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观
2007.06
全国新闻核心期刊・江苏省优秀期刊MEDIAOBSERVER
□张玉洪
今年三月中旬到四月上旬,有两对人物红遍华
夏,一对是被称为“重庆史上最牛钉子户”的杨武、
吴苹夫妇,一对是有“超级粉丝”之谓的杨勤冀、杨
丽娟父女。他们都因为有明显甚至极端的利益诉求,
所以引起传媒的兴趣。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全国
各大报章、杂志以及各大网站纷纷报道,而各种评论
员文章、公民自由评论也铺天盖地。作为媒介研究
者,在一阵“媒介狂欢”中,却发现了不少“乱象”,
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在两件“大事”的持
续报道中,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新闻媒体的缺位与错
位问题。而对此进行分析,不但可以让我们对媒体的
角进行深度思考,还可以对在网络媒体的进逼下
传统媒体的出路寻到一些蛛丝马迹。
事件传播中的媒体角
黄河的谚语早在六十多年前,美国哈钦斯委员会所做的《一
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报告中就指出,“我们的社
会今天需要的是:第一,一种就当日事件在赋予其意
义的情境中的真实、全面和智慧的报道;第二,一个
交流评论和批评的论坛;第三,一种供社会各体互
相传递意见和态度的工具;第四,一种呈现与阐述社
会目标与价值的方法;第五,一个将新闻提供的信息
流、思想流和感情流送达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途径。”①
虽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就该委员会对新闻界提出
的期许,放在时下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传播现实中,
也是积极、有效的标杆。而当我们在分析“重庆钉子
户”及“超级粉丝”杨丽娟两组报道时,甚至可以通
过一一对证,从而评估媒体在其中的表现。
1、“重庆钉子户”报道
今年3月上旬,就有媒体开始报道杨武、吴苹夫
妇。3月19日,央视《中国法治报道》播出节目《历史
上最牛的钉子户》,就为何两年多未拆迁采访了吴苹
和重庆市九龙坡区房管局一科长。而今年3月
16日签署主席令公布《物权法》,报道中只字未提。
随后包括《北京青年报》在内的全国各大报纸
都开始报道,但主要局限于追踪官方的最新表态及演员吴京安
吴苹的说法。有戏剧性的是,多数报道着眼于强制拆
迁的时间表上。随着报道集中度的增加,加上网络媒
体的转载和跟进,一些专家和网友的声音得以现身。
这才有报道将此事件与《物权法》联系起来。这反映
时下大多数报纸和网络媒体在做报道时缺乏策划意
识,更多地局限于事件的变动性,而对它的社会层面
的意义挖掘不够。英国《金融时报》3月28日的报道
标题即是《重庆“钉子户”考验中国<物权法>》,仅
一千字,却道出了问题的关节点。
在这方面,一些报纸周刊和新闻类杂志做得更
好一些。比如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3月28日发表
了《拆迁时代的典型样本》长文,开章名义就说,“从
——
—以“重庆钉子户”及“超级粉丝”报道为例
事件传播中
媒体的缺位与错位
17
MEDIAOBSERVER
2007.06
全国新闻核心期刊・江苏省优秀期刊
热点透视
最直观的图像开始,这就是当代中国城市拆迁运动的一个典型样本。”这是比较高屋建瓴的,文中还专就“物与权,谁人评说”第一台个人计算机
进行探讨。3月30日,中国新闻周刊则做了《钉子户为何这样牛》的系列封面文章,在事件报道后,配发《2003-2007:拆迁新变局》一文,称“声势浩大的城市再造和拆迁中,被拆迁者渐渐形成市民社会,从语义甚至实质上都有些悖论的法律构架中,寻自己的生存空间。而这个过程,又反过来推动着国家物权观念和法规的渐变”。另外,还配发了评论员文章《政府应自限土地使用权》,触及了事件的核心。
