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罗湖区东英学校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1)一、二句中的“萧萧”“淅淅”有何表达效果?
(2)“为问寒沙新到雁”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调漂1)从炼字角度,赏析首联中“辅”和“望”的妙处。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会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请谈谈你的看法
3.阅读《观刈麦(节选)》,完成各题。
观刈①麦(节选)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②。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③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④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⑤, 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⑥尽,拾此充饥肠。
【注释】①刈(yì):割。②覆陇黄:小麦黄熟时盖住了田埂。③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④但惜:只是珍惜。⑤秉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⑥输税:缴纳租税。
(1)《观刈麦》描写了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两句借助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了当时________的社会现象。
(2)本诗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与《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你分析它们的共同点。
4.古诗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2)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分别解释加点的“涵虚”和“未定事件簿攻略端居”的意思。
(2)“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页下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C.“牛困人饥日已高”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过程,表现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D.“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2)“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睢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兴手法,营造了一种幽静、美好的氛围。
B.“流之”“采之”“芼之”分别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的勤劳灵巧的姿态。
C.“寤寐求之”中的“寤”指睡着,“寐”指醒来,可见君子日日夜夜思恋之苦。
D.作为《诗经》第一篇,本诗抒发了诗人对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2)诗中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它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8.诗歌理解
水仙子·咏江南
元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1)“卷香风十里珠帘”是倒装句,其正常语序是________
(2)对本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曲前七句写景,最后一句抒情,并点明主旨。
B.抓住江南多水的特点,写出了美丽的水乡风光。
C.采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方式,描绘了江南美景。
D.“一、两、再三、十”等数词,表现了江南景的雄奇阔大。
9.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展现的画面。
(2)“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描绘出“伊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于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焦急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的故事。
B.“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说明了诗人追寻之路漫长曲折,充满艰难阻隔。
C.“宛在水中央”一句写出了伊人神韵飘逸,气质高雅的美好形象。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动态描写。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11.下列对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A. 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包含深情而
富有哲理。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这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不鼓舞和安慰。
D. 尾联“歧路”照应送别,慰勉友人不要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流露出了作者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请说说这首诗的颈联好在哪里。
13.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展现的画面。
(2)“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描绘出“伊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14.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写出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山光悦鸟性________但余钟磬音________
(2)尾联两句运用________手法,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表现了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诗人通过欣赏幽美的景,营造了________意境,表现了淡泊的情怀和遁世绝俗的情趣。青蛙会淹死吗
15.诗词赏析:诗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lol新手玩什么英雄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16.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涵虚”句中“太清”指天空,“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欲济”句中“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最后两句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 品味“蒸”和“撼”的妙处。
(3)“坐观垂钓者,徒有羨鱼情”考研订房间隐喻________言外之意是________。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睢鸠,在河之洲“财务会计管理两句运用比兴手法,营造了一种幽静、美好的氛围。
B.“流之”“采之”“芼之”分别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的勤劳灵巧的姿态。
C.“寤寐求之”中的“寤”指睡着,“寐”指醒来,可见君子日日夜夜思恋之苦。
D.作为《诗经》第一篇,本诗抒发了诗人对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