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峰父母 第十五讲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宗教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它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常常是相对寸应的,随着古代中国逐渐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中国古代宗教也渐渐由自然宗教过渡到人为宗教。如果说,以上所说的自然神崇拜和诅先崇拜多属原始的自然宗教,那么,秦汉以后所出现的道教,则是一种比较成熟、系统的人为宗教。
从历史渊源说,道教是从古代的鬼魂崇拜发展而来的,但它又不仅仅是鬼魂崇拜,而是掺杂了秦汉时期的神仙信仰和黄老道术而成的。故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三:一是中国古代的鬼魂崇拜;二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三是秦汉时期的黄老道。
道教之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的宗教,是在东汉时期。东汉顺帝年间(公元126-144年),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学道于鹤鸣山,依据《太平经》造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出于太上老君的口授,并依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信仰,创立了道派。因人道均须交纳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据《华阳国志》记载:陵死,子衡传其业。衡死,子鲁传其业。(《华阳国志·汉中志》)此即是历史上所说的“三张”。“三张”所传的“五斗米道”,主要是教人悔过奉道,以符水咒语治病。此派教徒尊张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
东汉时期道教还有另外一个教派叫“太平道”。此派由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张角创立于汉灵帝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史载张角信  仰黄老道,自称“大贤良师”。他在用符水咒语为人治病的同时,组织教团和“黄巾军”。据史料记载,“十余年间,徒众数十万,联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无不毕应”(《后汉书·皇甫嵩传》)。
太平道的基本思想是以黄老道和《太平经》的学说为中心,主要信仰咒术和内省治病。其盛衰与“黄巾军”紧密相关,曾随“黄巾军”的发展而得到广泛传布,后亦因“黄巾军”的失败而遭到致命打击,转为在民间秘密流传。
道教在魏晋时期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东晋时的葛洪从神仙方术角度发展了道教,创立了道教的丹鼎一系。其代表作是《抱朴子》。《抱朴子》分内外二篇。内篇言神仙方药、鬼神变化、养生延年、禳邪祛祸,属道教;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抱朴子》是儒道并举之书。在神仙方药方面,葛洪崇尚金丹轻举,讲究药物养生,认为世人通过修炼吞丹而得道后,可不死而登仙。与葛洪同时,“天师道”在江东盛行,并逐渐向义理方面发展,先后形成上清、灵宝、三皇三支经法。这三支经法习南朝刘宋时由陆修静汇归一流,后陶弘景加以发挥,形成经录系,史称“南天师道”。
南北朝时,道教的最大发展是北魏寇谦之改革“五斗米道”,创立“北天师道”。寇谦之原系北魏嵩岳道士,自称太上老君授予天师之位,命其改革、整顿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税钱,及男女合气之术”,而改为“专以礼拜求度为首,而加之服食闭炼”。寇谦之对道教的这一改革.使道教由原来的民间宗教一变而成为官方宗教。加之他确实革除了道教某些弊端,并制定了许多新的科仪,因此“自是道业大行”。
唐宋之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形成以讲究符箓为主的“正一道”。从信仰特征和思想旨趣说,“正一道”崇拜鬼神,注重符篆,以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为宗旨。与别的道派不同,信奉“正一道”的道士可以结婚。
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中国道教虽然源远流长、派别繁多,但作为道教,又有其共同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此“道”系由被道教奉为经典的《老子》五千文而来,不过他们着重从宗教的角度去理解和阐释老子所讲的“道”,把它说成是宇宙万物之本原,同时又是“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道教信奉的最高神——“三清尊神”也是“道”的人格化。根据《道德经》
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道教把它衍化为“洪元”、“混元”、“太初”三个不同的世纪。三个世纪又进一步衍化为“三清尊神”:元始天尊手拿圆珠,象征“洪元”;灵宝天尊身抱坎离匡廊图,象征“混元”;道德天尊手持扇,象征“太初”。这样,道教又从信仰“道”进一步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道教的最终目标是“得道成仙”。所谓“得道”,道教解释为“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自然经》)。即是说,道之在我之谓“德”,“德”者得道也=这显然是从老子《道德经》而来。道教认为,通过修道,使人返本还原,与道合一,就可以成为神仙。道教所说的神仙,不但指灵魂常在,而呈指肉体永生。因此,长生久视、全性葆真就成为道教的一个基本教义。
