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呵《〈诗经〉两首》学案
蒹 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②,在水一方。
2023父亲节溯洄从之③,道阻且长。
溯游④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⑤,白露未晞⑥。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⑦。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⑧。
蒹葭采采⑨,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⑩。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⑪。
注释:①蒹葭(jiān jiā):蒹,荻,像芦苇。葭,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②伊人:那
人,指所爱的人。③溯洄(sù huí)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她。溯洄:逆流而上。从:跟随,这里是追寻的意思。④溯游:顺流而下。⑤凄凄:茂盛的样子。现在写作“萋萋”。⑥晞(xī):干。⑦湄(méi):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⑧坻(chí):水中的高地。⑨采采:茂盛,众多。⑩涘(sì):水边。⑪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赏析:这是一首怀人的情诗。在深秋的清晨,一位痴情的小伙子踏着白霜,穿过芦苇,在笼罩着雾气的水边寻觅自己心爱的姑娘。从“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描写来看,可知他已经寻了整整一个早晨,但是路途的艰难险阻和求而不得的惆怅并不能使他退却,主人公寻求爱情的执着令人感动。
“伊人”在诗中是指意中人,她也可以作为人类美好理想的象征。这首情诗的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打动人心,虽然人们读来不免为他的求而不得而惋惜。但他的一求到底的执着精神却给人们以启迪:虽然人类永远无法达到理想的境界,但人类却可以在不断地追求中接近它。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及其现实主义风格。
2.掌握《诗经》四言诗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的特点。
3.把握两首诗的思想感情。
作家作品
《诗经》
又大又圆类似的词语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标志着中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和现实主义文学传
统的源头。《诗经》中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的305篇作品,故又名《诗三百》或《诗》。孔子把它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汉代儒家尊奉它为经典,才称它为《诗经》。
《诗经》的内容广泛,富有现实主义精神,多为四言,大多数诗如《国风》,都是反映生活、风土、人情的。
《诗经》以四言为主,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富于变化,许多诗杂用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多重章叠唱,常运用双声叠韵等。
课文背景:《诗经》里的作品多方面地描写了现实生活,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中期五百多年间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它们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其中有许多诗密切地联系着政治,针砭时弊。有些关于下层人民反剥削、反压迫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更本质的现象。
资料卡片
《诗经》六义
《周礼》中有六义之说,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指《诗经》的内容,“赋、比、兴”指《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又称“国风”,是各地方的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的意思。“风”的意思就是声调。《诗经》有十五国风,有诗160篇。
“雅”,即“正”,周人所认为的正声叫作雅乐。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为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颂”,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颂即“容”字,容就是“样子”,颂乐是连歌带舞的。《颂》分《周颂》、《商颂》、《鲁颂》,有40篇。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铺陈叙述,而且是比较详细的描写。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以彼物喻此物”,拿另一件事物来比喻这个事物。(比喻、打比方)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通过描写其他事物来引起主题。如《信天游》中的“羊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字词广场
★通假字
爱而不见:“爱”,通“薆”(ài),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
说怿女美:“说”通“悦”,和“怿”一样,都是“喜爱”的意思。“女”,通“汝”,你,这里代指“彤管”。
自牧归荑:“归”,通“馈”,赠送。
匪女之为美:“匪”,通“非”,不是。
氓之蚩蚩:“蚩蚩”,通“媸媸”,笑嘻嘻的样子。一说是忠厚的样子。
将子无怒:“无”,通“毋”,不要。
于嗟鸠兮:“于”,通“吁”,感叹词。
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一词多义
言
于
以
★词类活用
三岁食贫: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生活。
夙兴夜寐: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
士贰其行:数词用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数词用作动词,有时二,有时三。意思是经常改变。
