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化生活 BETTER LIFE
2022.09文/姚纯燕
代表中国科幻电影真正崛起和获得大众普遍认同的影片,一定是2019年春节档改编自科幻作家刘慈欣同名小说的影片《流浪地球》。这部影片无论是在国产电影的票房、大众的口碑还是研究学者的呼声中,都获得了很好的反馈,这就标志着这部影片是对中国电影市场的一次极大激励和突破。《流浪地球》这部影片之所以火,是因为它讲的是“家”,而这个“家”,是一个超越了国家的地球之家。影片展现了中国人对家的特殊情感以及对地球家园的依恋,而这种“家”的概念也是影片选择在春节档上映的重要原因。在各种赞誉声中,2019年甚至被广大影迷称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南华日报》更是不吝称赞:“这是一部史诗级的中国科幻电影。”
中国科幻电影要想真正做到在本土电影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仅靠这一部科幻大片难以做到,中国仍旧需要有抱负的中国电影人与中国科幻作家的不懈努力才能共同达成这个目标。要想让中国科幻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立足,不能只靠一部电影,而是需要一部又一部优秀本土电影的共同积淀。在过去,中国的科幻电影并不是一片空白,但是在科幻大
片中,《流浪地球》却是第一部可以与好莱坞科幻电影相提并论的电影。而《流浪地球》的成功正式向世界宣告,中国的科幻电影已经能做到让世界聆听中国故事。
《流浪地球》的中国特科幻观
影片名称就体现出了中华文化的大爱情怀,“带着地球去流浪”所传递的精神内核是与家国生死与共的真挚感情,与以往西方国家的科幻灾难片有所不同。影片展现了中国人对地球的特殊情感,以及对地球家园的依恋。
影片讲述了科学家们发现太阳正在急速衰老膨胀,整个太阳系的行星包括地球在内,都将会被太阳吞没消亡,为了自救,地球上的人类提出了一个“流浪地球”的大胆计划,联盟总部在地球快与木
星碰撞时就想放弃地球,带着人类的基因
寻下一个星球,但空间站的航天员们与
地球上的人类不放弃任何一丝生机,在最
后的牺牲与重建中继续执行着“流浪地球”
计划。虽然《流浪地球》是以太空为背景
设计内容情节的科幻电影,但是《流浪地
球》在人类重新探寻新家园的故事中,很
好地向观众传递了中国优秀思想观念与弘
扬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重要理念。即使地
球到了危急存亡之际,中国科幻电影仍然
表达的是“共存”观念,郭帆导演将《流浪
地球》的剧本拿给国外科幻片行家看的时
候,他们有一个大疑惑:中国人为什么连
逃亡都要带着地球呢?《流浪地球》所体
现的这种坚韧的性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不仅是影片人物传递给观众的情感,郭帆
导演及其团队的执念的存在和价值,也让
这部电影与美国电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使中国精神与末日科幻电影完美地融合在
一起。
科幻电影分为硬科幻和软科幻,硬
科幻的核心思想是对现存科学精神的尊重
和推崇。在影片手法上,硬科幻以追求科
学(可能的)的细节为特性,着眼于自然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软科幻是将情节和题
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
等倾向的科幻小说分支。而《流浪地球》
如果按照这种分类来区分,那就属于软科
幻。
从某种层面来说,科幻电影是国家
实力的象征。我国科幻电影从建国之后一
直在低速发展,《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
认为只有国家足够强大,才有可能拍出真
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几十年间,中国航
天事业的不断突破和巨大成就,也成为我
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在这样的
社会背景下,中国科幻电影才有科学依据
来展现我国电影工业的不断深化,观众才
会认同中国科幻电影所呈现的东西。《流
浪地球》在已有的题材中加入了中国特有
的文化思想,体现出我们东方文明大国的
“共存”精神。
《流浪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电影,
它的复杂不在于电影本身,而在于它的意
义。就电影本身的文化意义而言,《流浪
地球》是中国本土电影发展成功的探索。
这次探索不是孤立的,《湄公河行动》
《战狼》《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直
到《流浪地球》。可以说,中国电影现在
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影片在大的社会环境中,体现了大
国情怀和救援人员的社会责任感。为守护
