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僵尸片是怎么火起来的?
摘要1985年,由洪金宝担任出品人,来自《天蚕变》的武侠小说作家黄鹰编剧,刘观伟导演的《僵尸先生》出炉了。它影响至今。
僵尸道长林正英
清明节,祭奠先祖,缅怀故人的日子;复活节,基督教中象征重生的日子。2015年,东西方两个节日重合,借此机会,寄托哀思,来聊聊我们心目中逝去多年的僵尸片与林正英。
一、僵尸还是丧尸?
提起僵尸,很多人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要么是《僵尸先生》中蹦蹦跳跳的清朝僵尸,要么是如《生化危机》中骨骼清奇、走来走去的恶心僵尸。两种形象源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起源,它们的名字叫做僵尸,或者丧尸。
1、同词不同源
英文“Zombie”来源于海地的巫毒教,根据巫毒教信仰,“Houngan”或“Mambo”可以复活死者。复活之后,死者并不会拥有自主意识,并仍被举行复活仪式的人操纵。因此复活的死者就叫Zombie。翻译成中文叫做僵尸。
其实对外来词汇的中文译名有的时候词不达意,往往都是往原有的词根之下增添一个新的含义。比如中国的龙亘古就有,外来词“dragon”也被翻译成“龙”(由当时《圣经》译本而流传下来),但二者的差异性非常明显,而日本则是用“龍”和“竜”来区分东方与西方之间传说生物。僵尸也是一样,这个词很早就有。
2、丧尸不僵
僵尸一词与其称之为含义广泛,倒不如称之为词义模糊。确切的说僵尸最初指的是人死后血液凝固、身体僵硬的尸体,比如古书上的常说“僵尸遍野”、“僵尸如麻”指的就是尸体,而不是如今我们理解的蹦蹦跳。在哪个时候估计除了医学研究者,没人会对这个词语感兴趣。而如今这个词演变成的东西,连医学研究者都不感兴趣了,也就是我们理解的民间传说的妖怪,其形象大致固定,参考一切香港僵尸片。
田朴珺魔鬼天使
而随后这个词又沾上了洋气,立刻时髦起来,但从外国电影中可见,Zombie这种生物无论行动迟缓还是迅速者,本身就不“僵”,何谈僵尸一说?因此基于粉丝的声势,给外国电影中Zombie起了一个新名字——丧尸。这样一来,二者立刻区分开来。
3、二者之别
网上有不少讨论僵尸与丧尸的区别,因为如今随着娱乐载体的兴盛,东西方文化互相促进,中国电影中也有如外国恐怖片中那样的丧尸,因此也就不能单单以国界来划分僵尸与丧尸。网上有不少说法,比如死人变的就是僵尸,活人变得就是丧尸,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在《僵尸先生》中,许冠英被僵尸抓破胳膊,也差点变成僵尸;在《生化危机》中,感染了病毒的尸体也变成僵尸。在百度百科“丧尸”的条目下,有超级粉丝做了详细的区分,各位可以参考,已经足够了。
但真正区分僵尸与丧尸,不因国界,而因文化起源。在各自的文化中,我们都给僵尸与丧尸赋予了相当繁琐的行为方式与种类,下面我们就来从东方文化的角度,研究一下我们的僵尸电影,西方的僵尸敬酒词/丧尸片咱们随后再说。
二、僵尸为什么是清朝的?
简单qq分组在香港僵尸片中,所有的僵尸清一的清朝装束,这是为何呢?其实这一切都要从僵尸的最初起源说起。
1、曾经风光的僵尸
僵尸在民间传说中没有变成妖怪之前,曾经是非常风光的。
僵尸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死而不化,中国古代很多包括秦始皇在内的很多王侯将相达官贵人都有一种念想,死后都追求永存尸身,用金银珠宝甚至水银、夜明珠、金缕玉衣等等,其目的就是用各种方式保持尸身,以此来达到“永生”,就是僵的表现。反而对于自己的仇敌当然最爽快的是要做到碎尸万段,死后鞭尸等等,也就成不了“僵”。从这方面来看,中国古代的社会观念造就了“僵尸”最初显赫的地位。举个例子,如今考古现场中,如果挖掘出一具保存完好的尸身(如楼兰美女),那么大家都会想这位是生前肯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而绝对不会往妖怪的方面联想。
古代也有不少传说和故事是在说僵尸,比如唐代著名忠臣颜真卿,传说死后尸身不腐,栩栩欲生,进而升仙得道。在《搜神记》和《太平广记》中也有类似的故事记载。因此而言
这就是古代僵尸的最初形象,非常高大上,在一些野史中,僵尸甚至可以入药,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异苑》,因为他们身上带有“仙气”,等同于现在的舍利子。
2、僵尸质变
英语专业自荐书僵尸何时发生质的变化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清朝的时候,僵尸已经从仙家变成妖怪了,这一切都要感谢一位叫做袁枚的同志。
在袁枚所著的《子不语》中,记载了大量关于僵尸鬼怪的故事,比如《僵尸抱韦陀》《僵尸求食》《秦中墓道》等等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不仅把僵尸变成鬼怪,甚至还如生物学那般系统化的进行了分类,比如僵尸“夜肥昼瘦”、“两眼深黑,中有绿眼,遍身白毛,食人小儿”等等,随着《子不语》中对僵尸的描述,同期很多作品包括《阅微草堂笔记》、《鹂砭轩质言》中进一步的对僵尸进行了系统化的描述,就好像这些清朝老前辈曾经多次实地考察过僵尸一样。这些如鬼怪一般的僵尸在清朝以前的笔记小说中是从未出现过的,而到了清朝,不仅变成了鬼怪,甚至还有等级之分。
3、僵尸的分类
在清朝小说中,僵尸的形象全无恭维之处,大多“遍身白毛”,《阅微草堂笔记》描述的是“目如丹砂、指如曲钩、齿露唇外如利刃”。又因体外毛而区别,有白僵、黑僵等等、《子不语》的《飞僵》一则中人家还能上天,《秦中墓道》中更如厉鬼夜叉一般,被称之为“黑凶”。归纳了一下,僵尸在清朝时期就已经形成了6大等级,依靠变成僵尸的时限长短,以外形和行动方式划分,依次为“白僵、黑僵(也有红僵一说)、跳僵、飞僵、魃、魔”六级。还有根据僵尸体重来划分的,《续子不语》中又分为“游尸、伏尸、不化骨”三种,甚至根据尸变情况,后世竟然归纳出一十八种尸变情况,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这么多的僵尸分类,是否感觉有些头大,不要紧,后人又在此基础上将其整合,一切如外形和尸变方向的全部舍弃,简单的将其归纳为两大类,这要感谢周作人先生,在他的《文艺上的异物》一文中说道:“在中国小说上出现的僵尸,计有两种。一种是尸变,新死的人忽然“感了戾气”,起来作怪,常把活人弄死;一种是普通的僵尸,据说是久殡不葬的死人所化,性质凶残,又常被当作旱魃,能够阻止天雨。”基本概况了僵尸的性质,其实第一种僵尸就是尸体,因“多了一口气”不幸产生了变化,可称之为尸变,,第二种才是真正的妖怪僵尸。反正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在后世的电影中,僵尸的形象基本如上述两种形象,比如《僵尸先生》中的大boss僵尸就是典型的第二种,而被僵尸咬死的人,最终尸变成了第
蔡卓宜几岁一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