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沙河地区地质水文情况
4 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自然环境概况
4。1.1 地理位置
成都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介于东经102º54’~104º53’和北纬30º05’~31º26'之间,全市东西长192 公里,南北宽166 公里,总面积12390 平方公里.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地区毗邻,南面与眉山地区相连,西南与雅安地区、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
4.1.2 气象
成都市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少严寒。多年平均气温16。2°C,极端最高气温38.3°C,极端最低气温-5。9°C;多年平均降雨量947.0mm,年降雨日104 天,最大日降雨量195.2mm,降雨主要集中在5~9 月,占全年的84。1%;多年平均蒸发量1020.5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2%;多年平均日照时间1228。3h,只有28%的白天有太阳;多年平均风速1.35m/s,最大风速14。8m/s,极大风速27。4m/s(1961 年6 月21 日),主导风向NNE.
4.1.3 地形地貌
成都市位于岷江冲洪积扇的东南边缘.成都地铁3 号线一期工程将穿越川西平原岷江水系、II 级阶地和成都东郊台地等3 个地貌单元,其中设计起点~1 号桥站为级阶地,1 号桥站~动物园站为II 级阶地,动物园站~一期终点属成都东郊台地,均为侵蚀~堆积地貌,地形开阔、平坦,地面高程约497~524m,
地势总体呈东北高西南低。
4。1。4 地质构造及地震
青海 省会成都平原处于我国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之川西褶带的西南缘,界于龙门山隆褶带山前江油~灌县区域性断裂和龙泉山褶皱带之间,为一断陷盆地.该断陷盆地内,西部的大邑~彭县~什邡和东部的蒲江~新津~成都~广汉两条隐伏断裂将断陷盆地分为西部边缘构造带、中央凹陷和东部边缘构造带三部分,成都地铁3 号线一期工程线路主要位于中央凹陷和东部边缘构造带.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国家标准第1 号修改单和《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及《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5.12 大地震后,成都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
特征周期为0。45s。
4.1.5 水文地质
20东芝服务
1、地表水
成都市区范围内主要有三大水系,即沱江水系、青衣江水系、岷江水系.
本工程主要位于岷江水系范围内,岷江属长江上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川、甘两省交界的岷山山脉南麓的弓杠岭和郎架岭,流经茂汶、汶川至都江堰市麻溪进入成都市境,经都江堰水利工程分为内、外二江,属内江系统的有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而属外江系统的有金马河、黑石河、沙沟河等。另外,周边尚有文锦江、斜江河、出江河、南河等河流进入平原注入岷江。成都市大部分位于岷江流域,水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达244。89×108m3。境内水系发育、河渠纵横,河网密度达1000m/km2,库、塘、堰星罗棋布,水域面积7.708×104hm2,约占全市总面积的6.32%。韩佩泉
2、地下水
按地下水赋存条件,岷江水系、II 级阶地地下水主要有两种类型: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
水.成都东郊台地区地下水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赋存于粘土中的裂隙水,二是第四系松散土层(含粘土卵石)孔隙水,三是基岩裂隙水。
(1)第四系孔隙水
房产信息查询所处区域第四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全新统(Q4)和上更新统(Q3)的砂、卵石土中,水量极其丰富,根据区域资料及本次勘察资料,含水层有效厚度从西至东逐渐变薄,厚度从数十米至几米,为孔隙潜水,部分地段由于地形和上覆粘性土层控制,具微承压性。根据成都地区水文地质资料,该层砂、卵石土综合含水层渗透系数K 约为15~30 m/d,为强透水层。沿线所有地下车站和地下区间隧道主体结构均将穿越该层地下水,受其影响大。上部的粘性土层为弱透水层,地下水含量甚微,对工程影响较小.