共同的家园,导演通过影片中人物的动作
细节与对白,在强烈澎湃的叙述过程中,
2022.09
ARTISTIC LIFE 艺术生活
使观众感受其内在的矛盾张力,产生了真实而强烈的艺术效果。在这一基础上,影片又有小家情怀的温馨。比如身为父亲的刘培强为执行国家的任务、时代的使命,离开家庭十几年,虽然他没有尽到身为父亲的责任,与儿子刘启也产生了很大的误会,但在最后关头,他为了让更多人活着,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最终刘启与刘培强和解,明白父亲是位守卫家园的英雄。在《流浪地球》中的这种舍己为人的英雄父亲的形象,是千万个小家的缩影。观众也因此明白,许多为国奉献的英雄将此生都献给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正如鲁迅所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流浪地球》不仅仅是一部热映的中国科幻电影,其背后是中国人站在自己的视角看待地球人类未来命运的走向。在
西方视角下,人们放弃了地球,但我们仍
然抱有希望,影片向观众传递了中国的未
来情结,是对科幻电影的一次非常有意义
的探索。
《流浪地球》的新科幻元素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类型电影
的发展在长年累月中并没有取得较高的成
就,尤其是科幻电影。许多怀揣着对科学
的热爱的电影人们,对科学进行了无限的
畅想,大家热爱科学但对科学知识知之甚
少,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天马行空地表达了
自己对伟人的尊敬、对人民力量的赞扬。
例如,在1958年创作的《十三陵水库畅
想曲》就是这种“创意”的典型代表。影片
讲述了北京十三陵一带多年深受水灾之
苦,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人民政府的带领
下,人民昼夜劳作,经过种种磨难终于
将十三陵水库修建成功。特别是20年之
后,十三陵水库的航空院校和人民公社取
得了巨大成就,所有的农民们都掌握了文
化技术,人民公社中有一块土地种植了一
棵“百龄仙树”,这棵树可结任意的果实,
四季常青;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月球和火
星上的一切信息,发射卫星、火箭也是轻
而易举……虽然在这部影片中,有些内容
我们今日确实已经实现,但影片整体基调
过于浮夸,根本不能说是一部科幻电影。
《流浪地球》的影片内容隐含着愚
公移山、夸父逐日等中国神话原型,将
“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核心创意升华为影片
主题,非常典型地体现了中国想象、中国
思维。与传统西方科幻电影中“诺亚方舟”
美化生活 BETTER LIFE
2022.09
式的自救方式不同,《流浪地球》中的自救方法本身就凸显了独特的家国情怀。在影片中,地球乃至整个太阳系都将会毁灭,在世界各地遍布了一万多个“发动机”推动地球前行,在燃料殆尽时,航天员刘培强将生死抛之于身后,地球地表的工作者们团结一致,不放弃任何一个守护完整家园的希望,空间站与地球隔空合作,一起重新启动“流浪地球”计划。数量巨大的“发动机”是一个载体,全世界人民都参与了这个计划,守卫地球村,传递出携手合作、同舟共济和生死与共的人文情怀。影片的结尾广播一直传达着“流浪地球”计划的成功执行需要2500年才能够完成,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后代前赴后继、坚持不懈才能够达成。这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愚公移山》传递的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是相吻合的。
影片中对未来的设想既充满幻想彩,又立足于现实。如在2058年,由于地球温度急剧下降,未成年人及一部分成年人一起进入地下城生活。人们成功掌握了人造植物、人造空气、深度挖掘等技术,但由于物资匮乏,在地下城中,人吃蚯蚓的场面随处可见(因为蚯蚓里含有蛋白质等人类需要的物质,可代替正常肉类);又如杭州地下城发生了岩浆喷涌事
故,杭州一号发动机下面的地下城被岩浆淹没,在里面的35万人无一幸免全部遇难,这与以前柏林五号的地下城发生的类似事故相对应。在这样的大事件中,人类不能置身事外,尽管人类的科技已经很发达了,可是人类依然无法抵挡世事的变化。
《流浪地球》所代表的中国科幻电影,是用科普教育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告诉观众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这并不代表中国人的科幻精神落后,而是中国现代文化中对技术和科学精神的崇拜使中国科幻电影无法讲述科学给大众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过,中国的科幻电影一直是中国电影的薄弱区域,其他发达国家已经有了较完整的科幻电影题材,他们有大胆创新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科幻电影倒不如另辟蹊径讲述不一样的地球人类的故事,在这一方面《流浪地球》做出了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创新与探索。
