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话题作文如何自拟题目】
话题作文如何自拟题目
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话题不等于文题,话题式作文只是先提出一个话题,用以指定写作的范围,然后要求考生根据话题的指向性来自拟题目进行写作。
“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看书看皮,看报看题。”题目的好坏,不仅制约着全篇的写作,而且会先入为主,给阅卷老师第一印象。如果“题”不对文,甚至有毛病,无疑会影响阅卷老师对文章的评价,进而直接影响到考生的作文成绩。那么,该如何拟题呢?
一、直叙式命题
话题作文只圈定了写作的范围,并未限定所写的内容,此时,最简单的拟题方法就是直接以所叙事作为文题。如以“流泪”为话题的作文,有的考生直接以事定题,如《我第一次流泪》《那次,我流泪了》等,简洁明了。考生摆脱了选题时游离的心态,胸中有数,也就写出了好文章。
二、线索式命题
一篇好文章往往都有一条贯串全文的线索,拟题时就可以以线索为题。课本给我们提供了不少的范例。如《在烈日暴雨下》《刘姥姥游赏大观园》等。我们给话题作文拟题时,也可以从这方面寻求突破口,如以“明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拟出的题目如《明天就是高考》《我想明天更有“钱”》《一条裤子的明天》等,既作标题,又可作行文的线索,有利于考生写出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情真意切的好文章来。
三、观点式命题
这里所说的观点,就议论文而言,是指论点,就记叙文而言,是指主题。以观点为题,中心明确,让人一目了然,据此选材,有的放“矢”。如就“压力”这一话题选择议论文体时,可拟题为《化压力为动力》《压力,前进的动力》。
四、借用式命题
把诗词歌曲、名言警句、成语俗语等引入文题,或略加改造,可以收到推陈出新、出奇制胜的效果。同时,还加深了作文的文化意蕴。如以“音乐”为题写一篇作文,拟出的题目如:《同桌的你——一首走着的歌》《一个没有乐队的指挥》《锅盆瓢碗交响曲》《随身听爱你没商量》。化用歌词剧名,诙谐幽默,新颖
别致,有先声夺人之势,值得我们借鉴。
五、比喻式命题
在文题中巧妙地用个比喻,使题目生动形象,这也是话题作文拟题之一大技巧。如要求以“书”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拟出题目如《书,心灵的港湾》《书虫演义》等,比喻形象、生动、活泼,定能让阅卷老师兴趣陡增。
六、悬念式命题
文章中巧设悬念,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妙不可言。在文题中设悬念,同样能引人注目,让人产生急于阅读的欲望,如文题《泪水擦干之后》,“擦干之后”便是一悬念,不看罢全文,又怎知“擦干之后”又如何呢?如《演出即将开始》这个题目,“即将”二字平添悬念,颇具张力:是庆祝汇演,还是慰问演出?你准备好了吗?有没有发生意想不到的事?譬如停电抑或主角失踪??此外也可运用提问式来设悬念,如以“环境”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一学生拟题为《何时才见乌鸦》,以醒目的提问吸引读者,向人们敲响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警钟。
七、联想式命题
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具有相似性,利用事物间的相似性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由对已知事物的感知而联想到与其在形式、内容、性质、特征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或相关性的其他事物,也可拟出别开生面的题目来。比如以“树”为话题作文,考生就通过联想和想象拟出了很多见解独到的题目,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谈本与末的关系》《木秀于林——谈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这些题目不仅概括了文章的中心内容,而且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此外,要拟出“新颖独到”的题目,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陌生效果。拟题时,应着眼于一个“新”字,新视角,新思路,新感悟,新体验,力求给人一种“没写过”的感觉。
2.讲求生动原则。要使题目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可以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法,如以上讲的比喻式命题;或对影片、歌曲名以及成语俗语等进行套装、借用、仿造等等,如上文讲的借用式命题。
3.张扬独特个性。一个平庸的文题,不仅会湮没写作者的个性,而且会抑制写作的欲望与冲动。而一个具有“个人声音”的好题目,不但可激发写作者的写作激情,而且会使读者“眼睛一亮”。如“追星族可以休矣”和“将追星进行到底”这两个题目,对中学生追星现象见仁见智针锋相对。一个采用文言句式严肃有加,一个套用现成话诙谐之至,二者个性鲜明,风格各异。
【篇二:本与末】
本与末
有一位弟子,总爱在人前炫耀自己。一日,师父把他带到一棵树前,问:“这棵树的枝头美吗?”
