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过:“二类修理厂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够参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古今中外很多学者都比较重视审美教育,古罗马哲人贺拉斯特则提出了“寓教于乐”的主张,这“教蹲踞式起跑”就是审美教育。孔夫子主张通过美育来达到德育的目的,而又将德育融合于美育之中。他提倡“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南墙指的是什么墙。民国初期的教育家蔡元培也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对高等学校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来讲,听觉上比较简单却在表达的含义上如此复杂和多元化的音乐,如何通过《音乐鉴赏》课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音乐所蕴涵的完整意义?如何尝试从其历史渊源和存在方式来解读音乐的涵义?如何让学生深刻感受音乐的美?因此,怎样才能上好《音乐鉴赏》课,使学生通过音乐艺术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诱发力、震撼力而获得美感,同时也获得审美愉悦,从而提高艺术素养,改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拓展艺术鉴赏视野、增强艺术的想象力和敏感性,这些都是任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供教学者商榷。
一、《音乐鉴赏》课要使学生认识音乐美的特征
描写雨的段落《音乐鉴赏》课的教学面对的是非音乐专业的文、理科学生。俗话说苦荞麦怎么吃“隔行如隔山”,尤其是许多学生来自农村,从小未受到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唱歌“跑音”的很多,还有一部分学生属于“不辨音律的耳朵”。学生中并非所有具备健全听觉(生物器官)的人都能欣赏音乐,因为每个人对乐音的感觉敏锐度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在上音乐鉴赏课之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音乐知识培训,学习一些乐理及音乐理论方面的常识,使学生对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有较全面的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上音乐鉴赏课之前,还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音乐的审美特征,音乐美与其它艺术美相比既有共同之处,又具有不同于其它姊妹艺术的特点。
人们对音乐的欣赏首先是建立在对音乐的知觉基础上,因此,培养大学生的音乐知觉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第一步。欣赏音乐的过程受人的生理、心理状态影响,每个人的审美意识都有一定的倾向,对音乐的感知有着各自的选择性、主动性、主观性。有的人对民族音乐有较强的欣赏能力,而对西方音乐则感到十分陌生,有的人喜欢通俗音乐,却难于理解古典音乐。通过《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我们还要改变学生的审美习惯的局限,后天的环境影响和刻苦学习往往是非常有效的。对欣赏音乐的人来说,首先需要通过音乐教育提高音乐听觉能力,然后才谈得上提高音乐的感觉能力和音乐修养,进行高层次的音乐审美活
动。
二、《音乐鉴赏》课要丰富学生的知识阅历
音乐是社会现象,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任何艺术作品,都是特定社会生活的反映,总透射出或多或少的社会信息,它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要感知和理解音乐,需要广博的文化知识,一种音乐形式,一部作品,背后都蕴藏着深广的文化精神,体现着一定时代、民族文化意识。个人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音乐的感知力、联想力、辨析力和理解力。作为鉴赏者,必须拥有一定的社会知识,才能了解和领悟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内容,进而与艺术家产生心灵交流。当鉴赏者对艺术作品所显示的社会内容毫无所知时,鉴赏活动就难以完成。从我校《音乐鉴赏》课上课情况看,这些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青年,对文化大革命前的社会状况知之甚少,如在讲解《新四军军歌》的词作者陈毅元帅时,许多同学竟然没有听说过陈毅的名字!欣赏《长征组歌》《黄河大合唱》却不了解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及共产党抗日救亡的历史。对于外国音乐家及其作品更是陌生,如莫扎特、贝多芬、巴赫、海顿、肖邦、柴可夫斯基、德彪西等,同学们很少有人听过这些大师级的作品,因此,很难理解如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中所蕴含着的爱国
热情和激情冲动,也就难以真正领会到钢琴诗人竟然能创作出如舒曼所比喻的“花丛中的大炮”的壮美。高校开设《音乐鉴赏》课多数学生是欢迎的,但是同学们最初只简单地把鉴赏课当作听音乐消遣娱乐。开设《音乐鉴赏》课的目的是对那些生活面宽广、思想深邃的艺术作品不能只停留在感受和体验的阶段上,必须同时伴随着理性思考活动,才能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作品的内容实质。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思考,是由艺术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复杂性决定的,不调动学生们的理智,就无法捕捉作品深层的审美意蕴。指出:悲剧电影散场打一成语“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的感觉它。”
在声乐作品中,音乐是与歌词一起表达形象的,由于歌词能够明确、具体地表现出作品的内容,因此,欣赏声乐作品时的理性认识就表现得比较直接和明显。特别是欣赏器乐作品如无标题音乐,应当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学、美学以及地理、风俗、民情等文化知识,有时还要查阅有关作曲家的传记和音乐评论的资料。因此,要使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能够很好的鉴赏音乐,必须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学生们的思维,促使他们联想与想象,开阔视野,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把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与理解认识结合起来,多方面提高音乐修养,成为懂艺术、懂音乐的内行欣赏者。
三、《音乐鉴赏》课要强化大学生艺术鉴赏力
艺术鉴赏力与艺术知识不同,艺术知识更多地表现为分析和思考,艺术鉴赏力则主要表现为内省和感悟。所谓艺术鉴赏力,用法国美学家狄德罗的话来说,就是“由于反覆的经验而获得的敏捷性,它表示在能使它美化的情况下,抓住真实与良好的东西,并且迅速而强烈地为它所感动。”艺术知识可以从对大量作品的归纳中获得,也可以从理论著作中获得,在学习中积累起来;艺术鉴赏力则要靠艺术作品本身的熏陶来培养,理论对鉴赏力只起潜在的作用,它更多是通过直觉的形式表现出来。
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种: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知识来自亲身体验,间接的知识是从书本、音像媒介、交际活动中获得的。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许多学生心态浮躁,根本无心钻研知识。这种状况若持续下去,必然导致大学生艺术鉴赏力的下降和萎缩。
提高艺术鉴赏力的途径之一是博览书。所谓的博览,就是接触不同的时代、不同国度、不同风格、不同体裁、不同艺术门类的大量作品,不仅要听大量的中外音乐作品,还要从其它门类的艺术作品中丰富自己的感性与理性思维,触类旁通,增加艺术想象的空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功夫在诗外”都说明只有深厚的知识积累,才会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判断
能力,才有把握事物实质的能力。
提高艺术鉴赏力的途径之二是取法乎上。这是指欣赏者要涉猎高层次的艺术作品。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不免为下。”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总是观赏上等艺术作品,那么我们的鉴赏力只能达到中等水平;如果总是观赏中等作品,我们的鉴赏力就免不了沦为下等了。实践证明,著名经典作品经过历史的筛选,对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力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任课教师有责任向学生推荐一些美学、哲学、文学、历史、政治等方面的书籍,并经常组织同学们观摩音乐会、画展、书法展及其他文体活动,使学生开阔眼界、丰富思想,产生审美想象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