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发展及其文化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在中国均有广泛的传播,道教是唯一植根于本国、发源于我国古代文化的传统宗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道教以神仙信仰之说为中心,以长生不死、得道成仙为宗旨,是一种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的宗教。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道教与儒学和各种外来的宗教尤其是佛教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对我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哲学、艺术、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至今,道教仍是我国主要的宗教之一。
道教产生于东汉时期,和东汉之际的社会历史环境有密切的联系。东汉中叶以后整个社会一直动荡不安,政治上的外戚与宦官两大集团把持朝政,统治日益腐败和黑暗,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加上当时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疫病流行,广大农民流离失所,陷于悲惨痛苦之中。现实世界的深重灾难是宗教赖以滋生的气候和土壤,“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宗教是人民的。”在无法抗拒的灾难面前人们往往幻想神灵的拯救,投入宗教的怀抱,进入虚幻的乐国以获得精神和肉体的解脱。另一方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的时候,也会利用宗教来麻痹人民,缓解社会矛盾,消除可能的反抗。因此,道教的产生适合了当时社会历史的需要。
道教主要来源于古代的巫术和方术。巫术与古代宗教信仰有关,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对周围世界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河海以及自己的祖先甚为崇拜,视之为神灵,对它们顶礼膜拜,逐步形成了一个天神、地衹和人鬼的多神的神灵系统。巫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者,能沟通人神,通过降神、祈雨、占筮、预言、禁咒、医病等手段成为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职业者。道教吸收和继承了这个多神的神灵系统和交通神人的巫术。方术和神仙传说有关,《楚辞》中有神游的故事,《庄子》中的“至人”、“神人”能餐风饮露、逍遥世外,其后燕齐一带出现了迎合上层贵族永享富贵的奢望,鼓吹长生成仙之术的神仙方士,他们利用战国时齐人邹衍的五行阴阳学说解释神仙方术,从而形成了神仙家,即方仙道。齐威王、秦始皇、汉武帝都醉心于方术,寻觅长生不死之药。神仙家的信仰和方术皆为道教所承袭。
道教要构建本教的教义需要思想理论的营养,道教采纳消化了以“道”为学说核心的道家哲学和阴阳五行化了的儒家经学的一些思想作为道教的理论基础。道教推尊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等道家学术典籍作为本教经典。道教采纳了道家以“道”为宇宙本原和最高法则的思想并加以神化,突出了“道”的超越性和神秘性,还吸收了道家清静无为理论,“长生久视”的养生论和神仙思想。尊崇黄帝和老子黄老道家与神仙方术结合,神化老子,形成崇奉老子为神明的黄老道。黄老道与方仙道逐渐合流,成为早期道教的源
头。道教另一个思想来源是儒家经学。道教吸收了儒家仁义忠孝的伦理思想,还吸收了谶纬神学。谶纬之学始于西汉大儒董仲舒,讲阴阳灾异,神化孔子,儒生也逐渐与方士合流,浓厚的宗教气氛推动了道教的出现。
道教经历了创立、发展、兴盛、和逐渐衰落四个阶段的发展与变迁,从早期的民间宗教发展成为与儒教、释教并立的中国传统社会三大思想意识形态之一。
东汉是道教创立时期。早期道教主要在民间传播流行,五斗米道和太平道是早期道教的两大派别。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张陵在西蜀鹤鸣山创立的,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自称出于太上老君的口授而造作道书。太平道为张角所创,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教徒数十万,发起了东汉末年规模巨大的黄巾起义。五斗米道和太平道都利用符咒辟邪驱鬼,为人治病,祈福禳灾。早期道教在理论和信仰上还处于相对原始的状态。
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发展定型时期。黄巾起义被镇压后,道教开始分化,一部分仍然在民间以通俗形式存在,并不断地发动起义活动;另一部分则向上层发展,参与政治活动,为适应上层统治者的需要,对民间道教进行了改造。东晋葛洪撰《抱朴子》,系统总结战国以来神仙方术的理论,建立了基本完备的道教神学体系。还将道教的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
名教相结合起来,提出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嵩山道士寇谦之自称奉太上老君意旨,“清整道教”,制订乐章诵诫新法。南方的庐山道士陆修静吸收佛教修持仪式,制订斋戒仪范,是道教科仪的集大成者。其后,陶弘景构造了道教的神仙谱系,叙述道教传授历史。上清派、灵宝派、楼观派等道教的基本派别相继形成、发展起来。道教经过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发展,在教义理论、信仰体系、教团组织各个方面得到了发展和完善,使道教基本上具有了完备的宗教形态。
从隋唐到明代中叶是道教兴盛和发展时期。其中又分两个时期,其一从隋唐到北宋是道教的兴盛期。这个时期,统治者纷纷利用道教巩固其统治。道教的兴盛在唐代达到了顶峰,唐统治者自称老子之后,把道教奉为国教,把道经作为贡举考试的科目,玄宗还亲自为《老子》作注,并下令编纂道藏。宋代道教也与王室关系密切,且受到士大夫的重视。在崇道的社会风气影响下,高道辈出,唐代的孙思邈、成玄英、李荣、司马承祯,五代十国时的杜光庭、北宋的陈抟、张伯端等在各个方面推动了道教理论和实践的深化和发展。从南宋到明代中叶道教兴盛期中的第二个时期,此时道教内部教派纷起,继续繁荣发展。南宋随着民族矛盾的尖锐化,道教内部宗派纷纷兴起,北方有太一道、真大道教、全真道、江南有金丹派南宗和新符箓派,神霄派、清微派、净明忠孝派都属于新符箓派的支派。其戴阳天