《流浪地球》中特效的成功运用
在科幻电影中,人工制造出的幻象和虚拟场景,被称为特效(special effects)。由于电脑特技在电影制作上的普遍使用,许多传统拍摄方法无法实现的场面可以由CG技术实现,使电影获得更大的自由。特别是在科幻电影中,虚幻的情景是科幻片的基础框架。例如国外的科幻片《星际迷航》《外星人》《侏罗纪公园》《终结者》等,都是借助卢卡斯的“工业光魔”(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公司开发的运动控制系统才得以拍摄出流畅的运动镜头效果。该公司参与制作的《星球大战》开辟了数字化电影制作的先河。
看过影片《流浪地球》的观众都对其中的“硬核”科幻特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没有官方说明前,不少业内业外的人士称
该片的特效团队来自国外,或许是《指环王》的特效团队Weta Workshop。但《流浪地球》的视觉特效总监丁燕来在社交平台发布:“全片的数字视觉特效均来自橙视觉OrangeVFX、 墨MoreVFX、 Pixomondo(中德合作)、 Dexter(中韩合作),还有一些镜头由中国公司承担,他们一起帮助我们完成了全篇!”这让不少国内电影爱好者直呼:“中国科幻电影崛起了!”另外,《流浪地球》75%的特效都是中国本土团队制作的,原作者也是百分之百的中国籍作家,这也说明了中国有能力独立制作科幻大片。在此之前,中国电影并没有特别出的科幻电影,吴京认为《流浪地球》的出现,是对中国科幻电影的一次大力支持。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前,他还觉得这部电影开启了中国科幻元年的说法有些夸张,但看过电影后,他表示:“这部电影唤醒了中国科幻迷和影视从业者的想象力,告诉你,这部电影是可以做出来的,而且可以做得很好。”
本部影片把刘慈欣一万多字的原著小说扩充成了20多万字设定集。这在拍摄中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意味着“从零开始”,因为原著小说中没有直接可用的场景或可构思的概念图,这让特效团队设计了3000张概念图,包括地下城、太空舱、行星发动机、运载车等。科幻电影的特效设计要比其他类型的电影难度更大,
因为科幻电影绝大部分是用画面来讲述故事,整体效果是否能以假乱真,会直接影响观众的视觉体验。《流浪地球》的美术指导郜昂介绍道:“科幻制作的难度在于落地,每一个场景都是我们之前从未见过的。在发动机这部分,我们最终定下的这一版是最符合力学支撑结构、最能展现发动机体量感的设计。一切都是为了让观众更容易接受。”影片中地球表面的冰天雪地、太空空间站恢宏的建模、宇宙的浩瀚无垠,还有许多细节处理,都彻底改变了观众之前对中国科幻电影“五毛钱特效”的刻板印象,虽然细腻程度与好莱坞成熟的产业体系比较,的确有差距,但不能否认该电影确实是中国电影史
上一部史诗级的科幻巨作。
在演员杀青后,又过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特效方面的制作工作才进入后期,造成这两个重要元素没有紧密衔接的主要原因是资金紧缺,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直到后期,制作方陆续筹备了资金,影片特效才算是正式投入工作。当他们第一次与特效公司沟通制作细节时,丁燕来和郭帆告诉大家,远摄、上海冰原、山东崩塌等场景,不仅是情节的需要,也是视觉奇观的展示。他们在能力、时间和资金方面已经尽了最大努力。纵观整个制作过程,我们能看到中国电影人克服了重重困难,但这也反映出国内本土特技公司缺乏应对难度大、篇幅长、要求高的电影制作的经验,我们要在不断探索未知高度的道路中积攒经验,尽己所能让观众看到中国科幻电影的努力与创新。
最好看的科幻片《流浪地球》是中国第一部高水准的科幻电影,作为一部商业题材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对于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科技的发展、电影产业的升级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更多更好的科幻电影将呈现在观众面前。中国的科幻人、电影人有能力也有责任抓住机遇,为世界的科幻文艺创作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经验、中国故事,拓展人类对于未来的想象空间。最后,引用中国电影学院崔卫平女士的一句话:“你所站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
(大连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