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
广州外国语学校      高一年级语文科组     
学情分析
因近段时间一直在学习古文,学习同一种类型的文章久了以后,学生会产生腻烦心
理,出现审美疲劳,因此选取一篇课外的作品为语文课增添一抹亮。本篇文章内涵上契合处于青春年华的学生对未来迷惘又期待的心理特点,形式上符合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心理。选取本篇作品重点在于引起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以及开拓他们的视野,但先锋作品主题模糊、晦涩、多义,学生可能会难以理解,所以要加以恰当的引导。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余华及其代表作;(2)了解先锋小说
3)初步学会鉴赏先锋小说:a.体会小说语言的新奇独特性;
b.概括小说中具有荒诞意味的情节;c.理解小说的主题。
2. 过程与方法
1)研读文本,概括故事情节,初步感知先锋小说的特点;
2)小组合作,探讨故事主题,领略此篇作品的深刻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细读作品,感受十八岁的主人公微妙的心理与那股闯劲与坚持;
2)通过研讨主题,了解真实世界与想象世界的差别,明白成长是一个在迷惘、挫折中寻、坚持自我的过程,该无惧于外界的阻力而勇闯世界。
教学重点
1.把握小说的主题,明确“旅店”的象征意义;
2. 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与离奇的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中悖于常情而又合乎常理的荒诞意味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教学方法
1. 自主研读法;2. 小组讨论法;3. 提问讲解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回应预设
及解决方法
教学目标对应
一、导入:
播放歌曲《奔跑》,从歌词入手1
正直青春的年纪,总有一股冲动,逃离
一切束缚,闯入世界,就如同歌词里所写的心情是自由自在/全力奔跑梦在彼岸/我们想漫游世界看奇迹就在眼前/敢爱敢做勇敢闯一闯/哪怕遇见再大的风险再大的浪……”
可是,离开熟悉的父母与亲朋,你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没有经历过,可能不太清楚。
那此刻,你觉得世界是什么样子的?2
 
看看在这篇作品里,十八岁的“我”独身初次出门远行时感受到的世界是什么模样。
 
1】把重点部分的歌词展示出来讲解,以照顾不了解这首歌的学生。直接触及作品主题,以免学生单纯理解为一次远行的经历。
 
2】估计女生会趋于柔和美好,男生会趋于犀利灰暗。言之有理者,都应予以肯定。
 
理解小说的主题
 
 
 
二、亲近文本,感知语言的独特性
1.这篇作品大家看完后有何感受?3
 
2.      为何有这种感觉?
语言组合新奇,情节不合理,极具跳跃性,不同于常规的小说
3.      让学生举例说明语言的独特性4
【小结】富于个性的词语组合——充分向读者展示了文学语言的特权
这种独特的语言跳出了被日常生活围困的经验,让想象力获得自由。余华使用一种“虚伪的形式”描绘事物形态。种种形式放弃了常规世界提供的规则和逻辑,寻求自由自在的更为贴近精神世界的语言表达方式。即在脱离常识的正确逻辑系统下运行的语言形式。如:胡须定居在下巴上;汽车车盖是翻起的嘴唇;晚霞存在于屁股上,司机在个人财产被侵犯是无动于衷……诸如此类。作者要表述的不是希奇古怪的事件发展或人物举动,而是背后隐藏的个人情绪与内心感触。也就是以一种冒险的方式来剖析描绘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3】估计学生第一反应是“看不懂、莫名其妙”,得往语言与情节方面引导。
4】初步鉴赏语言,重点在“独特”上。
 
 
 
