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交响音乐沙家浜:抗日作品的生命力
形容气势大的成语
品味交响音乐沙家浜:抗日作品的生命力
李克勤(jixuie)题记:八个样板戏数量并不多,但是个个都是精品,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就在这八个里面竟然有两部作品取自同一题材,实属罕见之罕见。要说京剧《沙家浜》在其中是理所当然,因为样板戏在人们的意识中就是京剧样板戏,可为什么又搞个交响音乐《沙家浜》也作为样板戏呢?假如深入了解一下这部划时代的音乐作品,就不难理解了。
交响音乐《沙家浜》并不是完全采用西方古典交响套曲形式写成的交响曲,它在结构上融会了交响曲、清唱剧、康塔塔和歌剧的特点,而在音乐上则成功地借用了我国京剧的优美唱腔,最大限度地将中国传统戏剧因素与西方交响音乐题材相融合并收到了奇妙的效果。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它的确是中西合璧的精华、洋为中用的典范。
应该说明一下,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原意指声乐说唱的乐曲。后演变成包括独唱、重唱及合唱,由管弦乐队伴奏,各乐章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1620年意大利作曲家A.格兰迪在其独唱用的《康塔塔与咏叹调》中,首先运用此名称呼他所
作的文艺复兴时期单音音乐一脉相承的独唱曲。17世纪40年代起,在格兰迪的基础上迅速形成了独唱康塔塔的体裁,成为由于朗诵调和返始咏叹调交替构成的4个乐章的叙事性世俗独唱套曲,由哈普西科德或再加一件弦乐器伴奏。后来这一体裁从抒情性的独唱曲逐渐演变为接近于小型室内歌剧或相当于歌剧中一场的规模,并从室内类型向合唱类型过渡。德国的J.S.巴赫的大量世俗康塔塔和教堂康塔塔,对康塔塔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康塔塔与中国的大合唱体裁特点十分相近,因而一度被误译为大合唱。其实清唱套曲(Cantata)是一种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的声乐套曲,一般包含一个以上的乐章,大都有管弦乐伴奏。
在延安时期有部不朽的作品《黄河大合唱》是中国声乐套曲的杰作,而交响音乐《沙家浜》则又进了一大步,因为这部作品演唱的是京剧《沙家浜》正面人物的主要唱段,但是三位演唱者曹连生、梁美珍、林寄语却不完全是唱的京剧,也即是说他们唱的是京剧的“华彩调”,是加工了的京剧调,这是一次大胆的创新,这样才能和交响乐队融合为一体。
在当时,这部作品的意义不仅仅是用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丰富了舞台,更在于它响应了所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口号。
为了做好创作工作,交响音乐沙家浜中所有的演职人员都由中央乐团的工作者来担任。
著名交响乐指挥李德伦来业余创作组的几个人,开始了创作。一下子,搞美声的唱起了老旦,搞交响的写起了锣鼓板。当年交响音乐《沙家浜》创作组成员主要执笔者有四位:杨牧云、邓宗安、谈炯明和罗忠。罗忠是乐团专业创作人员,与谈炯明等业余创作者私交甚厚。不久,罗忠写出了《坚持》一场,描写的是郭建光在芦苇荡中坚持斗争的一段,有独唱、合唱,有主旋律,结果乐队一演奏,效果很好。京剧原有的气势、气氛拿大乐队一“烘”,很有感染力。于是共同构思,分头执笔,三个月后草成初稿。
谭炯明回忆说:“我开始进入这个组的时候,对京剧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小时侯看过京剧,但也就是喜欢那个武打的,像孙猴呀这种类型的,对唱腔方面我可以说是一窍不通。 在这种情况底下呢,在当时我们团的资料室有一套当时出的京剧唱片,京剧老唱片,我就借回家,天天的,咱们先不创作,就听”。  曝冯轲出轨大学生
对于满脑子西洋调式的作曲者来说,忽然转向京剧风格的创造,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更何况,这还是一个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任务。就在作曲人员潜心研究京剧曲调的同时,美声专业的歌唱演员也在向京剧界前辈学习京剧的唱腔。 
经过创作和演出人员不懈的努力,一部由西洋管弦乐队、京剧锣鼓四大件和从美声唱法改行而来的京剧演员所演绎的交响音乐《沙家浜》终于问世了。
从艺术上来讲,它既有交响音乐的庞大气势,又保持着京剧的基本风格。这理所当然让当时的观众耳目一新,同样也会给今天的观众一种震撼。 
我国四大佛教名山谈炯明说:“虽然在创作之初就知道是江青下达的任务,但在具体创作中江青并没有指手画脚。《坚持》一场成功了,上报林默涵,就开始铺开干了。”完成后,中央乐团在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礼堂进行汇报演出,江青审查通过,正式定名为“交响音乐《沙家浜》”。随即在北京音乐厅向公众首演,大获成功。(注:林默涵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
梦见被鬼上身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交响音乐《沙家浜》以其优美的旋律、完整的结构,京剧与交响乐的结合,嘹亮与典雅的融汇,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独特风景。它是一部特定历史时期的经典之作,为交响乐的民族化做出了贡献,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在我们大谈严肃音乐的今天,也许当年的这部经典的中国化的严肃音乐,给了我们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善于把国外的优秀文化加以改造,成为中国化的东西,而这一次的意义不同于他亲自做的那一次,那一次他把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而这一次他是无为而治,他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大政方针引领了一大批新人,走出了一条“推陈出新”之路,这样的文化革命难道不是全人类的壮举? 
