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是美国女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1887—1948)的一本关于日本文化与民族特性的书。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日败局已定,美国政府为制定如何采取对日措施,动员美国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本尼迪克特受委托在1946年整成书并出版。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但是作者没有从皇室家徽、武家文化这两点出发,而是把“菊”与“刀”看成一种对立而又融合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民族文化的双重性。他们崇尚礼节教育而好斗尚武,他们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
这是我接触日本民族、了解日本文化的第一本著作。在没有读到这本书之前,提到日本,脑子里浮现的是赵薇穿和服、参拜、日本电影电视剧的沉闷气息以及电视剧中婚恋关系的复杂、浓厚的军国主义等这些画面。我们总是在大众传媒制造的“拟态环境”下去判读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人物。“拟态环境”是美国政治家李普曼在20世纪20年代在《公众舆论》中提出来的一个观点,它是指在大众传播环境下,人们对于一个事件或者现象的认识会因为传媒经过筛选的信息产生与客观现实不符的偏差。当我们不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不了解某一阶段该民族的生存状态,就容易形成对它的“刻板印象”,也就不可能有对于该民族客观、中立、理性的认知与判断。《菊与刀》这本书的作者立场十分中立、客观,丝毫没有因为西方民族而对日本文化产生偏见。如第八章“洗刷污名”中作者提到,“有一些美国人叫嚷,只有由我们
推行平等原则,日本人才能获得自尊。他们其实是犯了民族自我中心主义的错误。日本只正在它自身的基础上重建其自身。”
“耻感文化”最早也是见于《菊与刀》这本书。虽然当时很多日本人不认同这种定位,但是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它十分适合日本人。“耻感文化”是区别于“罪感文化”的不同文化体系。后来很多学者认为包括日本在内的整个东方国家都属于耻感文化体系。在本书里关于“耻感文化”的描写数不胜数,《菊与刀》运用了记叙、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20世纪中期
日本人害怕被羞辱和嘲笑的细节。比如男子夜里向女子求爱,他们会采用一种“鸵鸟式”的自我保护的方式,佩戴面纱,这不是为了让女子认不出自己,而是以便遭到拒绝后第二天无需感到蒙羞和耻辱。
崇尚武力、忠于天皇、严格刻板的纪律、民族文化的好斗侵略、科技发达,这些是在未读到这本著作前对日本的看法。读完之后,惊喜地发现很多新鲜的概念和观念出现了,这让我对这个民族在20世纪中期的文化环境、人物性格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一、恩与报恩
实际上,日本是一个十分重视恩情与报恩的国家。在他们的文化国度里,“恩”与“报恩”被看作是两个不一样的范畴,对他们来说,“恩”一旦经受,则是永久长存的债务;而“报恩”是积极的,紧如张弦,应该
汪晓菲刻不容缓地偿还。他们的报恩意识及其浓烈,因为情义是他们最沉重的人际关系。他们报恩的范畴也很广泛,包括天皇的恩赐、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长辈之恩。因此,他们的忠孝意识也十分坚定。在日本等级森严的制度中,天皇在日本作为最高统治和最高权力的象征,是日本人终身尽忠的对象;同样,父系权威在20世纪中期也格外明显。这种民族意识会对他们的性格产生影响,因此,如果我们还把日本人视为蛮夷,认为他们蛮横不讲道理,只知索取,性格中带有强侵略性和好斗性的特点,未免就会出错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看待事物要采用具体的、历史的眼光,而不能用停滞不前的、片面的观点。民族也是发展中的民族,更要求我们打破原来的刻板成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个民族。
二、崇尚礼仪,重视教育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回到家中,会把一切形式上的礼节抛掉,整个家庭会呈现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但是在日本,恰恰要在家里学习礼仪并细致地观察礼仪:幼儿要学习尊敬父兄,妻子要给丈夫鞠躬,女孩子则不论年龄大小,要向哥哥或者弟弟鞠躬。鞠躬也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是代表着对方有权干预自己的生