中,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因受到元代统治者支持而盛极一时。天师道为与新起的全真道抗衡,与上清、灵宝、净明等符箓派逐渐合流,统一为正一派。此后,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和全真两大宗派,在明代继续流传。明代整理道教经典,编纂了正、续《道藏》,对道教经典的保存和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明中叶以后是道教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清统治者对道教进行了检束和控制,清代中后期道教更失去了与朝廷的联系,最终被从社会上层排挤出去。在官方道教走向衰落之时,民间通俗形式的道教活动却很活跃,形成了很多与各种宗教互相融合为特点的民间秘密宗教,比如清初的八卦教,后来的白莲教,义和拳和道教也有一定关系。
道教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化成果,形成了独特的道教文化。道教文化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包括了道教哲学、道教仙学、道教养生、道教方技、道教科仪、道教医学、道教音乐、道教文学、道教建筑等各个方面的文化成果。
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独特的一支,道教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区别于其他文化形态的根本之处在于其 “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的基本宗旨,这个宗旨反映了道教文化强烈的生命意识,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是道教文化的根本特征,体现于道教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中。
道教借鉴了道家关于的“道”的思想,形成以“道”为本根的宇宙观。早期道教把老子神化,认为太上老君就是道的化身,甚至有太上老君先天地而生化世界的观点。但道教的主流还是一种气化的道论,道教以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并根据“道生一”的逻辑,引入“气”的概念来解释自然万物的生成,最初的气就是“一”,称为“元气”,元气混沌一片,由元气化出太阳、太阴、中和三气,三气分别生成为天、地、人,天地人交通相感而有万物。道教又有“一气化三清”的说法,即道生一气,一气化为玄、元、始三气,三气递生出三清,就是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和太上老君。道教还结合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八卦学说,解释宇宙的组合结构。道教将人置于宇宙的整体结构中来思考人和宇宙的关系以及人存在的意义,道教认为宇宙是生生不息的大的生命体,人体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小宇宙,人体小宇宙只要合于自然无为的道,就能与宇宙大生命合流,天人合一,得道成仙。道教建立了一种天人合一式的生命化的宇宙观。日升昌票号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其具体的信仰对象和追求目标则是长生久视的神仙。道教所说的神仙不仅灵魂不朽,而且肉体永生。道教认为神仙是确实存在的,而且不是遥不可即的,人通过修道,返本还原,与道合一,就能成为神仙。道教精心创建了一个庞大的神仙谱系,
道教从古代宗教继承来一个多神的信仰体系后,把上古时期的各种神明以及历代的长寿的典型搜罗到自己的神仙体系之中,形成完整的神仙谱系,竭力向人们证实神仙虽然幽隐,但并不是不存在的,引导人们相信“仙化可得”。黄帝在道教典籍中就是一个由帝王修炼而成的仙人典范。道教的神仙谱系是依据天地人三才的结构建立的。最高的天神是“三清尊神”,即原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三清尊神所在的天上境界就是“三清胜境”,其余天神受三清尊神管辖,有北斗、南斗、东斗、西斗、中斗以及二十八星宿等星体的几百位神仙,这些神仙住在三十六重天上。道教对地的层次也作了划分,上有九天,下有九地,上有三十六天,下有三十六垒,每一垒都有土皇统治。道教还有人神系列,包括通过修炼得道的神仙人物和民间信仰中的一些神明,如妈祖、关圣帝君等。地上还有统管不同行业的神明,如城隍神、土地神、门神、财神、瘟神、灶神等等。道教的神仙信仰突出地体现了道教对于生命局限性的感叹和对不死的追求,神仙谱系的形成,进一步坚定了道教徒“神仙实有、修仙可成”的信念。不像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一神教的宗教把一个绝对的至上神作为世界的创造者和统治者,道教是一个多神的宗教,更在众多神明之前设置了一个更加根本的混沌大道,作为世界以及众神的根源。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传统,也是中国宗教的人文特。
可爱好听的网名
周显欣图片
道教追求得道成仙,但在道教看来,要成仙首先要学会做人,所谓“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属于道教伦理的范畴。道教伦理把吸收自儒家伦理和道家伦理的内容统一于道教的神学体系下,形成了道教的伦理体系。道教伦理主要解决三个关系:第一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教吸收了儒家忠孝仁义观念,认为孝道是人道的基本出发点。道教认为求仙不仅要修己,还要度人,度化世人是道教仙道的根本要求之一。第二要处理好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道教主张对万物怀仁慈之心,广施仁德于天下,对动植物都应该加以保护。第三种关系是人与诸神之间的关系。道教强调对神明的敬重,敬神是道教戒律的基本要求,人与神之间的伦理规范体现了道教宗教神学的本质。道教伦理的核心准则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是道的根本要求,通过修行做到顺应自然,才能善待宇宙生命,处理好各种关系。道教伦理服务于道教长生求仙的宗旨,道教用修道成仙的信仰劝人行善去恶,同时强调道德修养有利于身心健康,行善去恶有助于延年益寿。相比于世界其他宗教,道教伦理具有很强的世俗性,以社会普遍接受的伦理规范来约束人心;但在另一方面,道教借助神明的惩恶扬善的监督来强化伦理规范的现实有效性,又集中体现了道教伦理作为一种宗教伦理所具有的神学彩。
袁隆平:简历 个人资料汕头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