体会小说语言的新奇独特性
三、熟悉文本,梳理故事情节
1.      小组讨论:既然是小说,就有故事情节,小组讨论后,
派代表说说小组讨论出来的故事梗概。5
十八岁的“我”被父亲鼓励着独自一人出门远行,我带着兴奋轻松的心情上路了,隐约觉得要一家旅店,但年轻的“我”总是被眼前的新鲜事物吸引,甚至把它们想像成一些“我”有限的记忆中已经熟悉的过往,我用一支烟换取了免费搭车,可后来汽车抛锚了,一些人抢走了车上的苹果,打伤了阻拦的“我”,而苹果的真正主人——司机却在一旁漠不关心。最后,最后司机拿走我的行李,骄傲的离去,“我”成了唯一的受害者,孤零零站在抛锚的车前……
2.      在什么情况下,情节变动如此不合常理、没有逻辑?6
梦境、无意识
莫言曾把余华称作是“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认为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篇“条理清楚的仿梦小说”。
整个过程犹如发生在梦境里一般,充满了怪诞和不可思议。
3.        小结:先锋小说的特点(让学生总结本作品的特点)7
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兴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现代主义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包括荒诞派、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存在主义、意识流等诸多流派)
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使得文意隐晦,给读者一种奇特的阅读审美。
代表人物: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最近有韩寒郭敬明等是新一代青年先锋文学领军人物一说。
余华曾说:“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本质的疏远,只有脱离常识,背弃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
 
 
 
 
5应该没有大问题。若有遗漏,其他小组适当补充
 
 
 
 
 
6】有点难度,可以“梦”为例。
 
 
7】作品后面附有资料,可提示从语言表述、小说情节的角度来讲。快速过一遍。
概括小说中具有荒诞意味的情节
四、解读文本,探讨小说主题8
探究:在这种独特语言构造下,作者表达的“真实”究竟是什么。
1.      文中多次出现的,“我”要的东西是什么?寻的过程顺利吗?
旅店。不顺利。
2.      小组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8
“我”的世界:亲切、单纯、有目标(愉悦、迷惘)
现实世界:蛮横、暴力、荒诞(挫折、坚持)
一次荒谬的远行,一次真实的远行,想象世界与真实世界的激烈碰撞。
荒诞派作家尤金·尤奈斯库说:荒谬就是没有目的、人感到迷惘,而此时他所有的行为是毫无意义、荒诞不经和没有用处的。
3.      最终到旅店了吗?到了,心窝。(“旅店”的象征意义——
执着、正义、希望……)
经历了现实社会的残酷,体会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能够在是与非面前做出正确选择并坚持下去,最终发现了自己要寻的目标其实是自己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毫无疑问,我和初出家门时的“我”不同了,这个不同我们就把它概括“成长”二字。
4.      我的心情变化是怎样的?
我由高兴、兴致勃勃气得无话可说大声骂愤怒的力气都没
有了无限悲伤稍有安慰心窝暖和
充满期待失望绝望无奈回力量
所以,这里的真实不是作家所看到的真实,而是体验到的真实,
不是眼睛的真实,而是心灵的真实。
8】要透过表象看到本质,有点难度,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思考、发言,言之有理即可,不要求标准答案
理解小说的主题
5.      主题:小组讨论,归纳该作品的主题。
参考:小说通过描述一个18岁男孩初次出门远行的经历,反映了
孩子世界与真实世界的矛盾冲突,以及涉世未深的孩子对现实世界的困惑、恐惧。人生是复杂多变的,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与挫折,坚守原则,感知内心的力量,将会像马儿一样欢快地奔跑在世界里。
十八岁的年纪,迷惘的年纪,不妥协的年纪
十八岁的远行,心灵的远行,成长的远行
五、板书设计
 
  “我”的世界: 亲切、单纯、有目标(愉悦、迷惘)                                           
    现实世界:  蛮横、暴力、荒诞(挫折、坚持)
 
 
 
旅店(心)
郭敬明写的歌词两条线揭示出两个世界的强烈对比
六、作业设9
写一段想象你将来闯世界的经历的文字:余华在27岁写下这篇关于18岁青春时闯世界的模样,他以回顾的姿态,而大家今年都是15岁或16岁,将以眺望的姿态,看看这二者之间会有何不同。
9】学生应该会尝试学习该作品的语言,能细腻描绘心理者,多予以鼓励
感悟主题,联系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