(2)粘土中的裂隙水
成都东部台地广泛分布的粘土层中赋存有少量裂隙水,根据成都地铁2 号线探井长期观测资料,粘土中裂隙水主要是靠上层滞水或粘土本身的毛细水补给。其水量受季节性变化明显,具有雨季获得补充,积存一定水量,旱季水量逐渐耗失的特点.粘土裂隙水动态变化显著,无稳定水位,难以形成贯通的自由水面。根据观测,探井内粘土裂隙水出水量约为2.5~4。2L/h.由于该层地下水水量较小,对地铁工程影响较小。
(3)松散土层孔隙水
主要赋存于含粘土卵石或含卵石(圆砾)粘土地层中,其水量、水位不稳定,大气降水和区域地表水为其主要补给源,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渗透系数(K)21 约为1.0~5.0m/d,具中等透水性;局部地段含粘土卵石可能含水量丰富,透水性 较强.该层地下水对地下工程会产生一定影响。
(4)基岩裂隙水
区内基岩为白垩系灌口组紫红泥岩、砂质泥岩、泥质砂岩,地下水赋存于基岩风化裂隙中,含水量一般较小,但在岩层较破碎的情况下,常形成局部富水段。根据相关水文地质资料,渗透系数K 约为0。027~2.01m/d,平均为0。44m/d。属弱~中等透水层.
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李敏镐近况成都市充沛的降雨量(多年平均降雨量947mm,年降雨日达140 天),降雨入渗构成了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源.灌溉入渗和沟渠入渗是区内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此外,区内地下水还接受NW 方向的侧向径流补给。测区地下水总的流向为北西~南东向,水力坡度一般为5‰~20‰。地下水与地表水(河、渠水)受大气降水和季节变化的影响,形成互补
3、地下水的动态特征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区内地下水总的规律是西部埋藏浅,水位变幅小,东部埋深较深,水位变幅亦较大;季节性变化明显,水位西北高东南低,沿河一带高,河间阶地中部低的特点。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成都地区丰水期一般出现在7、8、9 月份,枯水期多为1、2、3 月份。岷江水系、II 级阶地区,丰水期地下水位埋深2~3m,水位年变化幅度一般在2~3m 之间。成都东部台地区,地下水位埋深一般较大,水位年变化幅度也较大。四好少年事迹材料

4.2 社会环境概况
4.2.1 人口状况
根据《2009 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139。6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7 万人;常住人口1286。6 万人,增加16.0万人。在全国特大城市中,仅次于北京、上海、重庆,居第四位,平均人口密度为864 人/ km2,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大于1000 人/km2。
4.2。2 经济发展状况
成都已有2300 多年的建城史,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西南地区的科技、
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成都历来是西南地区的商品集散地,市场直接辐射重庆、贵州、云南、陕西、西藏等周边省、市、自治区。成都工业基础较为雄厚,已形成以电子及信息产业、机械(汽车、航空)产业、生物工程及制药产业、食品(烟草)产业、冶金建材产业、石油化工
22
产业等六大产业为支柱的综合工业体系。2009 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2.6 亿元。4.3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
4.3.1 水环境
成都市城区地表水属岷江水系,主要有南河、府河、沙河,流经城区后均汇入府河。城区内地表水水质为典型有机物污染,进入城区前水质状况较好。2009 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成都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均为类,达到相应水域功能区水质标准,达标率为100%。城区13 条中小河流监测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5 项指标,13 条河流水质均为类。地下水污染主要集中分布在城镇及工业集中及下游地区,其余地区地下水质尚属良好,符合工农业用水及生活饮用水的水源水质标准要求。
4.3.2 大气环境质量
成都市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6.7,市域内静风频率高达46%,平均风速仅1.2m/s,空气中污染物不易扩散,城市热岛效应明显,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指数一般在70~100,环境空气质量级别基本达到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4。3.3 声环境
根据《2009 年成都市环境质量公报》,成都市城区道路交通噪声监测路段总长度405.7km,监测点位282 个,平均等效声级为69。6 分贝,声环境质量处于“较好"水平。2009 年城区污染较重的道路为三环路、解放路、成龙大道、机场路;城区区域环境噪声监测总面积为248。7 平方公里,监测点位307 个,平均等效声级为54.1 分贝。声环境质量处于“较好”水平。
4.3.4 生态环境
成都市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绿化面积、道路逐年增加较快,城市生态环境逐年得到改善。成都市的社区园林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4435 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