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是指一般公民对媒介的职能认识和如何正确使用媒介的知识。我们现在由于没这方面的教育,公众一般把媒介看作一种纯粹的工具,商业们把它看作是推销自己产品的工具,这都是有偏差的,媒介有自己的职责,按照拉斯韦尔的说法,媒介有三大功能:第一大功能就是监测社会环境。人们为什么接受传媒,就是想了解他周边发生了什么事情,特别是他自己没有接触的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当这个世界发生了打破常规的事情,传媒有义务向人们报告。或者像我们中国电影《鸡毛信》一样,我们的传媒就像站在山顶上的消息树和消息树旁边的小孩子,当发现鬼子的时候,及时推倒消息树,这是任何传媒的职责,有的只不过是在工作领域不一样,有一些是党报,有一些是纯粹面向社会的报纸。他站的位置比受众高,如果发生重要的涉及人们生命的情况他不报告,传媒就失职了,这样对传媒认识应该从小学的时候培养起来,让人们从小就认识到传媒是为我们服务的,有什么想了解的事情,可以向传媒了解。
第二个功能是使社会的各部分不断调整自己,建立相互的协调关系。因为我们社会各部分,小到家庭、大到党和国家和人民的关系都是一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需要各方面的人不停地接受信息,调整自己和外部的关系,不断地接受信息。这个渠道,主要就是现代传媒。我们报纸上发表了反对家庭暴力的新闻,其实达到了家庭内的和谐的效果;如果
我们媒体上发表了的讲话,就是达到党和人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的效果;商人们在媒体发表了广告,也是建立一种关系,就是厂家和消费者的关系。媒体就起到这个作用,协调社会各部分,建立一种相互、和谐的关系。这个关系是动态的,因为媒体在每时每刻发出信息,人们在每时每刻接受信息,这个也是调整职能的体现,这个职能无论意识到没意识到,其实每日每时都在发挥着作用。
第三个作用就是传媒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这种功能也是无形的,但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因为传媒发出信息,无论你意识到没意识到,实际上你把社会的文化传统继承下来,又传播下去,这个继承下来过程中是一种扬弃,不是完全的继承,同时又把社会的创新和一些比较先进的文化,添加到传媒里。
后来又有一位学者叫做赖特,他补充了第四条功能,就是传媒的娱乐功能。这个娱乐功能实际上必须建立在前三项功能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前三项功能,单纯的娱乐功能就不是传媒了,就是一个游戏厅或是电子游戏软件了,这完全丧失了传媒的作用。人们接受传媒的同时需要消遣,在这个时候传媒提供一定的娱乐内容。在现在的和平社会,传媒的娱乐功能成为媒介盈利的最大一块,也是大家非常重视的一块。娱乐功能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功
能,关键在中国目前娱乐功能发挥还是处在初级阶段,水平很低,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借鉴欧美,特别是欧洲的民营台、公营台的娱乐方式。
在日本小学课本中就有《报纸》这一课,而这一课是和传媒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上这个课的时候,老师除了在课堂上讲以外,还要带着小学生参观报社。日本的报社非常重视对社会进行传媒素养的教育,像日本发行量最大的,也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读卖新闻》,每天发行量是1300万到1400万份,每周专门有一天是接待日,接待很多小学生免费参观报社的整个流程,叫他们了解什么叫报纸。报纸上专门有一个版面是请小孩子们编辑,小孩子提供的稿件和作业就在他们报纸的走廊里帖着,我觉得这个做法一举两得,一是为社会做了一些贡献,二是它实际上培养了《读卖新闻》未来的读者。这些小孩子会向自己的家人宣传《读卖新闻》,我想这样的事情,如果我们的媒体主动去做,其实是一举两得,既对社会有好处,将来对这个媒体本身也有好处,因为你建立了公信力。
5升是多少斤媒介素养教育
——培养公众对传媒信息的选择能力
现代社会,媒体不仅是公众获取知识的重要通道,也是公众认知社会与世界最重要的凭借,因而也成为能够影响国民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的商业化运行,面对媒介数量的高速增长和传媒信息内容的无限量增加,如何引导或创造条件使公众使社会有能力科学地、理性地接触和使用媒介,就成为一个现实问题。于是便有了媒介素养(或媒体素养)(Media Literacy)的概念以及媒介素养教育一说。在学术界,比较认同英国学者利维斯和汤普森1933年所著的《文化与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是媒介素养教育的起点。照此,西方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历了七十多年的发展。
所谓媒介素养,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出了如下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因而,媒介素养教育或媒体教育与培养媒体从业人员的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公民,旨在培养人们对媒体本质、媒体常用的手段以及这些手段所产生的效应的认知力和判断力,使人们既了解媒体自身如何运作、媒体如何构架现实,也知道怎样制作传媒作品与媒介信息。
提出媒介素养教育是基于世界传媒与教育界广为认同的八大理念: 1庆国庆黑板报资料、媒介信息是对现实的再架构;2、媒介能够决定人们对现实的认识;3、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纳是有条件的;4、媒介信息拥有商业内涵;5、媒介信息包含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6、媒介信息拥有社会和政治意义;7、媒介信息的内容与形式密切相关;8、不同媒介各自拥有独特的审美形式或偏好。
