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详解50篇(提高篇)
徐子曰
[日期]
[公司名称]
[]
1、孙叔敖埋蛇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
信其仁也。
                                  ——刘向《新序》
【注释】
1、婴儿:古代的婴儿可以指幼儿,年幼的儿童。现在指一岁以内的孩子。
2、故:原因。
3、对:回答。
4、者:……的人。
5、向:以前,之前。
6、去:离开。
7、安:哪里。
8、及长:等到长大。
9、为:担任。
10、阴德:暗中做的好事。佛教中指在世时候做的可以在阴间记功的事情。
【常识拓展】
1、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善于治水,曾经主持修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què ),借淮河古道泄洪,筑陂塘灌溉农桑,造福淮河黎民。后来又修建了安丰塘等大量水利工程,2600年过去,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曾经担任楚国的令尹辅佐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曾说“孙叔敖举于海”。
2、令尹:楚国的丞相叫令尹。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总理了。
3、古代年龄称谓:
北京防暑降温费马伯骞父亲
序号
年龄
古代称谓、称呼
解释
1
0-1
孩提 襁褓
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未满周岁的婴儿。
2
2-3
孩提
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3
7(女)
髫年
古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也称作“垂发”。
4
8
童龀 总角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5
12(女)
金钗之年
女孩子到了12岁就可以头带金钗
6
13(女)
豆蔻年华
诗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
7
15(女)
及笄 笄年四大民间故事
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
8
15(男)
束发 成童
古代男孩将头发由两髻(总角)束成一髻叫做“束发”,束发表示已到少年期,故又叫“成童”。
9
20(男)
弱冠
林峰吻戏古代男子二十岁算作成人,要举行加冠礼,故称。
10
30(男)
而立
30岁称“而立”之年。语出《论语》:“三十而立。”
11
30(女)
半老徐娘
称年老而尚有风韵的妇女
12
40岁(男)
不惑之年
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13
50岁
半百、知命之年
半百即50,人人皆知,但多指岁数,如年已半百,年近半百等。50岁又称“知命”之年。知命指认识天命,按现在的说法,应为认识自然的法则。
14
6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
古时用干支纪年为六甲子。因为它以天干与地支依次循环搭配,六十周而复始,所以也称“花甲子”、或“花甲”。后来也用“花甲”或“花甲子”代称60岁。
耳顺: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
15
70岁
古稀、致事之年
语出杜甫《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人们就用“古稀”或“稀年”作为七十岁的代称。
致事、致政是一个意思,即辞去官职,也叫致仕。
16
80-90岁
耄耋之年
耄耋(mào dié)80~90岁称耄和耋,也用作对老年人的泛称。尢以九十岁称谓多。
17
100岁
期颐、人瑞
100岁“期颐”。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解说:“期颐,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期待的“期”就是需要的要。
4、孙叔敖埋蛇看似是小事,却体现了叔敖善良、仁义,能为他人着想的优良品质。这也是能成大事者的先决条件故事包含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小恶而为之这样一个朴素的真理。
【练习题】
请回答:孙叔敖出游回来后为什么哭泣呢?
                                                           
孙叔敖是一个具备什么品质的人?为什么?
                                                           
【译文】
孙叔敖幼年的时候,出去游玩时,看见一条长着两个头的蛇,便杀死它并且埋了起来。回到家里孙叔敖哭泣了,他的母亲问他哭的原因。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看见长两只头的蛇的人是要死的。之前我看了它,所以我恐怕会离开母亲而死去。”他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孙
叔敖说:“我担心别人再看见它,把它杀了埋起来了。”他母亲说:“我听说做了积阴德的好事的人,老天会报答他的好处的.你不会死的。” 等到孙叔敖长大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上任,人们就已经知道他是个仁义的人了。
   
2、欧阳询观碑
有谐音的歇后语
唐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书林记事
【注释】
1、尝:曾经。
2、行:走,此处可以理解为赶路。
3、书:写。古文中“书”另一个比较特殊的意思是“书信”,比如《诫子书》、《与妻书》、《与朱元思书》等。
4、驻:停留。咱们现在有词语“停驻”、“驻车”等保留了原义。
5、良久:许久、很久。
6、去:离开。“去”古文中另一个意思要注意:“距离”,比如“去此处三百里”。
7、复:再。“复习”就是再学习一遍。
8、反:通“返”,返回。
9、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10、及:等到。
11、乃:就。
12、布:摊开;铺开。(名词作动词)
13、裘:皮衣; 皮草。
14、因:于是。
15、宿:过夜。
16、三日:泛指多日。古文里的“三”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实指,是虚数。“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是几个人在一起走。
  17、方:才。
【拓展】
欧阳询:
唐代著名书法家,所写的字被称为“欧体”。和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欧阳询的书法】
索靖:西晋著名将领,书法家,擅长章草。
【索靖书法】
中国汉字的演变
咱们中国的汉字经历了从商朝的甲骨文开始,到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以及行书的基本演变。使人们越来越便于使用,成为了我们中国民族优秀文化的标志之一。
【练习】
解释划线字的意思。
晋索靖所          张翰与郑爽宿其旁                三日去。           
译文
欧阳询曾经行走在路上,看到一块古碑。(上面的字)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
停下马观看这石碑上的字,看了很久后才离开。他走了几百步后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看,等到疲乏了,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于是又露宿在石碑前,好几天才离开。 
3、乐不思蜀
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xì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三国志》
【注释】
1、王:指司马文王,就是《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咱们经常听到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指的他。
2、禅:刘备的儿子刘禅(shàn),蜀国后主。小名阿斗,就是那个“扶不起的阿斗”。后来蜀国灭亡,刘禅投降后被送到了洛阳居住,封为“安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