★古今异义
泣涕涟涟: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总角之宴:古义:欢乐。今义:酒席。
至于顿丘:古义:至,到,到达;于,介词,引出处所。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三岁王亚彬老公食贫:古义:多年。今义:指年龄。
★特殊句式
俟我于城隅: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城隅俟我”,在城角等我。
来即我谋: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来即谋我”。
秋以为期: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秋为期”,把秋天作为婚期。
刘美含多高 | |
静 女 第一章,写姑娘约“我”在城墙角落相见,却一直不出现,急得“我”抓耳挠腮,不断徘徊。 第二章,写男青年在等待中想起姑娘那么漂亮,送给自己的“彤管”多么好看,令自己陶醉。 第三章,写男青年又想起姑娘送给他的“荑”,既好看又奇异,自己特别喜爱,因“荑”中蕴含着姑娘相赠的情意——“美人之贻”。 《静女》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一次恋人的约会。全诗三章,一章重在写场景,后两章重在写心理。 氓男生高冷到爆的网名 第一部分,女子追述恋爱生活,是对往日的甜蜜回忆。体现了女子的温柔体贴、情深意重、善解人意。 第二部分,回忆婚后生活。 第三部分,女主人公对过去生活的决绝态度。 这首叙事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第一章写定婚,第二章写结婚,第三章写所得教训,第四章写被遗弃,第五章写受虐待,第六章写与男子决绝。全诗大体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女主人公恨与悔的感情融于叙事、议论之中,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情态? “爱而不见” 表现了女孩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搔首踟蹰”则把“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了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 [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既可以看作是小伙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又是双关语,小伙子托物抒情,表面上赞美彤管,实际上是赞美赠彤管给他的姑娘。 双关语:“双关语”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3]头两句“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称赞荑草实在是美得出奇,作者夸赞荑草的用意是什么? 夸物实际上是夸人,这里还是双关,最后两句小伙子就直接敞开心扉,“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并不是物本身有多么美,而是爱人及物、托物抒情。 [1]第1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写女子对定情的回忆。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四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男子“抱布贸丝”,假借做买卖来和女主人公谈婚事;女主人公深情相送;别离的时候约定婚期。一个温柔多情的女主人公形象如在眼前。 [2]女子出嫁是怎样的情景呢? 婚期确定后,女子天天登上残墙,“以望复关”,盼望情郎快点到来。望不见情郎,她就“泣涕涟涟”;见了情郎,她就“载笑载言”:写出女子的天真、诚挚和对情人的一片深情。接着,男子经过占卦,预兆顺利。男子用车接她,把她的嫁妆搬走。两人结为夫妻。 [3]这一章是如何运用比兴的写作手法的? 第三章,以兴起,劝诫女子不要痴情。她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为喻,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得出了痛苦的经验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这是她悔恨怨怒感情的迸发。以“桑叶”、“斑鸠”等自然现象引出感情生活。(这是“兴”)同时,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年轻貌美;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这是“比”)这是“比兴”手法。 [4]这一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女子怎样的情感?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男子变心是婚姻不幸的根源。“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说女子年老衰,遭人遗弃,是“比”。以“淇水”起,引出女子被弃送回娘家的悲惨遭遇,表现女子内心惊涛骇浪般的痛苦,是“兴”。“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她自豪地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而以无比怨愤的心情,痛斥那个男子的负心行为。 [5]第五章陈述铺叙了什么内容? 前半部分继续回忆婚后的不幸,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后四句则是回娘家后的情景。出嫁以后,她诚心诚意地将幸福和希望寄托在“氓”身上,她含辛茹苦、夙兴夜寐、辛勤劳作,换来的却是折磨和遗弃。她的自尊受到损害,精神受到侮辱,还不能从亲兄弟那里得到理解、安慰,相反还不时听到嘲笑,可见这女子精神上所受的打击是何等深重。 [6]第六章用赋兼比兴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反映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表现了她对“氓”的痛恨和决绝和今昔感情对比产生的怨恨和痛苦。淇水浩浩荡荡,总有堤岸,沼泽广阔连绵,总有边际,而“我”的痛苦呢,为什么就没有尽头!这两个比喻,抒发了满腔的怨愤。提及“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言下之意是,可惜那时缺乏经验和预见,轻信了那些旦旦信誓,到现在,“我”要跟他一刀两断。这反映了她性格中刚强果断的一面。 |
深层探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