活。对孩子骄纵的国民都非常希望有孩子。日本人正是这样。1他们十分喜爱孩子,母亲很享受孕育胎儿、哺育孩子的幸福感与满足感,也只有孩子,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可以赋予母亲地位;父亲疼爱
刘恺威马雅舒孩子不仅仅是出于情感的满足,还很重要的原因与“耻感文化”有关。如果一个家庭里没有男孩子,父亲则会深感耻辱,认为自己是人生的失败者,因为家族无人继承,香火难以维系。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日本人的婚念观也发生了变化。近年来,关于日本最大的话题就是出生率的下降,在二战刚刚结束的婴儿热以后,日本的出生率从1950年前后开始一直下降,1989年未1.57,是战后最低值,它被称为“1.57冲击”2由于女性独立意识的增长,她们不再拘泥于家庭对她们的肯定,也要求自己能够被社会认可,拥有自己的事业和社会地位。无论什么时期,日本人对孩子的教育都是十分重视的。不同的年龄段,会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通过“嘲弄”的方法把孩子和优秀的父亲做对比,孩子就会学习父亲身上的优点,获得母亲的喜爱。
三、儿童教养的不连续性造成性格的两面性
上面我们提到,日本人十分看重孩子的教育问题。但是在教育过程中会有泾渭分明的方法。他们在幼儿时期享受父母的疼爱和爱护,过着特权和骄纵的生活,这养成了性格中“刀”的一面,即锋利、自我肯定、反叛、刚烈不屈。他们记忆中的“天堂”也是时时刻刻存在的,“人性本善”是他们的信条,他们相信日本人一生下来就是善良慈悲的,作为一个日本人无上光荣。这种观念使得他们及其自信而又固执。比如愿意做任何工作而不管自己的能力是否有限,他们坚持己见,甚至有时会反对政府,这种自信会让他们陷入狂妄自大的漩涡。那么,性格的矛盾性又如何体现呢?这就像一盆菊花,安静自持、恬淡自然。长大后他们会接受不同的教育,被要求谨言慎行、自律、隐忍、“知耻”,背负强大的压力。
他们谦恭,有分寸,并且懂得如何将精神与肉体分离开来。日本人认为精神与肉体是同时存在的。在长大成人后,他们既可以享受罗曼蒂克的恋爱,也可以绝对顺从家庭婚姻的安排,甚至男子可以要求自己的妻子给艺妓报酬,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普遍给予了男子这种情欲的自由,和一种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的认知—肉体世界
淡泊1【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
2【日】鱼住明代《现代日本女性与家庭》.”中日女性学比较研讨会”论文选登
与精神世界同时存在。这样男子就可以恣意地享受家庭文化中妻子对自己的谦恭,又可以逍遥自在地体会爱情的滋润。他们爱孩子,但是那个时候他们的婚姻大部分都是父母之命,使命就是传宗接代,继承香火。可见,这种性格的两面性对一个日本人的影响是很深远的。他的性格、处事方式、家庭关系、婚姻、爱情都会受到感染。
晚霞黄昏优美简短句子日本克罗地亚预测读完《菊与刀》,我的内心就像这个民族一样,是矛盾的,是不解的。
他们忠于天皇,崇尚武力,宁愿自杀也不愿成为战俘,但他们又爱美讲究礼节,相信人性本善;他们热爱享受泡热水澡以洗净污渍,但他们在爱情观上又如此放荡不羁爱自由,追求肉体与精神的和谐统一;他们坚信“耻感文化”的教条,在意外人对自己的评价,但他们骨子里又都盲目自信认为自己是佛祖转世......
我想我的矛盾、困惑和这本书写作的大背景有关,本书的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时代性:他们生存于二战后,经历了20世纪的变迁与动荡。这与当今的时代背景和各种新的文化元素的注入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说,理解任何一个民族,都要用动态的视角去观察,去比较分析,而不能满足于一本教材里面的知识。但《菊与刀》的存在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它通过列举各种事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特征;其次,本书共有13个章节,涉及日本的军事、人性、儿童教育、历史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对于我们理解战后日本还是有很大帮助的;第三、通过研究在被拘禁在美国的日本人,它解决了当时美国政府对日政策问题。
余云艳
学号:201620136814
于二零一六年十月十六日完成写作化学教学总结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