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管理拉动推动模式的优劣势分析
本圈于喜马拉雅FM开设了三对法设备管理⾳频专辑,欢迎⼤家订阅收听
现今主导⽣产管理的两种系统是⼤家熟悉的“推动模式”和“拉动模式”。随着运营更为全球化以及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进⼀步认识,⼤量的企业开始往“拉动模式”转化。在这⼉我们就来看⼀下这两种模式的各⾃特点从⽽进⼀步理解这两种模式的差别和适⽤情况。
01
“推动模式”和“拉动模式”之间的⼀个重要区别是库存管理的模式。
在真正的“推动模式”下,供应链体系内的库存通常被存放在零售商那⼉以保证能充分满⾜消费者的需求。显然,这种模式极⼤地限制了脱销的出现。另⼀⽅⾯,“拉动模式”正好相反,它将供应链体系内的库存放置在制造商、供应商、甚⾄原材料阶段。这所产⽣的影响我们在本⽂的后⾯会详细探讨。这两种不同的⽣产运营系统极⼤的影响着企业潜在的利润,所以我们会着重关注那些在系统中影响利润产⽣的因素来理解这两种系统。但⾸先在这⼉,我们要提出⼀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企业都愿意从“推动模式”往“拉动模式”转变?
其实理由我们在上⾯已经涉及到了,就是基于库存的管理和⽣产的灵活性的考虑。
02
徐勤根个人信息
接下来我们就⽤中国的运营状况作为例⼦来探讨⼀下。
惊雷抒情版>汤唯的老公显然,在全球运营体系中,中国的库存费⽤⽐其他⼤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要低很多,⽽作为全球制造业中⼼的中国,很显然,考虑全球供应链体系的状况下,企业出于库存费⽤的考虑,愿意把库存往供应链下端转移。这在某种程度就促使了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采⽤“拉动模式”。
另⼀个理由是因为“拉动模式”能产⽣更⼤的灵活性,这对于现今的运营体系的影响是⾮常⼤的。如果某⼀种产品的销售出了问题,那么库存、⽣产、原材料、甚⾄到现⾦流都会受到影响。⽽“拉动模式”的调整能⼒⽐“推动模式”要⾼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就占有了不容置疑的先天优势。
在对“推动模式”和“拉动模式”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我们会进⼀步来看⼀下两个系统各⾃的特点。通过更进⼀步审视这两种不同的⽣产模式,我们重点关注⼀下这两种模式的管理要求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考虑从⼀种系统向另⼀种系统转变以获取更⾼的利润。
03
理解“推动模式”
浦发网银
“推动模式”是⼀种经典的供应链模型,它把产品推到供应链的末端以满⾜最终消费者的需求。在这种系统中,企业看中的是尽可能地满⾜需求。所以在这种系统下,我们经常看到的就是需求预测以及为了满⾜需求,对于库存⽔平的评估。这种模式下的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的运营状况往往是类似的,⽽库存在每⼀个节点都会存在,这样才能保证最终的需求能够被充分地满⾜。⼤家经常提到的MRP系统就是⼀种常见的需求预测和计划⽣产的“推动模式”。下⾯我们通过⼀个简单的流程图来说明⼀下“推动模式”的运营状况。
在下⾯的流程图中,我们假设平均订单是100个产品:
在通常情况下,“推动模式”往供应链上游推动推动产品以保证在供应链中的每⼀个节点都有⾜够的库存以保证他们各⾃的客户的需求。我们往往在⼀些家居⽤品⾏业,⽐如卫⽣纸、洗⾐粉等,或者公⽤事业⾏业,如⽯油、电⼒等企业内看到“推动模式”。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是如果某⼀天这些产品产⽣⼤⾯积断货,那么我们就⽆法⽣活。从需求的⾓度看,这些产品的需求是刚性的或者是接近刚性的。
“推动模式”的优势很显然就是因为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维持了较⾼的库存⽔平,脱销的风险⾮常⼩。对于那些利润率很低,需要极⼤的销售量⽀撑的产品来说,脱销的费⽤是⾮常⾼的,因为通常情况下,当客户⽆法买到产品的时候,他们会⽴刻转⽽购买别的品牌的同类产品。试想⼀下,你去超市购买洗⾐粉,当你发现没有你常买的洗⾐粉时,你是会马上转⽽购买别的品牌的洗⾐粉呢还是⼀直等到
超市重新组织货源你再去买呢?我想⼤多数消费者的选择是前者。这种情况下,洗⾐粉⽣产企业⾯临的不仅仅是当前的脱销损失,还不可避免的⾯临未来的客户流失。这就是为什么这类产品的企业往往运⽤“推动模式”来保证有⾜够的库存。
另⼀个“推动模式”的优势是这个体系相对来说容易管理和控制。许多企业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选择使⽤“推动模式”的。就像洗⾐粉这样的产品,如果需求是相对⽐较稳定的,那么制造流程和配送流程可以更好的组织起来以⽅便管理和控制。同样,库存和补货也会更容易被管理。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各个节点都能相对⽐较稳定地执⾏⼀套相同的模型来进⾏管理。