国际上许多国家如英国、加拿大、澳洲等,早已把媒介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中,例如,新西兰的学生在五年级课程中就已加入媒介素养的培训,日本文部科学省于2001年在中小学与高中设立的“综合教育”科目中纳入了媒体素养;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也持续关心媒体教育的需求:台湾在2002年公布了官方的《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香港亦在1997年教育改革时开始推动媒体教育,2005年推行的英语新课程及2007年推行的中文新课程,亦纳入了媒体素养。
然而,对我国公民而言,媒介素养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名词,与此相对应的,却是我国的传媒业在规模、品种、信息量、信息覆盖面等方面的高速发展。当前,我国有2100多种报纸、9400演员林鹏多种杂志、数以千计的广播频率、电视频道和每年数以万计新增的图书和电子出
乔任梁死亡版物,特别是异军突起的互联网更使网民人数骤增,截止到2007年6月3日,我国网民总数达1.62健身私教价格亿,且以每分钟过百人的速度增长。面对形形传媒的重重包围、面对汹涌澎湃的信息浪潮冲击,在强调“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要坚持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国民的“媒介素养教育”。因为,一方面,公众媒体素养的提高将意味着对媒介活动和媒介所传播信息的鉴别、鉴赏能力的提高,意味着公众的信息吸纳能力和使用能力的提高,也意味着公众对媒介的专业与职业道德水平的要求将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即便是作为舆论阵地的主流媒体也是讲成本和效益的,更多媒介则已经走向市场和商业化,为适应公众对媒介不断提高的要求,媒介自然要不断地有所调整和发展,媒介与媒介之间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那些不能随着受众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传播行为,不能在新的传播环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水准和人文素养的媒介将被时代淘汰。这样,在大众媒介素养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竞争中的媒介水平将整体提高,从而真正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升公民素质发挥媒介应有的和重要的作用。因此,“媒介素养”是全体公民都应该具有的基本品质,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养、对于社会的健康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媒介素养”在我国还处于“陌生概念”的状况下如何逐步推广是重要的课题。首先,传媒
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对公众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帮助众增进对周围世界的了解,特别应重视正确、理性地分析和认知客观事物的方法的教育,使公众在参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完善自我,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公民。其次,要使社会成员也对传媒的职业规范有充分的了解,帮助众形成对媒体的正确认知,比如,传媒的信息怎样采集又如何制作和传播、传媒的公益性和商业性应否分开又如何区分,从而增强社会公众对传媒信息及传播方式的判断能力,学会选择、识别良莠,形成拒斥不健康的媒体信息的自觉。再次,要加强“媒体素养教育”的社会组织建设,美国有旧金山的“媒介素养教育方略”、洛杉矶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心”、麦迪逊的“全国电子传媒协会”等传媒教育组织,它们定期研讨传媒教育的问题;智利有“教育普及中心”、“文化、艺术表达与研究中心”等组织;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成立了“儿童与公民电视论坛”等民间组织 危险品分类,以筹办会议、组织专题研究等形式大力倡导传媒教育。这些值得我们充分借鉴。
在“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广中,还应尽快将其纳入正规教育体系。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较为重视在未成年人中的推广,是为了使人们从小就拥有一定的媒体素养,成长为拥有“媒体智慧”的人,并提出“教育界应以系统化的课程或训练,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当前,我国中小学虽然开设了媒体课程,但主要侧重
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较为忽视关于各类现代媒体信息的接受、鉴别能力的培养。青少年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人生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将内涵更为全面的“媒体素养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之中,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在当前现代网络迅猛发展的情况下,我们不但要积极倡导“青少年远离”,更要从根本上培养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的能力,在加强思考力的训练中养育人文精神,培养他们的文化自省、选择、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从而使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真正确立起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