交响乐《沙家浜》全本从《序曲》到《胜利》的共分九场,它保留了京剧《沙家浜》中几乎所有正面人物的唱腔,而在《序曲》、《坚持》、《奔袭》、《胜利》等乐章中,曲作者还创作了大量交响合唱段落,使整个作品不但具有京剧的韵味,还颇具恢宏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交响音乐《沙家浜》最有历史印记,最富有时代豪情,最值得咀嚼回味的还是《序曲》。“序曲”是交响乐《沙家浜》里特有的引子,是京剧《沙家浜》里没有的,由合唱团演唱。它是后来的版本,前奏用的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旋律。这一段最初的版本,前奏是用《新四军军歌》的旋律改写。其中的一句:“新四军英勇奋战沙家浜”,原本是:“三九年阳澄湖畔沙家浜”。近40年过去了,这部在大型交响乐队伴奏下的红经典听起来,依然让人振奋和激动。让人联想起新四军为抗击敌寇、英勇战斗的那段激情岁月和难忘时光。其艺术之美,将会永远留在许多音乐爱好者的心中。
中央乐团指挥韩中杰回忆乐团当年南方巡演到福建的情景:“舞台背景是三层楼高的雕像,十万众当街而立,音乐只要一响起来就是掌声雷动,每到一地,夹道欢迎,情激昂。”
沙奶奶扮演者林寄曾经这样说过:这个“沙家浜”呢,是唱了十年,总之在十年之内不知道唱了多少场,我也记不清楚了;每一场唱的时候我都像第一场那样那么认真才行。一直到现在我认为最难的段子,我唱了几个段子,最难的还是“斥敌”。 
的确,沙奶奶的这段唱词今天看来十分具有现实意义,请看:“我问你,救的是哪一国,为什么,不救中国助东洋,为什么,专门袭击共产党,你忠在何义在何方,你们是汉奸走狗卖国贼,丧尽天良。你有理,敢当着百姓们讲,纵然把我千刀万剐也无妨,沙家浜终有一天会解放,且看你们这些汉奸走狗好下场。” 
让我们再一次回顾并牢记这部经典中的《序曲》合唱
叶珂个人简介图片
《序曲》气势磅礴,开始一大段用四声部混声合唱“红旗飘,军号响,山河震荡,驱日寇,除汉奸,保国土,挽危亡,中华儿女慷慨高歌上战场”唱出了伟大的中华民族“誓死捍卫国家主权,打击侵略者”的宏伟气魄。
紧接着一段男声合唱“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求荣,不抵抗,假抗日真反共,屈膝求降,为虎作伥”,如此浑厚有力的男声声腔,用中国男子汉的阳刚之气揭露了反动派的无耻嘴脸。
接下来的四声部混声合唱“,共产党,领导抗战,指引方向,全国人民团结成铜壁铁墙,挥战刀,举长,全民武装,将敌寇埋葬在大海汪洋”,颂扬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与敌人进行不屈不饶的英勇抗争的英雄气概。
安装程序无法创建新的系统分区后面的这一段很值得回味,因为表现战争题材的音乐作品,用女声合唱是难度比较大的,然而这一段清新甜美的女声华彩唱腔“新四军,英勇奋战,沙家浜,子弟兵,众乡亲,鱼水情长”,优美的抒情旋律不仅充满激情颂扬了人民子弟兵新四军,而且一下子把我们带到朝霞映的阳澄湖上,当我们看到江南水乡军民鱼水交融的生动画面时,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呢?我们自然会产生这样的情感,正如郭建光唱的那样“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岂容日寇逞凶狂!”这便是柔中显刚,这是音乐的转折之笔,也是点睛之笔。试想,如果只有男生的阳刚之气,没有女声的柔美呼应,就不符合中国文化刚柔相济的风格。
接下的一段,男声部唱到:“为祖国,为人民,来把敌抗,钢铁汉,英雄胆,坚贞顽强”,进一步体现了男子汉冲锋在前的豪迈气概,进一步展示了新四军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
英勇奋斗的赤胆忠心。