临许多尴尬与无奈。
1.画面图像冲击语言文字
随着大量的信息交流不可逆转的由文本的阅读转化为图像的展示,我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依靠形象而不是文字来和世界沟通了。枯坐书斋青灯黄卷皓首穷经,恐怕在大学也正渐行渐远,中学生哪能抵抗耳乱八音、目迷五的感官诱惑。在手捧卡通漫画插图本毫不费力的轻松阅读中,对文字的崇敬,对语言的敏感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现代汉语用词的贫乏,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担忧:我们在后辈可能不再会用恻隐之心,不懂得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谐老,只会说我看你可怜老子跟你拼了我要和你结婚
2.大众阅读取代经典阅读
年轻人对经典的日益疏离,对流行文化的热心追逐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景观。经典凝聚着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切身的人生体验,唯其深厚而不浅薄,唯其切身而不空泛,它们才不会像我们今天市面上随处可见的人生哲学”“心灵鸡汤般很快成为明日黄花。更重要的是,经典在对青年的关切和祈盼中,包含着对整个民族的关怀。对青年的指示和引导,同时也意味着民族的复兴和重建,意味着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塑造。然
而,这些在大众阅读中是统统被弃如敝履的。而流行文化快餐性、一次性的特点对语言语教学带来直接损害。譬如:学生热捧青春文学,排斥经典阅读。郭敬明、韩寒、张悦然等成了中学生心目中的明星。殊不知,青春文学有副作用,它在思想和艺术上还不是很成熟,且强调和夸大了社会的复杂性、生活的烦恼、学习和苦闷和前途的渺茫。加剧了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学生思想带有更多的主观彩和否定因素,常常陷入现实与虚幻的矛盾之中。
3.教研教改如火如荼
大而言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狂轰滥炸;小的方面,教材大换血,考题玩新花样,这些方面,往往也折射着时代的变化。请看以下相关链接:
3.1 学生读物几多改。2004年,深圳市育才中学语文老师严凌君编写《青春读书课》中学生系列人文读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从收中收录的崔健的歌曲《一无所有》、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书》杂志的编辑手记《请国人温习常识》等篇时,引起较大反响。该套丛书出版后不仅被深圳多所中学列为选修课教材,还被20郭敬明写的歌词多所国内名校选作实验教材。
2009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q版语文》,用mm视频聊天晕菜等新人类词汇重新叙述了《孔乙
己》、《愚公移山》等30余篇课文,被认为是完全颠覆传统语文教学逻辑的另类语文读本,同时也遭到了激烈的批评。
200811月,王度庐的《卧虎藏龙》和金庸的《天龙八部》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传言已久的金庸入选语文教材被印证,引起激烈争议。
2005年,罗大佑的歌曲《现象七十二变》被列入高教社新版《大学语文》诗歌篇。
3.2 考试试题赶时髦2011126日腾讯网上有这样一则新闻:考试默写周杰伦歌词是与时俱进?说:最近,武汉一中学的校内月考语文试卷中有一道默写题,要求学生默写周杰伦新专辑中《青花瓷》的歌词。一个参加考试的学生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看到试卷差点倒地。此事掀起了轩然大波,不少人质疑老师的荒谬行为,更指责出卷老师误导学生。不过,也有很多人认为应该宽容出题老师,因为,像这样有创造性的出题思路并不多见。
面对无孔不入的流行文化,我们不能像驼鸟一样将自己的头埋入沙中视而不见,更不能幼稚地幻想利刀快剑,斩尽杀绝。在一个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容易被流行文化俘虏的时代,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何去何从?对策: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不应围追堵截,而应冷静对待。既然中学生如此喜欢流行文化,我们为何不投其
所好,进而因势利导?与其向学生大声呐喊远离流行文化,使他们拥有一双辨真识伪,去粗存精的慧眼,在接受流行文化的同时,保持应有的警惕。
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新课标》精神的充分体现,学习语文是享受,有了语文才精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传承传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绵延不绝的传统文化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断裂,我们不能失去一个民族的教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到那些表现真、善、美给人勇气和力量,语言精美,构思巧妙,富有哲理的经典上来。另外,语文教师也面临着严峻的自我更新的挑战,只有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紧握时代脉搏,广闻博览,后积而薄发,才能取得教学的主动权。
总之,任何一种文化力量,只要它不是反人性的、反社会的;任何一种语言,只要仍在为人类的交际服务,就是鲜活的、变化的语言,就必然会新陈代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流行文化真切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应该走进我们的课堂。若是能趋利避害,流行文化对于语文教学肯定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与《语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