在网络媒体廉价转载各报新闻的同时,还给大量言论提供平台的今天,传统媒体的生存之路显然不会止于对一个事件的最新动向的报道,因为这并非优势。这种浅化、被动式的新闻操作只会给传统媒体带来更大的伤害。对于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如何把一个新闻事件做深、做透和做大是当务之急。在当今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情境下,把日常报道做成有深度的报道并非难事,只是需要编辑思路的明确与宏大。
2、“超级粉丝”
杨丽娟的报道从已有报道看,杨丽娟事件的最初曝光是在去年4月。当时,西部商报的记者王喜阳了解到一位67岁的老人到医院。采访中他意外得知,老人的女儿已经疯狂“追”刘德华长达13年。据媒体称,“为了树立青少年正确的追星观念,王喜阳对此次事件进行了跟踪报道。其间,王喜阳还介绍了当地心理专家兰国强给杨丽娟一家。遗憾的是,杨丽娟的心病并没有解开,甚至赔上了老人的性命”。据王的说法,“当时甘肃省教育局对这个事件也很关注。而且我们在学校里分发了500份的调查表格,希望培养学生们正确的荣辱观。”
但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不少媒体把杨丽娟一家当作了可大做特做的新闻源。根据北京青年报今年4月4日的见报文章,②王喜阳的报道《不见刘德华,今生不见人》刊发后,杨勤冀表示希望能借助媒体强大的舆论来达到女儿见刘德华的目的。结果刘德华通过媒体公开批评了“林娟”(杨丽娟化名)“罪恶、不孝”。刘德华的回应,让杨勤冀一家矛盾升级。杨勤冀在后来的遗书中写道,“母女责怪杨勤冀当初不该媒体”。但仅北京某电视节目制作公司,从2006年3月开始就三次来兰州。媒体都不肯放弃的是“13年”、“卖房”、“”
等字眼。某电视台记者曾承诺“我们台有实力,能联系到刘德华,见是肯定的”。
正是在各类媒体的煽动下,杨家三口曾远赴北京、还到香港多次。结果在今年3月25日再度赴香港让女儿见到刘德华并合影后的第二天凌晨跳海自杀。由此引起了香港和内地媒体的关注,而相对港媒
的冷静与批判,内地传媒则更富娱乐精神,多派出娱乐记者追踪此事,从而成为恶炒的态势。令人惊讶的是,内地不少媒体还深度参与其中,直接影响了事件的报道。
3月29日11时51分,杨丽娟走出兰州中川机
场出口,兰州某报“接应”母女返乡。面对摄影、摄像机镜头,杨丽娟神有点慌乱,对旁边搀扶着她的人说:“我可什么都不想说。”跟随母女来到兰州的,还有广州和香港的媒体记者,他们陪伴母女上了兰州某报准备的专车。不知道母女入住酒店的记者,便租车紧跟其后。到兰州的当晚,面对不断来电、登门的记者,杨丽娟在酒店跺脚道:“我再也不相信媒体了。”不过,后来某歌手在北京向她捐款的发布会,不仅杨丽娟母女是被媒体记者“陪同”着来北京的,而且据有关人士透露,“捐款”这件事情本身也有媒体参与“策划”。
虽然后来杨丽娟和母亲还在香港刘德华,仍然有少量媒体在关注。而网络媒体的热度有所减缓,因为对很多记者和背后的主编们来说,杨家可利用的价值已经大大降低。而另一方面,各方对媒体在整个事件中表现的评价则并不少见。比如直到4月10日,广州《新快报》还推出了深度报道《谁在导演刘
18
传媒观李栋旭裴秀智分手
2007.06
全国新闻核心期刊・江苏省优秀期刊MEDIAOBSERVER
德华粉丝门悲剧》,从媒体操作的角度叙述了这个新
闻事件的动因。而在整个事件的报道过程中,早就有
博客文章直呼,“杨丽娟不需要媒体,需要的是心理
医生”。从现有的部分反思文章标题,就可以想见杨
丽娟事件中媒体的角:《媒体的尴尬与悲哀》,《追
星悲剧背后有多少罪恶的媒体黑手》、《杨丽娟事
件,媒体的盛宴?!》、《杨家追星惨案:都是媒体惹的
祸》、《杨丽娟疯了,杨臣刚和媒体也疯了?》、《杨丽
娟与媒体,谁比谁更疯?》……③
关于媒体角的反思
从新闻操作的角度,由于有《物权法》通过的大
背景,“重庆钉子户”事件生逢其时,而“超级粉丝”
杨丽娟十三年执着追星、再加上父亲因此跳海自杀
的“新”、“奇”、“特”诸特征,所以都是好的题材。
而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操作这样的好题材,向受众提
供更多、更好和有益的信息。从两个事件的报道来
看,新闻应该深度化。随着网络媒体天然的时效优
势,传统媒体“紧追时效”成为一句空话。当广播、电
视可以借口播和滚动字幕勉强弥补一下“正在发生
的新闻”时,报纸、杂志对此是无可奈何。在这种情境
下,传统媒体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那就是