“当然,枝头开满的花朵是多么鲜艳啊!”弟子说。一阵风吹过,枝头发出“哗啦啦”的声音。“你听见了什么吗?”师父又问。“当然听见了,枝头发出的声音都么清脆悦耳啊!”弟子答。
“但你知道吗,一棵树的枝头在汉字中叫什么吗?它叫“末”!”师父说完,指着这棵树的树底说,“你看到树根了吗?你听见树根发出的声音了吗?”
“树根埋在地下,怎么能看见呢?树根是静的,又怎么能听见呢?”弟子说。
“但你知道吗,一棵树的树根在汉字中叫什么吗?它叫“本”!”师夫说,“也就是说,招摇在树木顶端的是末节,沉没在树木底层的才是根本。”从这以后,这位弟子再也没有在人前卖弄自己了。
【篇三:作文题目】
作文题目
汉代王符《潜夫论》中的“务本”篇中说:“教训者,以道义为本,以巧辩为末。词语者,以信顺为本,以诡异为末;列士者,以孝悌为本,以交游为末;孝悌者,以致养为本,以华冠为末;人臣者,以忠正为本,以媚爱为末。”富翁说:“人格的完善是本,财富的确立是末。”文化人说:“民族节日是本,洋节是末。”修道之士说:“修真悟道是本,法术是末。”
关于“本”和“末”,你有何经历、体验、感受、看法,请以“本与末”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考场优秀作文选
科学为本,“诺”奖为末郭敬明写的歌词
近日,为表彰为全人类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而设立的诺贝尔奖获奖名单再次公布。国内媒体给予了高度关注。“中国科学家再次与“诺”奖无缘”,“中国科学家又打败仗!”“中国科学何时振兴”等大标题继几年前“诺”奖公布后又一次出现在各大报刊首页。我不禁要问,难道“诺贝尔”奖与国家科学事业的发展一定划上等号?难道这没有反映出我国教育的一些问题么?在我看来,科学才适应追求的根本!
从近年来媒体、国人对诺贝尔奖的极力追捧不难看出,部分人包括科学家的眼睛已被金钱、命理所蒙蔽。在
他们“荣誉至上”的心中,获奖是最终的目的。看看如今的大学校园,科学实验员寥寥无几,却有58人争一个副教授职位;再看看公务员考试,上千人争几个待遇高的处长职位。有多少人真正立志研究科学,贡献人类?有多少人能够立下潜心钻研,白头成就的人生目标?
诺贝尔奖是提倡人性主义的科学成就奖。爱因斯坦在悼念曾获得两次诺贝尔化学奖的居里夫人时曾说:“对全人类的贡献是最伟大,最值得奖励的!”如今
中国那些浮躁的科学家,请你们停下追逐名利的脚步,问一问你们的内心,你们或许会听到它对你说:“科学贡献是根本,名利乃身外之物。”若你放下名利的枷锁,“诺”奖也不再遥远。
思考我国如今的“应试教育”制度也能发现,它在扼杀学生的创造性的同时也把一个个“科学梦”扼杀在了摇篮里。长此以往,科学精神怎么能传承下去呢?在唏嘘没有中国科学家没有获得诺奖的同时,学校要求少开课外课堂,把一切可用时间用于学习课本,用于备战高考。在感叹中国何时才能出优秀科学家的同时,老师拼命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完成抄写、背诵!??没有科学氛围,试问如何成就青少年的科学梦?
有细心的人计算过这样一组数字:“诺”奖历史上华裔科学家8人,但在中国国内成长1人,正式接受中国教育0人!多么让人吃惊的数字!不发展科学教育,“诺”奖知会是南柯一梦!
在视察中国科技大学时说:“我最担心的正是科学事业的问题。”我认为,这应该是全中国应关心的问题,能否摘取诺贝尔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祖国的科学发展,是我们的未来!
教育不能本末倒置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具备良好的品质、丰富的知识、优秀的能力。这一本质从古至今,未曾改变。而在学习过程中一些测验的成绩,只是检验学习成果,并不占教育的主导地位。
而当今中国教育却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许多学校只注重学校名气,为此他们只关注学生的升学率,对其他方面的教育却是置之不理。例如有的学校取消所有非主科的课程,有的学校强制学生进行补习,有的学校强制学生购买大量练
习册等。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便出现了如今困扰国家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这些没有能力的大学生便又慢慢发展成为“啃老”一族。这种本末倒置的教育制度难以到达教育的真正目的,还会对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危害。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教育与利益挂钩的结果,更高的升学率代表着更大的资金补助,更优厚的师资力量,对教师也意味着更高的奖金,当利益共同体形成,教育的全面性便被忽略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