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族发型】古代汉族婚服简史
    今年10月8日,艺人黄晓明和杨颖(Angelababy)的豪华婚礼上,二人身着中式结婚礼服,喜庆端庄,抢尽眼球。关于中式婚礼和中式婚服的议论,再度成为民间焦点。
    《礼记・昏义》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故君子重之。”可见婚礼是我国传统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重视婚礼,是因其“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作为婚礼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吉服(婚服)很早就得到人们的重视。从秦以前,吉服就成为一种礼制传承演变而下,是中华传统民俗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粉红女郎翻拍    关于我国历朝服装的研究,考证糜细,但对历朝汉族婚服的研究,多集中在学院派或是民间学者的实证研究,由于缺乏较为详尽的史料和实证,却多失于浮泛。本文从“古代服饰史研究”这个大课题下,独辟“汉族女性婚服演变史”这一子目,力求为读者呈现一段多元、丰富的女性婚服演变史,以此让我们略窥历朝女性婚服之形制、造型、彩以及图案纹样。
    周朝女性婚服
虞姬出装    形制:袍式纯衣
    彩:玄黑
    用料:苎麻、葛藤或丝,贵族妇女用文锦
庄稼地里的故事    周朝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婚姻制度突出了“礼”制,男女婚嫁,注重门第,“尊卑不婚”被写入了周礼,所以其婚礼是贵族和贵族之间、平民和平民之间、奴隶和奴隶之间的,贵族和平民、奴隶之间的婚配被绝对禁止。
    周朝的婚礼举行时间从“昏”,即黄昏举行婚礼,跟如今多在上午(中午)举行婚礼有异。此外,和如今举办婚礼喜欢大张旗鼓不同,周朝的婚礼更低调、含蓄、内敛,不摆宴席,不铺排场,因此,女性婚服也并非今天抢眼夺目的大红,而是端庄的玄礼服(玄,黑中扬红的颜,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上天的最神圣的彩)。其形制为上衣下裳不分的袍式。北京服装学院教授王革非认为,此形制是为了表示女性的情感专一。
    从当代婚庆礼仪公司对周代婚礼的实用推演来看,女性和男性婚服在形制和彩上差异不大。女性以黑袍衣为主,束以腰带,饰以“次”;男性以黑袍衣为主,束以腰带,戴
qq密码冠。
    其中,女性的“次”,是将装饰性假发和针法混编,编成好看的堆髻,最后以簪钗固定,显得女子的头发乌黑丰美,是当时的女子发饰时尚。男女的黑袍衣通常会饰以赤边缘。此外,婚服中的蔽膝(遮盖大腿至膝部的部分)、鞋履及大带皆随袍衣主为黑。
    汉朝女性婚服
    形制:上衣下裳制、曲裾深衣和襦裙
    彩:黑中扬红
    用料:绢、丝、纱,贵族衣锦
    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中,有保存完好的女子服饰12件,这为研究汉代女子服装提供了权威的实证。而从“以诗证史”这一崭新的研究方法入手,《古诗为焦仲卿妻》的文字描述,也能为我们略窥汉代女子婚服的形制提供一种视角:“鸡鸣外欲曙,新服起严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指如削葱根,
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从衣服、鞋子、发饰、腰带、耳环、口红,一个汉代新嫁娘的容貌服如在眼前。
    过去有观点认为汉代没有襦裙这种服饰,但由这首诗可以看出襦裙在汉代的存在。汉代,至少汉代末期女性婚服的标准式样是夹裙(即襦裙),体现为上襦下裙的形制,上襦短,一般长不过膝;下裙长,长及地。以裙腰之高低,襦裙又分为齐腰襦裙、高腰襦裙、齐胸襦裙;以领子的式样分,襦裙分为曲领襦裙和直领襦裙;按是否夹里的区别,襦裙又可分为单襦和复襦,单襦近于衫,复襦则近于袄。诗中的焦妻刘兰芝所着的“夹裙”,应为复襦。丝履即为翘头履,发饰则是玳瑁(一种有机宝石,在古时普遍的一种装饰品材质),发髻上或许还有珠花、步摇等饰物。
    汉代服饰对后世影响甚深,其服饰文化中的大气厚重、叠加飘扬,让女子看上去富丽堂皇、“艳如春华”,使女子更显优雅、沉着、宽厚和自信。经过秦的“不守旧制、不守周礼”,汉代服饰可谓一开新面,对后代各朝的服饰演变产生深刻影响。从一体袍式到上衣下裳的分离,即是一种重大的变革――尽管汉初袍服还是主要的婚服,但曲裾深衣和襦裙的形成,则显然将女性婚服的演进史往前推了一大步。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由于汉代刺绣技术工艺的发展,汉代刺绣的几种代表性纹样,如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茱萸绣等也多在贵族女性的服装中使用。因此,在贵族阶级中,婚服的用料更倾向于奢华的绣品,其彩也更丰富,这种奢华的风气,很有可能也影响到普通人家女子的嫁衣时尚,于是其婚服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玄黑,而渐变扬赤或�c黄。
    北京服装学院的王革非教授认为汉末女子出嫁,出于害羞多以纱罗遮盖面部,宥于没有其他史料佐证,姑存此说。如果史料证实如此,那么后来女子出嫁铺“红盖头”这一婚俗,则最早起源于汉代的面纱。“面纱”或后来的“红盖头”,也应对算作女子婚服的一部分。
    魏晋女子婚服
    形制:交领或直领广袖衫、对襟广袖襦裙
    彩:白
    用料:纱、罗、练、绢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诗文和绘画作品,为今天的我们管窥当时女子服饰时尚提供了丰
富的资料。曹植《洛神赋》以及顾恺之《洛神赋图》分别从文字和画面上对当时女子服饰有较为清晰的刻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洛水之神身着交领右衽衫,双鬟发髻,盈盈广袖,衣带飘飞,灵动飘逸,美轮美奂。
    这种交领衫,学界称为“�o裆”(古代的一种背心),也写作“两当”,其穿着方式为,将本该穿在内的�o裆加在交领衫之外,此即“内出外”,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内衣外穿”。干宝曾说这是“晋之祸征也”。估计这种“奇装异服”也只有在魏晋这个时期才可能出现,学界分析,这种服饰时尚,是女性服饰对当时戎装的一种效仿,反映了这个时期女性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心理。
    魏晋时期女子的常服和婚服在一段时间内崇尚白,在今天看来,完全是对“红喜白丧”两仪礼的一种颠覆,究其原因,多因当时玄学“以无为本,返璞归真”的风气影响所致。南北朝时期成书的《东宫旧事》记:“太子纳妃,有白毂,白纱,白绢衫,并紫结缨。”这种全身白的婚服,和今天西方国家的白婚纱,在彩的讲究上,虽如出一辙,但文化源头则相去甚远。   唐朝女子婚服词牌名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