深度分析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凭借传统媒体精
良的工作团队,可以就事件处理上去轻浮化,站得更
高,看得更远。这是打造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必由之
路。“真相、正义和体面——
—那是我们的写照”。④反
观一下,我们现在的传统媒体离这三个关键词有多
远?就“重庆钉子户”及“超级粉丝”杨丽娟报道来
看,显然传统媒体在深度开掘上有更多空间。比如西
方国家有没有所谓“钉子户”,如有,如何解决?在私有
财产和公有财产都受国家保护的时代背景下,“钉子
户”这个词有没有必要存在?公共行政应该有什么样
的改变?而对“超级粉丝”杨丽娟的报道也引起业内
人士思考媒介素养是否应列入中小学教育的内容。
总有一种期待作文新闻媒体应该慎用话语权。不少人把记者的笔
说成是“笔下有千军万马”,无论是报道也好,评论
也好,都会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所以身为新闻工作
者,保持应有的职业操守是一种必需。而对话语权的
慎用就是重中之重。本人把“慎用话语权”的基准定
在“以公众利益为重”上,在报道或评论时不是意气
用事,而是切中要害。遗憾的是,在“重庆钉子户”的
初期报道中,就有不少媒体错误地报道说吴苹夫妇
“索要2000万”,结果经央视调查为子虚乌有。这就
是在使用话语权中有所失当。在“超级粉丝”杨丽娟
的报道中,有人说其父亲要,后来她本人亲口证
伪。这些错误的报道无关“公众利益”,反而有害于公
众对事件的看法和评价。另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
“有闻必录”。比如有记者发现,“杨丽娟事件”在媒体
的报道中,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有闻必录”,不管杨
丽娟一家人有什么样的情绪波动,“娱记”们都会写得
清清楚楚,就连几点几分都描述得十分准确。在4月1
日北京某都市类报纸出版的4个版的“特刊”上,记
者除了描述杨丽娟一家人的所有事情之外,还将杨丽
娟之父临死前吃饭、散步、跳海的地方,甚至是住过的
旅馆,用图片一一标注清楚。“有闻必录”让受众接收
信息不但有“失焦”的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其
实是扼杀了受众宝贵的时间,而获益很少。
两个事件的报道反映出如何通过话题引到避免
盲目追网的重要性。由于网络媒体的进逼,所以不少
传统媒体乱了方阵,盲目跟风。网易在杨丽娟父亲自
杀后的报道中,宣称连续报道100小时,而该网的娱
乐频道的口号是“激起新高潮”。而在控制新闻源
上,网站这次是与报纸联合。在此情境下,不少传统
媒体出现“抓狂”状态,为了做新闻而新闻,“有闻必
录”成为常态,甚至报假新闻。媒体在报道一些事件
时更多地站在自身的角度,甚至不惜刻意编织一些
议题和新闻材料,并未站在受众或中立的角度。这就
难怪曾受惠于媒体的杨丽娟也会发出“再也不相信
媒体”的话。这说明媒体在报道时的确存在误导受众
的问题。而在“重庆钉子户”报道中,本应深入的一
些话题并未深入,也应引起业内人士的反思。
(作者单位为北京青年报社)
——
——
———
——
——
——
——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①[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展
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P11-12
②朱玲:《“疯狂粉丝”事件还在疯狂》,北京青年报,
2007年4月4日,A2版,http://bjyouth.ynet.com/viewpdf.jsp?
psid=19827787&pgn=A&ppn=1
③参见“刘德华粉丝门悲剧”专题http://www.ycwb.com/
special/node_4409.htm
④瑞夫著:《新闻到底该怎样》,余波等译,商务印书馆
集中一点打一字(香港)有限公司2006年9月第一版,P47
⑤冯文礼:《媒体应反思“追星女”事件》,中国新闻出版
报,2007年4月6日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