“推动模式”还有⼀个潜在的优势:因为整个供应链体系相对稳定,那么“推动模式”下就容易产⽣⼀定的规模效应。考虑⼀种情况,如果产品配送的量⾮常⼤,那么单位产品的配送费⽤就会下降。同样在⽣产、仓储环节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于那些销量稳定且巨⼤的产品,这些费⽤的下降对于利润的影响⽆疑是巨⼤的。
看完了“推动模式”的优势之后,我们接下来看⼀下它的劣势。
“推动模式”最明显的劣势就是库存管理。如果⼀种产品因为使⽤“推动模式”在整个供应链体系内积压了⼤量的库存,这时候⼀旦销售出了问题,那这些库存所导致的库存费⽤,以及库存的跌价将会极⼤地损害企业的利润。通常情况下,零售企业在季末都会⾯临类似的问题。另外,⼀旦供应链末端的节点,
通常情况下是零售企业过⾼地估计了需求,这就会迫使制造商过量⽣产,这不仅仅在最终因为不得不降价处理积压的库存⽽损失利润,⽽且还会因为⼤量的积压库存⽽影响整个供应链体系的现⾦流。
灵活性的降低是“推动模式”所带来的另⼀个劣势。
明星化妆前后对比因为产能往往是由需求预测来决定的,所以当消费习惯改变进⽽影响需求的时候,⽆论是导致需求量的上升还是下
降,“推动模式”能做出相应的调整的空间的是⾮常⼩的。另⼀⽅⾯,因为库存在整个供应链体系内已经预先进⾏了分配,如果因为某些原因需要调整库存在各个节点之间的分配状况的话,必然相应的会产⽣费⽤,⽽且调整的周期也会⽐较长。所以,当“推动模式”⼀旦被执⾏以后,改变已有状况的灵活性是⾮常低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选择“拉动模式”的重要原因之⼀。
04
理解”拉动模式"
当客户的多种偏好对于制造商运营的压⼒逐渐增⼤的时候,很多企业转⽽选择“拉动模式”。在“拉动模式”中,只有当订单出现的时候,供应链系统才会开始运⾏。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拉动模式”和“推动模式”最⼤的区别就在于“拉动模式”并不事先为可能的销售准备库存,这就意味着整个供应链下游的⽣
产企业只有当上游的需求产⽣的时候才开始出现物料流动。
下⾯就是“拉动模式”的基本的流程图(我们同样以100个产品为订单来考虑):
我们从上⾯的流程图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拉动模式”下,库存能够被显著地降低,⽽且原本存在于供应商和制造商,以及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的仓库也不再需要了。⽽在这个系统中,真正的库存主要存在于转运过程中。当然,这是对“拉动模式”最基本的理解,事实上有⼤量不同的模型⽤来管理“拉动模式”下的库存。
在我们进⼀步讨论“拉动模式”的时候,我们⼀样⾸先来看⼀下“拉动模式”的优势是什么。
⾸先,最重要的⼀点就是在整个系统中的库存⽔平对于“推动模式”来说⼤⼤下降了。通常情况下我们所看到的“拉动模式”往往伴随着下批次的订单和⽣产,以及更⾼频率的配送。就像⼤家所熟知的即时⽣产系统JIT系统)就是⼀种典型
的“拉动模式”,这种系统所保证的就是库存⽔平的最⼩化。伴随着极低的库存⽔平,库存费⽤也随之下降,另外原本⽤于仓储的空间可以⽤于⽣产,⽽企业的现⾦流状况也更加灵活。
“拉动模式”的另⼀个优势就是提⾼了运营的灵活性。
因为产品是被最终消费者所直接订购的,“拉动模式”通常可以允许⽣产企业为最终消费者的需求进⾏定制。举个例⼦:如果消费者需要某种特定颜⾊的汽车,“拉动模式”下的⽣产企业就可以为这个消费者⽣产他所需要的颜⾊的汽车,⽽对于“推动模式”下的状况呢?消费者只能选择已有的库存中具备的颜⾊的汽车。
同样,在讨论完“拉动模式”的优势之后,我们也来看⼀下它的劣势。
“拉动模式”最主要的劣势是脱销的情况出现的概率⼤⼤提⾼了。对于实⾏“拉动模式”的企业来说,因为他们的⽣产是完全由消费者真正的需求来触动的,所以他们最关⼼的运营问题就是如何最短化交货时间,同时在途的库存能够尽量满⾜客户的紧急需求。但是如果交货时间过长,或者在途的库存⽆法满⾜客户的需求时,客户就可能流失。
“拉动模式”的另⼀个主要劣势是对⽐“推动模式”,它的管理和控制的难度要⼤很多。
⼀⽅⾯是因为“拉动模式”下的⽣产需要随时进⾏调整,另⼀⽅⾯,管理在途的库存的难度也⽐管理仓库内的库存难度要⾼很多。在这⼉,配送中⼼就是⼀个很好的例⼦来说明问题。因为需要缩短交货时间,配送中⼼的唯⼀作⽤就是转运产品,这时候出现货物分配上的问题的概率要⽐直接从仓库送货出去⾼很多,⽽⼀旦货物的分配出现问题,那么它所带来的后果和损失也是⾮常⼤的。另⼀⽅⾯,在途的库存是很难监控的,所以企业有时候就会处于⼀种被动的局⾯,⼀⽅⾯客户催促送货,另⼀⽅⾯不
知道在途的货物什么时候能真正送到客户⼿中。
所以,⼀旦企业采⽤了“拉动模式”,他们就需要⽤⼀套全新的管理模式来进⾏运营的管理,这对于⼤多数企业来说,是⼀个不⼩的挑战。
⽂章来源于⼯业⼯程师联盟,制造业⽣态圈搜集,转载请说明出处。本圈已建精益、机床、⽣态圈、机械加⼯,待建⾃动化,欲加⼊的朋友请加主编;
本圈承接企业的TPM管理顾问、精益管理顾问、管理内训业务。有意请联系QQ:944368929或联系主编。
油电混合车⽼⾦原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