如何修炼才能得道果、成神仙呢?道教的不同派别有不同的修养方法。从大的方面说,丹鼎派、全真道认为通过内修、炼养,便可以达到长主久视的目的;而符箓派、正一道则认为符箓咒语、科仪斋醮可以禳灾求福、祛病延年。至于具体的修行方法,道教有一系列的道功、道术。道动指修性养神的内养功夫,如清静、寡欲、息虑、坐忘、守一、抱朴、养性、存思等;道术指修命固本的具体方法,如吐纳、导引、服气、胎息、辟谷、神丹、药饵服食、符箓斋醮等等。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家庭太阳能发电>全国高温火炉最新排名>初一数学教学工作总结从思想内容、信仰体系看,道教没有什么虚玄高深的理论。但是,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却保留着许多中国传统的东西,因而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道教与中国古代诸文化形式中关系最密切的,首先当推古代科学。这是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本来,宗教以信仰为依据,而科学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从思维方式和思想理论说,二者应是相互对立的。但中国古代科学史却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即中国古代科学中不少学科(如化学、医学)与道教关系十分密切。
先看中国古代化学与道教的关系。道教的最终目标是长生久视、得道成仙。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道教徒们所采用的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就是服食丹药。为了制作丹药,道教徒们写了许多炼造金丹的书,做了很多炼丹实验,正是这些炼丹理论和实践,翻开了中国古代化学史重要的一页。例如晋代葛洪的《抱朴子·金丹篇》对“还丹”的化学反应有一个概括,日:“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丹砂就是硫化汞。对丹砂进行烧炼,其中所含的硫变成二氧化碳,游离出水银,再使水银与硫磺化合,便生成硫化汞。这不但开了我国古代化学之先河,而且也是现代化学之先声。
再看道教与中国古代医学、药物学的关系。道教炼丹家往往兼攻医学和药物学,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篇》中,详细记述了灵芝、五三云母、雄黄、珍珠、巨胜等等“仙药”,据说服之则可延年益寿,甚至可以成仙不死。葛洪还撰有《金匮药方》100卷、《肘后备急方》8卷、《神仙服食药方》10卷,这些书今天仍是药物学研究者的宝贵参考资料。其中《肘后备急方》对于传染病如天花、结核病等颇有研究,对免疫法也有较正确的认识。南天师道代表人物陶弘景对药物学造诣颇深,史称他尤善“方图产物,医术本草”。他所著《视农本草经集注》、《效验方》、《药总诀》、《肘后百一方》,对古代医学和药物学的发展都有重大贡献。隋唐之际的著名道士孙思邈也精于医药。著有《备急千金方》30卷、《千金翼方)30卷,对于药方之制作方法、疾病的诊断、和预防等都有详细记载.对于今天的药物学和中医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道教对于古代医学的影响,还表现在气功方面。气功近几年来在很多地区都颇盛行,但若要追根溯源,其源头之一就是道教之守一、存思.服气、内丹等修养方法。
道教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仅就小说一系言,从六朝至宋明,许多作品都深受道教的影响。如六朝出现了许多志怪小说,其中不少作品是专为道教而作的,如
《汉武帝内传》、《海内十洲记》、《洞冥记》;有些作品则与道教的思想内容关系十分密切,如《搜神记》、《后搜神记》等。六朝以降.以神仙道教为题材的传奇、小说代有其书,如唐代的《枕中记》、宋代的《太平广记》、明代的《四游记》。《四游记》除《西游记》以佛教为题材外,其余之《东游记》、《南游记》、《北游记》均写神仙,如八仙、灵官大帝,真武大帝等及后来的《封神演义》等等。中国古代诗歌也多有表现神仙、道情的作品,如汉代之后出现了许多游仙诗。至唐之李白,更是“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自号谪仙人,写了很多与道教有关的诗作,且信道虔诚,颇具仙风道骨。其后的李贺、李商隐等著名诗人的不少诗作,也颇受道教的影响。
高中劝学原文及翻译
更值得一提的是,道教对于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尤为广泛、深刻,有些影响甚至延续至今。例如,对城隍、土地、灶君之崇拜和祭祀,几乎遍及全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乃至各家各户。这种信仰就其源头说,也许是出自原始宗教的地神崇拜,但后来都成为道教底层神灵。中国的老百姓,不管信仰道教与否,对这些神灵大都很恭敬,祭拜也颇殷勤。在一些较边远的地区,至今有些家庭的灶台上还贴着诸如“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对联,旨在请求灶神为一家人祈福保平安。每逢年末岁首,道教对于民俗的影响表现得更明显。春节是中国人最大的传统节日,在这传统节日里,从喜庆、娱乐到饮食、祭祀,集中地体
现了中国民间风俗和传统文化的特点。节日到来之前,很多人就忙于贴门神、灶马,画桃符、钟馗,迎赵公元帅,十分热闹。此种习俗,自宋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有些甚至延续至今。其中之门神、灶马、桃符、钟馗等,均出自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